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价值事务所”公号,关注公号,和我一起挖掘更多宝藏公司
本文是《价值事务所》的原创文章第1439篇。文章仅记录《价值事务所》思想,不构成投资建议,作者没有群、不收费荐股、不代客理财。
当下经济下行,很多人都在说消费降级,甚至不少券商、同行在给所长推荐消费降级的企业,诚然,消费降级的企业有机会,在国际上也着实出现了很多很有代表性的企业,典型如优衣库、拼多多等。
但如果我们把视线范围再宽一点,那些全球范围能真正赚很多钱的公司,往往都是和消费升级挂钩的,比如现在全球首富是LV老板,欧洲市值最大的企业去年是LV,今年是诺和诺德,而诺和诺德是干什么的呢?是卖糖尿病药的,或者再直白一点,是卖减肥药的,减肥归根结底就是一个消费升级的产品。
当你饭都吃不饱,还在为温饱发愁时,哪里会有减肥这个问题!而没有闲钱的人即便胖,也绝不会想着要买减肥药来减肥,既吃得好又对外表有需求,核心就是消费升级。
我们再看,美国市值最大的、最赚钱的企业是谁?苹果呀,苹果就是一个妥妥的消费升级企业,而讲究性价比的小米虽然也不小,但对比苹果就是蚂蚁和大象,完全不在一个量级。
回过头来再看俺们大A,市值最大的是谁?茅台,茅台的核心,其实就是中国的奢侈品呀。
我们再看看隔壁日本,经济长期停滞,诞生了不少帮人们省钱的公司,可即便是经济下行最厉害的90年代,可选消费如药妆、家电、消费电子、汽车等相对之下表现还不错,反而是一些必选消费如下图中的龟甲万、味之素等表现不太好。
( 图为相应企业90年代股价表现)
并且,即便是日本90年代泡沫经济破裂,也并没有引起奢侈品市场的回落,有数据表明,到2005年左右,日本奢侈品渗透率达到高饱和,当时的数据显示,94%的日本妇女在 20 多岁的时候拥有路易威登的背包,92%拥有古驰产品,超过 58%的日本妇女拥有普拉达的产品。
一直到2007年以后,日本人民的意识形态彻底发生改变,开始追求更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后,奢侈品的销售额才开始回落。
即便整个奢侈品大盘在日本回落,顶奢爱马仕的销售额也一直是在增长的!
所以,消费降级有机会,但真正的大机会还是要看消费升级,毕竟富人财富增长的速度远远高于穷人。
而这个秘密,咱们的老祖宗早就告诉你了,“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疫情前后众生相
疫情放开到现在也大半年了,从今年上半年企业们陆陆续续披露的成绩单,很容易看出那些消费升级类企业恢复最快,也正是他们在疫情期间受到的伤害也最小,而近些年出问题最多的,恰恰是那些最贴近大众的消费降级类企业,受伤最重,恢复起来也最慢。
比如做医美上游产品的爱美客,2020年以来,营收情况是下图这样的,除了刚发生疫情的上半年有点措手不及,业绩和去年同期相比比较持平,其余时候没有任何一阵是下滑的。医美产品的价格少则上千多则数万,一针下去就是一个包,就客单价而言,其实也算是一种“奢侈品”,看现在社交媒体上讨论明星们的八卦,不都是xx的一口牙齿等于什么车、一张脸等于多少套房么。
即便是下游时不时因为封控停摆的医院,这里以华韩股份为例,虽然业绩有受影响,但合同负债(即小姐姐们充的会员卡)可一点没少,反而不断在增加,换句话说,医美需求可以延迟但不会消失,我打不到针,我先存起,过一阵再来。
2023H1,华韩的业绩确实创了历史新高,当然,这里只是拿爱美客和华韩举例子,看看别的医美企业,比如锦波生物、华熙生物、朗姿股份等,今年上半年医美业务的表现都是非常好的。
看完医美这个类奢侈品,再来看看茅台这个真奢侈品,茅台在疫情三年叠加今年放开的半年,业绩也从未出现过下滑,最多就是有一阵增长慢了些。
近期,瑞幸凭借同茅台联名的酱香拿铁也算大火特火了一把,火爆到什么程度呢?酱香拿铁的首日销量高达542万杯,销售额超过一个亿,推出当天,所长的朋友圈被这款咖啡刷屏,不论有钱的没钱的,当老板的还是正在读书的,都在晒茅台咖啡。要知道,瑞幸以往最成功的爆品生酪拿铁,首日销量也就131万杯而已,并且热度持续不减,一直到茅台咖啡推出一周后,所长才在家附近的瑞幸喝到茅台咖啡。
喜茶要和fendi联名,瑞幸要和茅台联名,这些最懂年轻人的品牌,都在找奢侈品联名,这就足以看出社会的一个大趋势,大家还是想过品质生活的。
调个头我们看看大众消费,你看到的就是完全不同的景象,三年疫情他们日子本就不好过,疫情过去的今年上半年,他们日子仍然不好过。
桃李面包,实现营收32.07亿,同比增长0.03%;净利润2.92亿,同比下滑18.46%;
洽洽食品,实现营收26.86亿,同比增长0.28%;净利润2.67亿,同比下滑23.8%;
金龙鱼,实现营收 1187.14 亿,同比下降0.64%;扣非归母净利润 0.14 亿,同比下滑99.40%;
涪陵榨菜,实现营收13.37亿,同比下降5.97%;净利润4.7亿,同比下滑8.87%;
……
换句话说就是,当大环境不好时,大众最先遭殃,富人最晚受影响,而当大环境变好时,富人率先恢复,大众只有等大环境非常好时才能勉强分到一杯羹。
所以看机会,还是要看更多看针对富人的机会,次一点的,也要看那些让人们过上品质生活的“消费升级”机会,这里面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啤酒业,为啥近几年以重庆啤酒为代表的企业,业绩增长都还挺不错呢?
