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铜川新材料产业园区的无尘车间里,陕西澳威激光科技有限公司的全自动生产线上,一台台窄线宽波长可调激光器正经过精密加工。“这些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过去完全依赖进口,现在我们的技术指标和稳定性已达到国际水平,价格也相当优惠。”公司创始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石元博士拿起一枚芯片大小的激光器介绍,其产品已广泛应用于汽车雷达、航空航天等领域,2024年公司产值达8474万元。
技术破壁:打破国外封锁实现技术产品自主可控
作为铜川光电子产业的“开拓者”,澳威激光自2018年落户铜川新材料产业园以来,不仅自身成长为“陕西隐形冠军企业”,更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集聚。其牵头组建的陕西省激光技术装备创新中心,是铜川市首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公司始终秉持技术创新这一核心驱动力,致力于解决激光技术材料、器件及系统应用装备研发过程中的关键与共性技术难题,服务于光子产业链、集成电路产业链、传感器产业链等领域,努力实现人才培养、关键技术研发、成果培育转化、国际合作交流等。
不远处的陕西铟杰半导体有限公司车间,另一番科技景象同样引人瞩目。一根根银灰色磷化铟多晶棒在精密仪器下被切割成薄片,这些材料是光通信、激光雷达的核心基础材料。“这是诞生在西北地区的第一根磷化铟多晶棒,铟杰产品已通过了全球前三衬底厂商的认证。”铟杰半导体销售经理张一帆说,作为国内最大的高纯磷化铟多晶材料生产基地,其产品已进行业头部企业供应链。
从“卡脖子”到“并跑”,两家企业的突破并非偶然。澳威激光拥有13项专利,其窄线宽波长扫描激光器解决了激光雷达“测不远、测不准”的行业痛点;铟杰半导体攻克了高温高压下材料合成高纯半导体材料的“三高”难题,产品纯度达99.9999%(6n级),部分产品达7n级。“我们的磷化铟多晶材料,让国内光电子企业不用再看美日企业的脸色。”张一帆的话,道出了企业突破技术壁垒的初心。
生态赋能:政策与园区的“成长沃土”
石元博士对铜川的营商环境赞不绝口。在他看来,企业的快速成长,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服务。
为培育光电子产业,铜川打出政策“组合拳”:出台《光电子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实施“先投后股”试点,累计向172户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发放贷款7.94亿元,有效解决成果转化项目“缺钱转”的问题;通过“三主动三上门”机制,推动47家企业与30所高校院所合作,转化科技成果超50项。
新材料产业园区则为企业搭建了“物理载体”。作为铜川“南大门”,园区距西安50公里,西延高铁建成后12分钟可达,融入“西安半小时经济圈”;双回路配电系统、110kv变电站保障电力“双保险”,2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实现企业“拎包入住”;“同心办”一站式服务平台,让企业从注册到投产的时间缩短至4个月。园区还储备了1000余亩工业用地,“企业想扩产,随时能拿地。”
产业生态的完善,加速了集群效应的显现。目前,新材料产业园区已聚集光电子企业40余家,形成“材料—芯片—器件—终端”的完整链条:铟杰半导体的磷化铟材料供给日月芯半导体做晶圆,宇腾半导体氮化镓外延片供澳威激光生产激光器,誉品实业的金属遮光片直接配套华为mate60摄像头。“在园区内,企业间物流成本降低30%,技术协作效率提升50%。”园区招商局局长杨静介绍,2024年园区光电子产业产值突破10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15亿元。
转型启示:煤城的“换道超车”样本
站在新材料产业园区的观景台远眺,一座座现代化厂房鳞次栉比,远处的照金革命老区与近处的科技园区交相辉映。这座曾因煤炭产业累计贡献7.5亿吨“黑色黄金”的城市,正以光电子产业为支点,书写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新答卷。
数据见证变迁:2024年前三季度铜川生产总值增长6.8%,固投增长10.2%,2024年光电子产业增速达26.8%,成为拉动经济的新引擎。从“挖煤”到“造芯”,铜川的转型密码,在于将老工业基地的工业基础、红色文化的精神动力与新兴产业的创新活力深度融合。
“澳威和铟杰的成长,是铜川转型的缩影。”杨静表示,通过聚焦“能源资源、先进制造、特色新兴”三大产业集群,实施“六大战略”,这座城市正从“资源依赖”转向“创新驱动”。如今的铜川,森林覆盖率达48.5%,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居关中五市首位,在生态与产业的平衡中,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从煤城到光电子产业高地,铜川的实践证明: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不仅需要技术突破的“硬实力”,更需要政策创新的“软环境”,唯有二者结合,才能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周玮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