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都是姐妹,很多人好奇:为父母办后事,你们是怎么分摊的

父亲的后事:十一年前,父亲去世,我们姐妹一起为父亲操办后事,没让母亲操心,也没让母亲动用她和父亲的存款,大家也没有刻意商量,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一起为父亲办了场体面的后事。记得当时坐流水席坐了九十多桌。我们算了一下,花了不到9万元,最后商量了一下,除去各自花的钱之外,从礼金里面拿出5000元,给出力最多、日子最艰难的四姐,作为奖励,至此,父亲的后事算是圆满的划上了句号。

母亲的后事:今年九月下旬,母亲去世,我们姐妹再次一起为母亲操办后事,像上次一样,也没有刻意商量,钱多的多出,钱少的少出,大家一起出力,办完了母亲的后事。事情完结后,征得姐姐们同意,我把母亲的存款,提前预留的一万元给了四姐,让四姐还她的旧账,了却母亲生前遗愿,让母亲在地下安心。另外,把村里人和亲朋的将近3万元的礼金全给了四姐,把姐姐们交给我用过剩下的钱,由我补够3000元给了大姐。母亲后事花费的钱,一部分是母亲的存款,其余大部分三姐主动承担,我和其他两个有工资的姐象征性的花了一点,没让其他姐出一分钱。

这就是我们姐妹处理父母亲后事花钱的过程,我们没有分摊,全靠自觉自愿。

村子里的人及亲朋很多人好奇:你们姐妹众多,人多嘴杂,性格各异,都有主见,为什么每次为老人办后事,却没有争议,没有矛盾,办的后事又体面又安生,是怎么做到的?

姐妹们花钱办事“稀里糊涂”

说稀里糊涂,并非是糊里糊涂的不知道花了多钱,而是我们每次办事前,不提前计划非得花多少钱,也没有人给大家摊派任务,只是让四姐按照农村风俗拿个意见,各人出各人的钱,各出各的力,不商量、不攀比、不嫌弃、不嫉妒、不计较、没意见,总之,“稀里糊涂”的把事办完了。

事情办完后,一般情况下都是抢着付钱,花多花少没人抱怨,也没人计较。

农村给老人办后事,看起来很乱,其实无非就是两点:人、钱,只要人和钱都到位了,事一定不会乱的。

而我们每次人和钱都能基本到位,所以事情办的还算顺利,最起码不为花钱多少起争议。

其实从父亲的后事开始,我这个老小就成了被大家信任的“财务总管”,过去,姐姐们都是给我包里塞钱,后来,姐姐们都给我微信和账号里转钱。

而我这些年在母亲的耳濡目染下,也学会了“看人收钱”、“劫富济贫”,对于日子宽裕的姐姐我多收,日子一般的姐姐我少收,日子拮据的姐姐我拒收。

好在我不管怎么做,姐姐们都会支持赞同,有异议的话,我会私下收集意见私下处理好,然后在群里通报。

办父亲后事的时候,我用姐姐们给的钱付了大几万元的菜钱饭钱乐队唱戏的钱,没想到她们私下里还偷偷的抢着付出去不少零碎的账,我装钱的包包里竟然剩下了不少的钱,当问剩下的钱怎么处理时,她们竟然说:这次给老爸办丧事,你四姐最辛苦,给她发点奖金吧!你也辛苦,其余的你自己拿上。

其实大家都知道,我一直拒收四姐给的钱,四姐两个儿子负担最重,加上一直在农村务农,平日里花钱又大手大脚不会计划,导致日子总是紧巴巴的,几个姐心疼她,总想贴补她一些。

给四姐发了奖励之后,我没有拿剩下的钱,全部给了其他两个姐,她们两个一个儿子刚买了房子,一个做生意挣钱不容易。

这次为母亲办完后事,我这个收钱支钱的账房先生再给大家公布了花费情况,并告诉大家:上次给父亲办后事我没出多钱,这次差的钱我来补。谁知三姐看了账后马上说:你不用管,你们大家都不用管,剩下的这些费用我一个人出了,你们平日里照顾母亲照顾的最多,我离家最远陪母亲陪的最少,理应花这个钱!三姐刚说完,二姐又说:还是我来出吧!老三每次花钱最多,母亲病重期间老三也花了不少,老八你快收我的。二姐话音刚落,其他姐都出来了:怎么能让一个人出?尽孝是大家的事,我们都要出钱,老八,快收钱!

