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险是保障绝大多数老人,在退休失去工作后,还有一定经济来源的福利制度。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我国养老金的领取,无关年龄和性别,向来遵循“多缴多得”的原则,也可以说是高投资高回报。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总是有一些缴费基数低的人,却领取到了跟那些缴费基数高的人,同等甚至是比他们还多的养老金。这又是怎么回事?看完以下3点你就知道其中的原因了:
第一,缴费年限长
“多缴多得”的第一个“多”字有双重含义,其一是前面提到的缴费基数多、其二就是指缴费年限长。一般情况下养老金由个人账户和基础养老金两部分组成,那些被认定为视同缴费年限且工龄较长的人还会有一笔过渡性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计发月数(50岁为195、55岁为170、60岁为139、65岁为101)、基础养老金=所在地区养老金计发基数(1+本人平均缴费指数)÷2×缴费年限×1%、过渡性养老金=养老金计发基数×社保平均缴费指数×账户前工龄(视同缴费年限)×过渡性养老金计发系数。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基础养老金跟缴费年限是成正比关系的,因此那些缴费基数低,但缴费年限长的人,每年到手的养老金也比一些缴费基数高的人要多。
第二,养老制度并轨
为了进一步统一养老金的发放,自2014年起我国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正式并轨,二者的养老金缴纳、领取标准已然统一。但在该政策施行前,机关事业单位的员工,按照规定是不需要缴纳养老保险的,因此从岗位上退下来之后,并没有纳入社会化管理的资格,至于退休金是由原单位按照每个人具体的情况给大家发放的。并轨后原先的发放办法,就不再适用于新人了,此时机关事业单位的员工,采取的是“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中人设立过渡期”的方式领取退休金。结果正如我们看到的,一些“老人”就吃了政策的红利,虽然没有缴纳比较多的养老保险,但还领到了相对多一些的退休金。
第三,各地的计发基数不同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越来越大,别看相关部门一直着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实际上考虑到投资的回报率,很多时候国家优先发展的还是一二线城市。这样一来大城市和小城市的计发基数,普遍的差异要大一些。现如今受疫情的影响,全国人民的消费需求,在长时间下跌后,迎来了新一轮的增长。在通货膨胀速度加快、人民币购买力逐渐下降的今天,如果不施行差异化的政策,那生活在经济发达地区的老人,晚年最基本的生活质量可能都无从保障。对此我们也没有必要大惊小怪,其实养老金最根本的作用,是满足老人基本的生活需求,因此大家一定得放平心态。
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