因为仿佛达成默契一般,各大啤酒巨头在2016年左右结束价格战,开始往高端发力,于是,所有企业的净利率都开始提高。由于重啤高端化做得最好,吨价上升最明显(其有1664、乌苏、嘉士伯等高端品牌),净利率也就上升最多。
另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伊利,伊利今年上半年业绩也是承压的,整体营收、净利润只有低个位数增长,但伊利也有说自己“高端产品的表现更佳,二季度经典的收入实现了双位数以上的增长”,换句话说,如果伊利不是靠消费升级的高端产品拉动,大概率也会陷入同上述一些大众企业类似的业绩下滑困境。
说到这里所长也吐个槽,桃李面包是陪了大学五年的品牌,但工作以后就逐渐嫌弃它了,感觉这就是一个没有赶上消费升级的品牌,产品一股浓浓的工厂味,近些年的业绩也确实不太好看……
疫情后的2023,普罗大众对日常生活的花销依然斤斤计较,拥有巨大的“疤痕效应”,但针对中产及以上的消费,如旅游、医美、大健康、中高端餐饮、各种服务业……都恢复得都非常好,不少已经超过了疫情前的2019年,业绩创下历年新高。
哪些最值得关注?
通过前文的叙述应当明白,找机会,最好还是找针对富人的机会,再不济也要找针对大众消费升级、让人们过上品质生活的机会。
那么,问题来了,哪些是属于这里面的机会呢?
所长提几个,肯定不全,但也算是一种思路。
首先,大健康肯定属于其中。甭管保健品、创新药还是以医美为代表的消费医疗,大健康都是大众对品质生活最根本的追求,人生病了想治病,除了早已被攻克的疾病外,还想能治好那些曾经治不好的病(创新药、创新器械、创新术式),治病时想痛苦越来越少、效果越来越好(更好的医疗产品和服务),病治好了健康了想预防病(疫苗、品牌中药、保健品),该预防的都预防了就想长生不老(前沿生物科技)……
欧美的那些老牌医药巨头涨了一两百年了,过去诞生十倍、百倍大牛的,大健康行业贡献比例最多,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还应该是如此,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如此,我国也应该是如此,而我国大A过去20年,医药与消费的确并列诞生超级大牛最多的行业。
其次,白酒,嗨,以茅台为首的高端白酒,还用多解释么?而且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的白酒也将跟着中国文化一起走向世界,就好比海外的红酒跟着海外的文化走进我国一样。
PS:这也是为什么吃药喝酒总是连在一起说……
此外,一些明显具备消费升级属性让人们生活更好的产品/服务,典型如以游戏为代表的精神娱乐产品、旅游、IP、护肤品/化妆品、食品饮料中的高端化/品质化产品(如奶酪、调味酒、NFC果汁、纯茶、纯咖啡……)等等,一切高端化、品质化、拥有高溢价(换句话说就是较高毛利)的,基本都是非常值得大家去关注的。
想想看,全球货币泛滥(虽然近期美联储有加息,但加息是偶尔,降息和印钞才是真爱),这么多的钱,最后都会到哪些地方去,哪些东西应对通货膨胀会比较轻松,那就是我们应该首先考虑的,换句话说就是,如果哪家企业动不动就被上游原材料涨价所困扰,那就不该是我们首要的考虑目标。
声明:文章仅记录作者思想,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巨大风险,需谨慎谨慎再谨慎,希望大家像对待装修房子一样对待自己的投资,不要让挑公司的时间还不如你挑家具的时间来得多,你对待小钱能反复权衡,怎么对待大钱反而如此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