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中国—东盟经贸部长特别会议以线上方式举行,双方经贸部长共同宣布全面完成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并将推动今年年底前正式签署升级议定书。这意味着,中国—东盟自贸区自2010年建立以来,即将迎来“3.0”时代。这次谈判取得实质性进展,既为中国—东盟接下来经贸与投资关系发展定义了新框架,又在地区和全球经济呈现出显著不确定、不稳定的背景下,为中国—东盟合作实现突破性发展提供了明确指向。
3.0版谈判开始于2022年11月,历经近两年时间、9轮正式谈判、100余场工作组会议,在2024年10月实质性结束,2025年5月20日全面完成谈判。从3.0版谈判发起到全面完成谈判,因应地区和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双方深化合作的意愿不断增强。
2025年1月特朗普再度就任总统以来,美国政府在国际政治和全球经济层面推行典型的“丛林主义”政策,对加拿大、格陵兰岛“狮子开口”,又在“解放日”针对全球经贸伙伴关系推出“对等关税”,中国和东南亚则成为“对等关税”的“重灾区”。美国的经济霸凌已严重破坏了基于规则的国际贸易体系,并对rcep、中国—东盟自贸区等既有区域经贸安排形成了不小的挑战。不仅如此,地区产业链、分工链和价值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不稳定、不安全,中国和东盟区域合作的韧性面临着来自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与逆全球化的冲击。此外,新科技革命浪潮和工业4.0的持续深化,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动能转换,同时也催生出一系列新兴合作领域,为中国—东盟深化与拓展合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内容上,3.0版的“蝶变”主要呈现为三个层面。其一,新兴合作领域持续拓展。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供应链互联互通等新兴领域,成为双方合作新的增长点。其二,制度型开放与规则引领成为3.0版最为显著的特征。如今,中国—东盟自贸区已经走过了初始发展阶段,实现了从“货物清单”到“制度型开放”“规则引领”的转变,首次将规则互认置于框架内。其三,3.0版的重心在于重构区域产业链、分工链与价值链和重塑区域经济合作的韧性。
步入自贸区3.0时代,中国—东盟合作的新突破口既在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贸、投资本身,又要超然于双边合作,以区域合作、跨区域合作强化引领和共同维护多边主义,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广度与深度,以制度型开放持续升级贸易与投资便利化。
毋庸置疑,货物贸易依旧是当前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的主体,但随着双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及新科技革命、工业4.0的发展,包括金融、教育、医疗、数字经济等服务贸易领域的有序开放已然箭在弦上。
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推动下,跨境电商在中国—东盟贸易方面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但如何通过区域性数字经济大市场和数字贸易枢纽来有效服务于中国—东盟大市场依旧是双方需努力的课题。其中,数字化通关与数字贸易、跨境数据流动、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标准等软性互联互通则至关重要。与此同时,可持续发展的承诺与“联合国2030愿景”也要求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建设清洁能源共同市场方面持续发力,在碳市场互联和跨境碳交易方面做好文章,并以亚投行、丝路基金等发行绿色债券来加以支持,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方面达成共识。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东盟大生产基地与大市场的地位需要双方进一步重构产业链和重塑区域经济合作的韧性,这要求双方在产业集群、区域市场建设和金融风险防范等方面强化协同与对接。
中国—东盟在自贸区3.0时代的合作突破口还应着眼于更大区域和跨区域的合作。在这方面,5月28日在吉隆坡举行的首届“中国—东盟—海合会峰会”已经让“中国—东盟—海合会”合作倡议落地成真,而以自贸区3.0版、rcep等为基础和引领,中国、东盟与海合会跨区域三方合作将在进一步加强亚洲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韧性的同时,显著增强中国和东盟合作的地缘战略价值和全球意义。
(作者系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副院长)
作者:葛红亮
编辑:黄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