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难不难?

大学》中有: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自人类社会形成以来,我们之所以成为现在的状态都源于我们在社会中的位置。尽管我们在现实中难以发现4维以上的实际例证,尽管不少人习惯用1维的思维模式来认识各种现实中的具体事物,然而,由于社会的复杂性,人在社会中的位置常常会有N个维度,这个N会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一直延伸到无限大。

只不过,每个维度对外界、对我们的影响不可能完全一样或基本相等,我们可以被外界认识常常源于某个特定的维度,而对这个主要维度的判断或选择,我们未必与外界相同或类似,而我们能够感知的外界也未必会形成一致或类似的共识。

所以说,标准的差异常常带来最终结果的大相径庭,尽管社会科学已经形成了对人基本特征延续和关联性的共识,然而,判断标准的维度与判断的结论之间的空间联系决不能直接采取平面投射的方式简单处理,否者就会得出非常可笑的结论。

就像202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与逻辑和判断毫无关系,更不会牵扯到任何的学识和责任,不管给出多么冠冕堂皇的理由,法定社会义务的缺失,让连自己最应该做的事、自己职责范围内必须的事都做不好的人去领取虚幻的光环本身就是一种彻底的异化,而这种不可逆的异化会彻底改变与此相关的每个人,幸好我们没有与他们站在一起。

根据自身所关联的社会关系做好社会最需要的事符合儒家的一贯立场和做事风格,而经过道学家们自作聪明的不断演绎却成为无能者的借口和无耻者的工具,这点历史教训值得后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