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瑞幸官方
2022年,瑞幸总净收入达到132.93亿元,同比增长66.9%;自营门店的同店销售增长率为20.6%;自营门店的门店层面利润率也保持在26.4%的高水准,同比提升6.2个百分点。
目前,中国本土餐饮企业,能够跻身百亿收入阵营的屈指可数,数据可查的仅有火锅行业的海底捞。
更为关键的是,过去一个财年,美国会计准则(GAAP)下瑞幸实现营业利润11.562亿元,经营质量显著提升。这是一个标志性的转折点,一方面证实其商业模式的可持续盈利能力;另一方面,也让资本市场打消了诸多顾虑。
跟踪瑞幸近一年的表现,其自去年一季度经营利润转正后,经营质量持续稳步回升,成功迈入稳健增长的常态化发展阶段。当下,投资者已经不再为瑞幸的业绩担忧,而是一致期待其表现能有多好。从2019年亏损,2021年减亏,2022年盈利,仅仅三年,瑞幸就完成自我救赎。
进入粉单市场后,瑞幸股价连创新高。2023年开年后,乘着中概股强势反弹的东风,业绩加持的瑞幸一路狂奔,最高涨至3月2日收盘的32美元/股。这个股价已经比当年在纳斯达克17美元的发行价,超出88%。投资者用真金白银的行动证明,瑞幸远比三年前更加优秀。
相比来看,受外部环境影响,星巴克2023年第一财季(2022年10月-12月)在中国市场的营收为6.22亿美元(42.18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31%,同店销售额亦下滑29%。
同店销售额是评估咖啡馆生意的关键指标,重要性类似于翻台率之于火锅店。瑞幸的同店销售额依然保持增长,证明其拥有了应对不利因素的顽强生命力。
瑞幸的月均交易客户数已经从2021年一季度不到900万,跃升到2022年第四季度2460万的水平。月均交易数可以类比为互联网的月活人数(MAU),是咖啡店创收的流量来源,而瑞幸的这一数字还在快速增长。
▲来源:瑞幸官方
过去一年,瑞幸新开了2190家门店,总门店数量达到8214家,同期,星巴克中国门店6090家。瑞幸门店比星巴克多出2124家。这意味着,瑞幸多了2000多个触达点,预示着更强的业绩弹性。
▲来源:瑞幸财报
进入2023年,瑞幸开店加速,仅一月份就新增478家,要知道去年四季度新开门店数为368家,瑞幸单月开出了以往季度拓店速度,今年还要实现第一个“万店目标”。
随着店面的扩张,交易用户的攀升,瑞幸问鼎中国市场似乎只剩时间问题。
2. 独特的商业成长之道
过去三年,全行业面对着共同的外部环境,瑞幸也遭受了影响,但表现出更强的抗压力。
据瑞幸咖啡CFO安静透露,在四季度,瑞幸经历了单日临时关闭约1500家门店的闭店高峰;在此背景下,瑞幸第四季度自营门店的同店销售增长率为9.2%,如果剔除去年年底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的北京和上海,公司同店销售增长率达两位数。
逆风前行,源于瑞幸独特的商业策略。2022年,瑞幸继续压实商业模式中的“人、货、场”三大支柱,巩固领先地位。
“人”的角度:跨界联名韩美林、JOJO等知名IP,受到消费者青睐,品牌势能再次提升。“货”的层面:瑞幸全年共推出近140个新SKU,新饮品就达上百个,满足了不同咖啡爱好者多元需求。“场”的维度:瑞幸年底拥有门店数达8214家,第四季度净增368家,保持城市覆盖的密度和门店数量的广度,与竞争对手拉开距离。
在门店规模扩张的同时,提升经营效率,那么企业收入和盈利能力自然得到改善。相比主打“第三空间”的大店模式,瑞幸模式效率更高,运营成本都要低出不少;其采取的“自取+外送”模式,也更加灵活。
