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九派新闻评论员 代璧
今年以来,有个很明显的体会:对于“出圈”这件事,不少城市有着深深的焦虑。
这焦虑,不仅在中小城市这类往往被“虹吸”走人才等资源的对象上广泛存在,在一些省会城市身上也有着明显体现。
淄博火的那一阵子,一度被称为同类中小城市“翻身”的样本。淄博行,我为什么不行?一些同样以烧烤见长的城市就蠢蠢欲动起来。原因无他,淄博“出圈”带来的效应实在是太香了,要名气有名气,要收益有收益。
前段时间,石家庄、南阳,都瞄准了年轻人扎堆的亚文化圈层,请摇滚乐手、办音乐节……声势浩大,动员广泛,很是下了一番功夫。决策者的心思几乎是透明的,就差把“年轻人请来我们这儿耍”写在脸上。
近日,昆明、南宁、贵阳联起手来,加上红河、桂林、黔南,六市(州)一起搞了个“3+3”滇桂黔世界级旅游目的地黄金旅游环线。今年无一上榜国庆热门目的地的老牌旅游城市们,也面临着不小的危机感。
城市要发展,已经来到非要“出圈”不可的关口了吗?“闷声发大财”式的财富密码,是否已经真的不再灵验?
表面上简单的“出圈”二字,实质上是一种城市塑造自身形象、推广文化遗产和吸引外部投资的综合行动,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工程。“出圈”,并不等同于急功近利。
城市是人的聚落。城市的发展终归而言是人的共同发展。人往哪里走,经济活力就往哪里走。当今,社交媒体高度发达,不仅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生活选择,也正在深刻地塑造一代青年人对世界的理解。城市要搏“出圈”,本质上,就是想通过提高知名度和曝光度来增强城市对年轻一代的吸引力。
一段某音某手或是某书上“出圈”的短视频,就足以让来自各地的青年在一个陌生的地方相聚。一旦某个打卡点“出圈”,即便仅仅服务络绎不绝的游客,更多的工作岗位也将与之伴生。在求职不易的当下,一个能够吸纳大量劳动力的市场,之于年轻的劳动者也是巨大的机会。对于雄心勃勃的青年人而言,像淄博、重庆这样看起来欣欣向荣的网红城市,正是创业和创新的理想环境。
酒香也怕巷子深。大大小小的实体都已经对此有着深刻体会,并且已经付诸实践来验证。无论是茅台营销联动的放手一搏,还是城市争相打造亮点热点,都说明了这一点。越是难以轻松转身的实体,就需要把越多精力放在放大自己本来的优势上。
城市发展是否一定要“出圈”?这个问题,在当下可以给出肯定的回复。在信息交流不那么顺畅的过去,或者在信息去中心化传播的未来,它可能就不再是一个问题。更何况,反过来说,城市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也就必然会“出圈”。这种对于“出圈”的焦虑,实际上映射的是城市证明自我的急迫。一个城市到底怎么样?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当下,我们很容易亲自得到答案。交口相传的“好”,就是出圈。
九派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jp.jiupainews.com
【来源:九派新闻】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