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25年1-2月安徽省各地市财政收入数据,结合经济发展趋势和区域特色,全省财政格局呈现出“头部稳定、中段竞争激烈、尾部承压”的特点。
合肥市以绝对优势稳居财政收入榜首,1月全省地方收入完成365亿元,同比增长3.5%,合肥作为省会,其贡献占比显著。芜湖市表现尤为突出,1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7.7亿元,同比增长3.3%,且支出重点投向教育、社会保障等领域,显示其民生投入力度持续加大。滁州市凭借特色产业集群优势,增速保持稳定,延续了2024年县域财政收入全正增长的势头。
蚌埠市在1-2月财政收入中实现关键突破,反超阜阳市。尽管具体数据未完全披露,但结合2024年蚌埠在30-40亿元区间的稳定表现,推测其2025年通过新兴产业布局(如高端制造)和消费市场复苏实现增长。阜阳市则因传统产业转型压力,增速放缓甚至负增长,导致被蚌埠超越。此外,六安市以30.9亿元的1月收入和21.66%的支出增速,展现了较强的财政活力。
黄山市虽未公布具体数据,但根据区域经济动态,其依托旅游经济复苏和绿色产业政策支持,增速领跑全省。淮南市延续了2024年的增长势头,1月财政收入增速达7%,主要受益于能源产业升级和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相比之下,宣城市受制于传统制造业低迷,增速垫底,凸显产业结构调整的迫切性。
淮北市1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14.1亿元,同比增长3.4%,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且民生支出占比高达82%,显示其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较大。马鞍山市受钢铁等重工业拖累,2024年已出现-5.2%的负增长,2025年亟需通过新兴产业引入实现转型突破。
从县域层面看,肥西县以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为核心,财政收入增速高达37.4%,稳居全省第一。而宁国市因传统产业依赖度过高,连续两年负增长(2024年-23.4%),暴露了县域经济单一结构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