过去的三年,瑞幸一方面经历了内部阵痛的蜕变,另一方面,扛住了外部环境的洗礼。
瑞幸的方法论则是以数字化技术贯穿全链路,强化产品、运营、品牌壁垒,持续推进核心竞争力建设。为客户提供“高品质、高性价比、高便利性”的咖啡产品。
目前,瑞幸咖啡豆的“采购仓”已拓展至中国云南、巴西、埃塞俄比亚、哥伦比亚、巴拿马、危地马拉六大产区。与此同时,2021年瑞幸咖啡首个全产线自动化智慧型烘焙基地在福建投产。去年年底,其第二家全自动化智慧型烘焙基地也在江苏昆山破土动工,预计2024年建成投产。
上游掌握高品质原料,中游打造烘焙基地,瑞幸立志于把控高品质咖啡的生命线。加上下游不断扩张的门店,“从种子到杯子”,瑞幸将一杯好咖啡传递到用户手中。
不同于茶的香,酒的醇,咖啡自带酸苦,曾让咖啡创业能否在中国走通,打上了一个巨大的问号。瑞幸团队研究发现,拿铁咖啡是国人口味和咖啡饮品平衡的“最大公约数”。从陨石拿铁、厚乳拿铁、生椰拿铁、丝绒拿铁再到生酪拿铁,瑞幸缔造了一代代爆款,证实其产品策略的成功不是“幸运”,而是“实力”。
这背后,其实是瑞幸长期以原生数字化能力,打造出创造好产品的机制,包括从规划-研发-测试-上架-反馈等等全链路的研发体系。
去年10月上线的生酪拿铁,上市首日销量破131万杯,首周突破659万杯,一举打破了瑞幸新品历史销量纪录。
掌握可持续推出“爆品”的密码,瑞幸在“大拿铁时代”乘势起飞。
运营层面,瑞幸将智能化管理体系深入骨髓,覆盖供应链-门店运营-研发新品各环节。借助柔性供应链,门店需求和仓储配送提前预知,快速响应;而门店采用标准化制作流程,既能保证饮品品质,又能提升效率。
对于用户,瑞幸侧重打造流量生态。有数据显示,瑞幸超过70%的业务是通过App交易,加上公众号、小程序、微信社群,瑞幸自有渠道客流占比超过95%。
瑞幸去年累计消费客户数近1.35亿,月均交易客户数为2160万,基于这一“大私域流量池”,瑞幸得以真正实现C2M式的产品研发,并持续优化经营和销售策略。
门店是咖啡企业的先遣队,瑞幸以“自营+联营”为双轮驱动。公司董事长、CEO郭谨一指出:“前者覆盖一二线城市,后者主要覆盖低线城市,通过合理的开店节奏和一致的标准,持续在一二线加密,在低线快速下沉。”
要知道,更广阔的下沉市场对咖啡消费的需求强烈,也引得各家企业激烈争抢。为此,去年底,瑞幸重启了新一轮合作伙伴的招募,覆盖9省41个城市;今年1月招募扩大到15个省80个城市,其中不乏钦州、佳木斯、松原、通辽、普洱等四五线城市。
瑞幸咖啡的火热也延续到了下沉市场。财报显示,其联营门店在2022年收获30.69亿元,同比狂飙135%,增速要超过自营门店。
在下沉市场,瑞幸已经抢先占领消费者心智。2022年底,瑞幸联营门店达到2562家,这些快速增长的店面,成为瑞幸获得新增量的排头兵。
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为各级政府、园区和企业提供产业转型与城市更新方面的各类规划、产业定位、空间调整、运营策划、项目导入、企业咨询、资源对接、指数发布和培训考察等创新型、一站式、模块化、综合性服务。
如有业务合作及咨询需求,请联系:15821900331 (傅老师)
3. 难以复制的瑞幸模式
经过三年洗礼,瑞幸和星巴克稳居头部。那么,新进入者是否还有机会复制一个瑞幸?或者复制5年前,只靠低价和补贴,就能打开一条生路的模式?——答案是否定的。
当下,第一集团军的优势已经稳固,咖啡市场开始呈现马太效应,强者愈强,资本要想再扶持下一个瑞幸“希望渺茫”。
