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一季度,百威亚太在复杂市场环境下展现出战略定力。5月7日,百威亚太发布的2025年首季报显示,公司实现营收14.61亿美元。细究财报细节,百威亚太正通过主动调整蓄力长期增长,短期数据的波动,反而凸显出管理层“以退为进”的经营智慧。报告期内,百威亚太在主动调整中夯实底盘,在区域分化中捕捉机遇,在战略坚守中重塑增长逻辑。
“看到提升机会”
财报显示,百威亚太实现营收14.61亿美元;毛利为7.45亿美元;净利润2.34亿美元;正常化除息税折旧摊销前盈利(EBITDA)为4.85亿美元。
百威亚太在财报中称:“2025年第一季度,我们在亚太地区的区域布局部分抵消了中国业务持续面临的挑战。受到主要运营地区和即饮渠道持续疲弱的影响,加上我们的库存管理措施占了约四分之一中国销量跌幅,使得中国业务面临阻力。”
尽管数据层面呈现短期压力,但细究财报细节,百威亚太正通过主动调整蓄力长期增长。
报告期内,百威亚太在中国市场虽因库存优化措施导致销量出现下滑,但这一策略本质是为渠道健康化铺路。百威亚太主动削减低效库存,叠加非即饮渠道(电商、便利店)同比增长15%,显示消费场景正加速向家庭场景迁移。
值得注意的是,百威亚太在中国市场的产品结构持续升级,哈尔滨品牌推出的零糖新品“哈尔滨ICGD”在年轻群体中实现70%销量增长,印证高端化策略的初步成效。
此外,在营收承压背景下,百威亚太通过供应链优化实现销售成本同比下降1.5%(按每百升计算),正常化EBITDA利润率稳定在33.2%。这一数据不仅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更凸显企业在成本控制与运营效率上的深厚积累。
百威亚太首席执行官及联席主席程衍俊在财报中表示:“尽管我们的中国市场表现因主要业务地区和渠道持续受行业表现放缓而影响,但我们依然看到在当地提升业务表现的机会,辅以在韩国延续强劲的表现。”
战略调整初现成效
百威亚太当季财报最大亮点来自亚太市场的多元增长动能。
其中,韩国市场营收与销量双位数增长,EBITDA同比跃升24.4%,利润率提升337个基点。这得益于提价策略与高端产品组合优化的共振效应——核心单品Cass和Hoegaarden在即饮渠道市占率突破40%,验证品牌溢价能力。
在印度市场则延续高端化奇迹,百威亚太超高端产品线连续8个季度保持20%以上增速。百威在当地推出的精酿啤酒系列Terra,通过文化营销绑定宝莱坞IP,成功打入中产消费圈层。与此同时,百威亚太在印度市场的数字化基建已形成全域赋能:B2B平台BEES覆盖中国320城,助力50万终端商户实现库存周转效率提升30%,非即饮渠道占比升至45%,渠道结构更趋健康。
同时,百威亚太也在发力中国市场的生态重构。尽管传统即饮渠道承压,但家庭消费场景正打开新增长极。电商渠道数据显示,百威天猫旗舰店Q1销售额同比增长38%,其中限量版精酿礼盒售罄时间较往年缩短60%。
从区域策略方面看,百威亚太加大对长三角、珠三角都市圈的精准投放,通过“城市限定款”提升本地化粘性。
有市场分析人士认为,这种“收缩战线、深耕价值市场”的策略,正在重塑增长模型。中金公司指出,百威亚太首季印度销量延续增长趋势、韩国份额进一步提升,展望今年,中国区凭借品牌组合、渠道优势重回份额增长趋势,加大百威系列、哈啤布局,重视非即饮渠道建设;韩国续投资凯狮等产品推进高端化,提升盈利能力;印度则通过百威、黑金等高端及超高端产品推进增长。
未来增长动能充沛
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百威亚太管理层在财报中释放了明确的战略信号:高端化与数字化被列为未来增长的核心引擎。
程衍俊在财报中表示:“身为首席执行官,我将着重于确保我们能够果断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况,并以严格的纪律执行策略,从而掌握增长机会。我们始终聚焦于自身能够掌控的环节,制胜的品牌组合、强大的营销渠道,以及具韧性且灵活的团队,相信我们有能力应对当前市场环境,推动可持续并可获利的增长。”
从行业趋势来看,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低酒精度、无酒精啤酒以及功能性啤酒等细分领域市场前景广阔。百威亚太的动作透露出了对此趋势的回应,百威亚太在中国市场计划加大对百威和哈尔滨两大品牌的营销投入,并通过精酿啤酒和低度酒饮等产品组合优化吸引细分消费群体。
同时,在数字化时代,百威亚太也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其B2B经销商与客户互动平台BEES的使用率和覆盖范围持续增加。截至2025年3月,BEES已遍及中国超过320个城市。
在业内人士看来,通过该平台,百威亚太能够更及时、准确地掌握经销商和客户的需求信息,实现供应链的优化管理。根据客户的订单数据和库存情况,百威亚太可以合理安排生产和配送,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同时,BEES平台也为公司与经销商、客户之间的沟通搭建了便捷桥梁,促进了双方的合作交流,有助于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短期业绩波动,百威亚太也收获了来自资本市场的正向反馈。建银国际发表报告指出,预期百威亚太的新管理团队将透过策略转移来稳定公司的中国业务,并在中期带来更好的盈利增长,维持“跑赢大市”评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