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伯克希尔股东大会,我最惊讶的一点,94岁的巴菲特,依然保持着充沛的精力,惊人的专注力。
持续五个小时,全程站立回答提问,逻辑清晰,妙语连珠。时而幽默风趣,时而深刻犀利。
中文互联网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转发,但是坦白的说,一些人只是热衷于传播那些流传甚广的论调,比如别人贪婪我恐惧类似。哪怕到了今天,世间依然多有对他的误解和偏见。
我曾经花了一段时间,专门把能找到的巴菲特的投资案例,都找出来研究了一遍,既有他成功的,也有不成功的。研究他做这笔决策的背景、心态。
然后悲哀的发现,巴菲特的成功难以复制。
前几年有一句话很火,叫为什么你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句话如果有一个投资版本的,那就是为什么巴菲特公开了自己的投资方法,但很少有人能模仿成功?
浅谈一下我的思考,普通人和巴菲特区别在哪里。
一、子宫彩票
在《股市长线法宝》这本书里,有一个非常经典的图:
这个图,统计了一个投资者在1802年将1美元分别投资于:股票、长期政府债券、美国短期国债、黄金以及美元,到2002年这两百年间,所产生的真实收益。
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股票在这200年中产生的收益远远高于其他投资。
在这200年中,一个充分分散的股票投资组合,年平均真实收益率为6.6%,长期政府债券的年平均真实收益率为3.6%,而短期债券的年平均收益率则只有2.7%。黄金的年平均真实收益率则只有0.7%。
这个图被广泛的引用,以此来说明股票长期跑赢各种大类资产。
但是同样有这样一个图,这个图统计了从2008年以来,美股的收益(MSCI US明晟美国指数,图中蓝色),以及剔除美股的全球指数的收益走势,(MSCI Word Ex-US明晟全球剔除美国指数,图中黄色)。
从2008年以来,在过去的15 年里,只有美股一直在持续上涨让全球投资者赚钱。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股票,则基本上是横着走。
如果我说的还不够明显,这是日经指数年线图,1990年之后长达二十年的下跌。
日经指数直到2012年日本央行下场买股市,才开始慢慢爬出泥淖。
假如1990年你是东京大学的一名优秀毕业生,然后进入证券行业,此后迎来股市二十多年的下跌,长达22年的熊市,几乎贯穿了一个人一半的职业生涯。那你大概率会非常黯淡,甚至可以说你在投资上是碌碌无为的。
巴菲特曾不止一次提过子宫彩票,强调自己"搭乘了美国经济便车,在今年股东大会又讲了:
如果我今天出生,我会在子宫里一直谈判,直到他们允许我去美国。
这里面固然有股神的强者谦辞,将个人成功解构为"时代机遇×国家命运"的叙事传统。但在某些程度有一定道理:
他1956年正式开始职业投资,那个时代也是美国战后婴儿潮的爆发,这个人口红利塑造了20世纪下半叶的经济繁荣,被成为美国的“黄金一代”。
巴菲特钟爱的消费股,也在这个时期开始进入黄金成长期,他收益的巅峰期是1976-1998年,年化高达42.4%。
我再举一些例子:
1955年,麦当劳开启连锁化经营,伴随婴儿潮群体进入消费黄金期实现全球化扩张;
1960年,迪士尼乐园开园,此后建立了一个娱乐帝国;
1962年,山姆·沃尔顿创立沃尔玛,此后成为全球最大零售商;
有足够多的好公司,是非常关键的!
比如逝去二十年里,日本60%的医药公司倒闭了,没有出海成功的消费公司,也只能苟延残喘。
又比如今天的日本和欧洲,没有诞生大的互联网公司,也基本上无缘这次人工智能科技革命,如果下一个康波引领技术是人工智能,那么他们本土投资人很难分享到科技变革的红利。
二、资金成本:保险浮存金和声誉溢价
这个大家也知道了,“资金的结构性不对称”而带来的杠杆效应,也就是“用别人的钱、却不用付利息地长期累计复利”。
1967年收购首家保险公司后,浮存金从零起步,2024年达到1710亿美元。
实际收益=无杠杆收益+(无杠杆收益−资金成本)×杠杆倍数,
19.9%≈12.5%+(12.5%−2%)×1.6
通过约1.6倍杠杆(以浮存金为主)放大投资收益,剔除杠杆后的年化收益率约为12%-13%,实际长期年化回报达19.9%。
由于巴菲特良好的声誉,能够获取长期大量成本为零甚至负的资金,他的一些投资,其实是无风险套利,这是和普通人最大的区别!