不同于茶饮,消费习惯几乎不需要培养;咖啡饮品,无论是功能、口味,还是原料,供应链、产品打磨,乃至门店从业者的职业素养都和茶饮赛道不同。没有过硬的产品力,仅靠低价很难俘获忠实的拥趸。所以,消费者认同或选择一个品牌,不再是单一只考虑低价,而会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咖啡市场广阔,但咖啡其实是一门慢生意,就像研磨一杯好咖啡,需要匠人一般的恒心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反观当下的咖啡创业者,许多人还是秉持着资本式的“快打旋风”。
只有当品牌和产品品质站住脚跟,单店盈利模式成立后,不断开店才可以实现商业正循环。否则也是开的越多,赔钱越多。
新晋品牌前期开店需要资本持续“输血”,而咖啡消费的价格中枢却在不断下移,营运成本更高的小品牌,很难再有盈利空间。如果在创业期,一味扩店,资金枯竭后,不免沦为行业繁荣中的炮灰。
还有些初创品牌,以加盟模式跑马圈地,但自营模式都还未跑通,更难言让合作伙伴受益,被割韭菜或迟迟未盈利的加盟商不在少数。
目前,全国化运营能力得到验证的仅有瑞幸和星巴克,在这样的格局下,初创品牌难以“出圈”。试图“用瑞幸的方法打败瑞幸”,只能是奢望。
比起“量”,瑞幸更注重品牌下沉的“质”,单店能否盈利是首要考虑的因素。这背后,离不开瑞幸的智能化选址。
所谓的“高质量”门店,既包括前期选址的位置、人流预估,还包括开店后的单量、人效、坪效、高质量的运营管理水平,保证出品一致性等等。2022年第四季度,瑞幸自营门店同店销售增长率在极端环境下仍能有9.2%,证实瑞幸的数字化成效显著,的确遴选出了那些资源禀赋更强的门店。
如今,瑞幸门店规模碾压对手,产业链完备,爆品迭出,品牌和品质过硬,坪效和成本突出,运营经验领先。实践出真知,时间已经证明,瑞幸并非一时的“网红”,而是持续高品质输出的实力派。
4. 未来是价值观的胜利
短期胜利看业绩,但长期胜利靠的是价值主张。
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努力,瑞幸咖啡已于去年早些时候完成海外债务重组,海外投资者相关的诉讼和解也接近尾声,标志瑞幸基本实现了与历史问题的彻底切割。
新的管理层履新后,首要任务,就是推动公司使命、愿景、价值观的全面革新,让“求真务实”的价值理念成为瑞幸从上至下的共识。从战略到策略,从机制到文化,瑞幸实现了全面的转变。
去年二季度起,瑞幸将区块链技术引入公司的运营和财务数据管理系统,成为整个餐饮行业的先行者。众所周知,区块链技术拥有不可篡改、可追溯、可多方查验等特点,对关键环节和重要数据进行实时上链存储,瑞幸的财务及业绩数据的可信度将得到极大强化。
去年11月,瑞幸向外公布了首份公司治理报告——《变革与重塑·瑞幸咖啡2020-2022年公司治理报告》,透过这份自我剖析透的报告,可以窥见瑞幸的三年蝶变。
上至价值观的顶层设计,下到模式、策略和运营等层面的全盘性变革,瑞幸咖啡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由“传统民营企业到现代企业治理模式”的转型,也彻底告别了过往战略分散、过度扩张的问题。
放眼未来,中国咖啡市场规模将会快速扩容,有预测认为,2025年中国咖啡行业有望达到万亿规模,未来五年的复合增速高达27.22%。而瑞幸当前也仅刚突破百亿体量,前景广阔。别忘了,庞大的下沉市场还是一片蓝海。
挺进百亿,全年盈利,2022年的财报标志着,瑞幸和过去彻底翻篇,完全走出了阴霾。如今,重塑筋骨后的新瑞幸,正向着世界级的咖啡品牌前进。
来源:华商韬略(ID:hstl8888),作者:谢泽锋
编辑:詹晓东
审核:夏 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