刚在群里聊完,姐姐们的转账信息就到了,弄得我左右为难。

没办法,我只能私下里和一个个解释商量,最后决定:还是让经济最为宽裕的老三承担了大部分费用,没让负担重、收入低的几个姐出钱,不仅不让出,我们还决定再拿出一部分钱,给母亲生病期间一直辛苦操劳的大姐包上三千元的红包。

虽然最终没让几个姐拿钱,但大家心里知道,她们都在背后支这钱花那钱的,因为不在乎不计较,所以稀里糊涂也没人提自己花的钱。

姐妹们把钱物都看的很淡

我说姐妹们把钱看的很淡,不是说我们姐妹不喜欢钱,而是我们姐妹把姐妹情、母女情看的比钱更重。

我们姐妹里面,有一半是挣工资的,有一半是靠自己做生意种地来钱的,大部分日子一般,只有个别人日子殷实。

我们姐妹挺有意思,个性差异非常大,有一半人花钱大手大脚,有一半人平日里节俭朴素。

但不管大手大脚的还是节俭朴素的,我们对其他姐妹从不吝啬。

日子殷实的人对自己节俭,对其他姐妹却很大方,日子紧张的的人绝不会因为自己没钱就舍不得花钱,不仅对自己大方,对其他姐妹更大方。

比如老四,在姐妹里学历最低,除了种地没有任何收入,家里负担重又是个没底的钱匣子,虽然欠着账,但花钱大手大脚、待人慷慨大方是出了名的,对姐妹们那可是掏心掏肺的好,从不吝啬,害的姐妹们这些年总是牵挂着她家的日子。

比如老三,学历最高工龄最长工资最高,负担也轻,但因为从小、年轻时吃苦多,反而很节俭。虽然生活节俭,但她从不做守财奴,总是把钱花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这些年只有她对父母付出的最多,帮助姐妹们最多。

在过去的岁月里,不管是父母亲生病,还是家里有事,我们都会根据自己能力出钱出力,一般情况下,经济宽裕的姐妹绝不让经济拮据的姐妹出钱。

姐妹们逢年过节聚在一起,聚餐时,经济宽裕的姐妹总是积极的出钱,根本就不给经济拮据的姐妹表现的机会,当然了,经济拮据的姐姐也从来不落后,总是想偷偷的表现一下,说总不能每次都让其他姐妹出钱。

就连每次大家一起去走亲戚看病人,买东西花钱的时候,都要争着掏钱出钱。

不管咋样,我们的原则是:只要遇到一起需要花钱时,日子过的好的姐妹,绝不会让日子不好的姐妹花钱,有工资收入的姐妹绝不会让靠打工种地的姐妹花钱。

这么多年,我们姐妹一直是这么过来的,大家从来没有计较过,谁给父母花的钱多了少了,谁占了谁的便宜。

说句心里话:我们几个家庭负担轻的经济稍显宽裕的,心甘情愿给她们几个花钱,姐妹是我们的手足,虽说过的是两家的日子,可打断骨头连着筋,我们就是心疼她们。

上面的几个姐姐们为下面的妹妹们做了表率

大姐是农民,虽然因为供两个孩子读书、给儿子买房娶媳妇,日子一直过的不是很宽裕,但绝对是个大气的大姐。

大姐出嫁后才有了我这个小妹,我对年轻时的大姐没有什么印象,但听二姐说大姐结婚前后那些年,可是为我们家立下了汗马功劳的人。

大姐话虽不多,但头脑聪明、性格坚韧、个性隐忍,吃得了苦、受得了罪,责任心极强,帮着母亲带大抱大了几个妹妹,年纪轻轻吃尽了各种各样的苦。

大姐虽然钱不宽裕,但因为在农村,种粮食种菜种的多,给亲朋给我们拿东西从来不含糊,出手特别大方。

母亲在老家住,大姐每每给母亲做好吃的,总是顺带给我们也做很多,分装后捎为我们。

老二老三对家庭、父母和妹妹们的付出和照顾,更是其他家庭姐姐们无法做到的。

我上初中时,老二三十岁出头,既要工作,又要带自己孩子,还要负担负责我这个妹妹的生活和学习,替父母供妹妹读书,她从未有怨言。后来,每每父母家里遇到大事,二姐都要出面回去出钱出力解决,她总认为父母负担重,身体又不好,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