比如日本的投资,通过发行年利率仅0.5%的日元债券融资,买入股息率超过5%的五大商社;
2008年抄底高盛,也不是普通散户买股票,而是50亿美元年息10%的优先股,每年固定股息5亿美元;
2002年,伯克希尔发行全球首单负利率公司债 SQUARZ,名义票息3%,但持有人需每年反向支付3.75% ,以保留认股权,伯克希尔实际融资成本:-0.75%;
长达六十年建立起来的良好的声誉,获得极低的融资成本,这个护城河其它人难以复制。
多说几句,其实姚振华的做法,低价买入万科、南玻A、中炬高新等,偏好NAV(净资产价值)高于市值的公司。这种和巴菲特非常相似,我认为他是深入研究巴菲特的模式。
但是姚振华口碑太差,血洗董事会做法臭名昭著。再加上国内后面对险资控制上市公司监管越来越严格,这个你看懂了也玩不转。
巴菲特早年做过这样的事,投资登普斯特农具机械制造公司,并更换管理层、裁员,最终这笔投资收益不错,但是让他声誉受损,这笔投资促使深入反思捡烟蒂的弊端。
对普通人来说就更甚了,资金的成本和大小,是能影响一个人在股市的行为模式的。
之前有个论文,研究了2008-2022不同规模投资者收益情况,大致结论是股市的钱是从穷人,流向了富人的钱包,这是个宏观趋势。
有统计数据显示,20万元以下的小本金散户每年总亏损2400亿左右,而500万元以上的大本金散户每年总盈利2500亿左右。为什么穷人在股市很难赚到钱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输不起,没有周旋余地。这就像打牌或者德州扑克,你拿到好牌没筹码,人家上来直接推了,你敢不敢接。
急躁,人在资源很少的情况下,很容易陷入一种稀缺心态,穷人容易心浮气躁,“穷急”是有道理的,做事情没有耐心,买股票、卖股票都是急吼吼的,缺乏耐心等待的功夫。
贪多,穷人总梦想一夜暴富,喜欢以小博大,宁愿追涨快速翻倍的股票,不愿意购买稳定分红的股票。
三、耐心带来的购买力
研究护城河、分析公司、估值都只是术的层面。最难的是老爷子心态,几十年如一日稳坐钓鱼台的耐心。
投资就是等待的艺术,无非是等着买,或者等着卖。
这次他是前十大富豪里唯一财富上升的,在于过去十个季度,一直在净卖出,现金储备达到总资产的三分之一。
我认为巴菲特是择时的,否则就会一直满仓,而不是拿着这样大笔现金。但是他择的是人性套利,在经济危机、市场周期低迷、人性恐慌,把自己的时间和耐心,转化为议价能力。
他说,投资的诀窍就是你坐在那里,看着各种机会来来去去,只专心等待你想要的那个最佳击球位置。别人可能会说,‘挥棒啊,笨蛋’,不要管他们。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巴菲特的传奇无法复制,因为他的成功是特定时代、个人禀赋与独特商业智慧的结晶。
然而,他投资思想中蕴含的底层逻辑——"长期主义"的商业洞察、"安全边际"的风险哲学、"能力圈"的认知边界——却超越了市场周期,成为值得每个投资者深度研究的思维范式。
真正的学习不在于粗糙的模仿,而在于理解他如何在喧嚣中保持理性,在恐慌中看到价值,在复利中沉淀智慧。这正是巴菲特留给世人最珍贵的遗产:一套可验证的决策体系,而非可复制的财富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