面条由最初的汤饼发展而来,到宋朝时已是品类繁盛,花样繁多。除用汤煮外,又有炒、燠、煎等加工方法。面条上加各种荤素浇头(北方叫臊子),出现了各样地方风味。
据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四记载,汴京的面条,有四川风味的“插肉面”“大燠面”;北方风味的“罨生软羊面”“桐皮面”“冷淘”;南方风味的“桐皮热烩面”;寺院的“素面”等。
这些面条,或热或冷,盖浇面的浇头有瘦肉浇头、肥肉浇头,每碗“十文”,“行菜者左手杈三碗,右臂自手至肩驮叠约二十碗”。《东京梦华录》卷四《食店》说:“旧只用匙,今皆用筋矣。”筋就是箸,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筷子,宋朝时的面条,已真正成为用筷子“挑食”的面条了。
挂面,可说是中国人最早的“方便面”。这种方便携带的面让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可品尝到“家”的味道。据说秦始皇在征战六国过程中行至秦岭南麓,见路边农舍有老汉悬一排面条在晾晒,面条细而长,如挂面一道银白挂帘。
秦始皇命人煮面品尝,但觉细滑爽口、美味无比,由此,挂面被列为御膳贡品连年进贡。唐时,普通百姓也将挂面装入礼盒作为礼品馈赠亲友。挂面现今也是家常必备的方便食品。中原各地还有空心挂面作坊,而且拉得很细,直径只有1.2—1.3毫米。
林林总总,一碗面能满足你对面条的所有想象,不同的面,承载着人们相同的祈愿。正月初七这天要吃面条,人们希望用面条缠住岁月的双腿,便可以长生不老。谁在过生日那天不吃一碗“长寿面”呢?据说这和汉武帝的一个传说有关。汉武帝过寿时厨师做了面条,东方朔对此的解释是因为面长,面长预示着寿长,这让汉武帝很高兴,因此便有了生日吃长寿面的习俗。
除了生日吃面,中国人在夏至这天也要吃“入伏面”。因为古代在夏至这天要祭祀祈祷,此时民间新麦刚下,人们便以面敬神。文献记载说,三国时的何晏正是因为在夏至这天吃面吃到脸上冒汗,人们才知道原来一直传说的“敷粉何郎”并不是脸上敷了粉,而是真的脸面玉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