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刘晓庆

图源:视觉中国
炎炎夏日已然逐渐降温,但演出市场的热情却高涨依旧。近日,为加强观众人数在5000人以上的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以下简称“大型演出活动”)的规范管理,促进演出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文化和旅游部、公安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规范管理促进演出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今年以来,演出市场可谓是“春暖花开”。各类演唱会、音乐节、剧场演出频频上演“一票难求”的场景,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到底是谁背着我抢到了票”的调侃。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数据,2023年暑期(7.1-8.31)全国演出市场(不含娱乐场所演出)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301.53%,观演人数则较去年同期增长了806.70%,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演出市场热气腾腾是事实,但由此暴露的问题却也不在少数。主办方囤留“内部票”,让公众能抢的“蛋糕”越来越小;黄牛炒票倒票、坐地起价,借机实现了“每逢演出荷包鼓”;抢票难,退票也难,防住了黄牛,也“误伤”了行程有变的观众;个别演出方“只管卖,顾不上管”,一些“柱子票”“墙根票”都拿来流通……如此,观众想舒心地看一场演出,仿佛成了运气、财力、时间缺一不可的考验。频仍乱象,不仅给观众的热情“浇了盆冷水”,也破坏了文艺演出的市场秩序。
此次《通知》的出台,就将重点瞄准了“打牛”和“放票”,意在使演出门票回归正常的商业流通,尽可能撇去炒作而成的虚浮“泡沫”。《通知》中,多项举措针对性强、环环相扣,释放出培育健康有序演出市场的强烈信号。
其实,2023年4月,文旅部就曾发布通知,明确面向市场公开销售的营业性演出门票数量,不得低于核准观众数量的70%。而此次《通知》则规定,演出举办单位面向市场公开销售的门票数量,不得低于核准观众数量的85%。从70%提高到85%,有望进一步压缩“内部票”“工作票”“黄牛票”的存在空间,让更多的门票流入真正需要的观众手里。
放出票是一方面,能不能斩断黄牛从中“拦截”的手同样十分重要,否则放出的票越多,反而越容易“肥水流了外人田”。对此,《通知》明确规定,大型演出活动实行实名购票和实名入场制度,每场演出每个身份证件只能购买一张门票,购票人与入场人身份信息保持一致。在“强实名”的严防严控下,大型演出活动有望实现“票、证、人”一致,从而有效防止黄牛大量囤票后再高价转售,让门票回归纯粹的观赏准入功能。
促进演出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是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必然要求。而关于为什么要看演出,就像一些人说的“人总是要活在一些瞬间里”,一场演出就像一场绮梦,我们需要一些脱离日常的时刻,来让灵魂短暂放空。期待《通知》的出台,能让更多人早日实现“看演出自由”。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