我上中专时,老三还不到三十岁,有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又要奋斗自己的事业,还要供我这个妹妹上学,负责我的衣食行一切花费,她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罪,却从未向父母妹妹邀功诉苦,遇到困难总是一个人默默承受。

家里没有兄弟,父母每次建房子添家具,都是老大老二老三默默的帮衬着。

妹妹们年龄小,父母亲的衣食住行病,上面几个姐姐操的心最多,出的力最大,花的钱最多,妹妹们都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

妹妹们的婚事,姐姐们也是操碎了心,这样的姐姐,妹妹们能不念她们的好吗?

妹妹们一天天长大了,结婚成家了,父母家里有了事,妹妹们能去和姐姐们计较这个计较那个吗?

互帮互助方显姐妹情深

老大老二两姐妹年龄离得近,同过苦共过难,老二经常感念大姐当年给我们家庭的付出,多年来,总会给大姐买衣服总是给大姐塞钱,她们两个真的是姐妹情深。

老三老三年龄离得近,老三从小到大喜欢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刻苦、努力,一口气读到了硕士毕业,之后有体面的工作不错的工资,学历高收入也高。而老四从小就不喜欢读书,早早的学会了穿衣打扮谈恋爱,年龄不大便辍学回家务农,渐渐的尝到了没有文化的苦。

为了帮助老四,老三这些年可谓用心良苦,各种渠道的帮衬,投资让做生意,帮还贷款,借照顾老人之名给钱,经常性给买东西,总之,帮扶工作一直没停过。

姐妹里,老二老三帮衬我们姐妹的最多,为整个家立下了汗马功劳。老四这辈子大手大脚花钱没有个计划,所以人都在不断的资助她,明里暗里的帮衬她,看到孩子们终于成家立业了,村子里的房子也砌了起来,我们终于放下了心。

老四虽然日子不宽裕,但人能干又勤快,又肯吃苦,对大家“穷大方”。母亲在世时,我们只要回村子里,老四必然会骑着电动车去街道上大采购,做一大桌子丰盛的饭菜等我们回去吃,走时还要把自己蒸的馒头种的菜给我们每人装上一大包。

每年八月十五和除夕,老四会包几大锅五六种包子,让儿子开车给大家每一家送一大包。

我们几个每次买房子装房子,其他姐姐做生意周转,姐姐都会帮忙,姐姐们一听到我说手头紧,马上就给我转钱。

这样的姐妹,估计打着灯笼都找不到吧!?

我们所做的一切源于父母的言传身教

父亲一生清高,母亲一辈子要强,两人都是要面子的人。

父母亲的家教一直很严,我们都是在父母的严加管教下长大的,很少做出格的事。

我们姐妹八个,包括十几个后代子女的婚姻没有一个出问题,与父母的家教严不无关系。

父亲的清高多多少少遗传给我们姐妹,我们大多数人身上有父亲的影子。

我们有一点都像父亲:很少与人为了金钱斤斤计较,不屑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和别人斤斤计较。

我们有一点很像母亲:不喜欢占别人的便宜,也不屑于占任何人的便宜。

我们有一点都像父母:那就是有底线,要面子,我们不做没底线的事,都是顾及脸面的人。

父母一辈子勤俭节约,这一点,只有一半的人从小受到了影响,另外一半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改变了,唯有老四叛逆了多半生,估计要一辈子叛逆下去。

父母一辈子乐于助人,同情贫弱,总是想着方的帮助村子里几个身体有残疾、日子艰难的人,年近九旬的母亲这些年更是给他们送这送那。

父母亲没有儿子,却为我们姐妹创造了一个和谐有爱的家庭氛围,让我们一直沐浴在血浓于水的亲情里。

父母生育的孩子多,虽然给年龄大的孩子带来负担,却无形中增进了女儿间的特殊情感,让姐妹们之间的亲情超越了姐妹情,不会因为父母的过世而淡化。

也许正因为我们的父母,才有了一群不一样的我们,虽然父母不在了,我们姐妹间的牵挂不会断,我们的亲情也不会淡,我们的心会一直在一起。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