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同桌送我一支笔,我珍藏了20年,后来摔断了才知她的心意

2025年05月22日16:52:04 情感 1681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还记得我吗?”书店里,她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我转过身,看到了二十年未见的陈静。

她依然像高中那样,眉眼温柔。

我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只是摸了摸口袋里那支已经断成两截的钢笔。

从前不懂的心意,在二十年后才明白。

要是早些发现那支笔里的秘密,我们的故事会不会不一样?

那年同桌送我一支笔,我珍藏了20年,后来摔断了才知她的心意 - 天天要闻

01

高一开学第一天,我和陈静成了同桌。

她个子不高,说话很轻,像是害怕吓到谁。

老师点名的时候,她回答“到”的声音总是那幺小,我甚至怀疑老师是不是听得见。

“你好,我叫陈静。”她的自我介绍简单得像是一阵风。

“我叫林毅。”我的回应同样简短。

那时的我,不擅长和女生交流。

她似乎也一样,我们之间的对话少得可怜。

第一周过去,我们之间除了借橡皮擦,几乎没有别的交流。

“那个,你的数学题做完了吗?”周五下午,她突然问我。

“还没有,最后一道有点难。”我如实回答。

“我也是,要不要一起讨论一下?”她的眼睛亮了起来。

就这样,我们有了第一次真正的交流。

陈静的数学很好,她用自己的方法解出了那道题。

“你真厉害。”我由衷地称赞。

“还好啦,我只是喜欢思考问题。”她脸上泛起了淡淡的红晕。

从那天起,我们开始经常讨论学习问题。

她的思维很清晰,总能找到解题的捷径。

我的语文比较好,偶尔会帮她修改作文。

“林毅,你的字真好看。”有一次,她看着我的作业本说。

“还行吧,我爸是书法老师。”我有些不好意思。

“难怪,羡慕你。”她笑了笑,“我的字丑死了。”

“不会啊,我觉得你的字挺有个性的。”我说的是实话。

她的字小而整齐,像她的人一样安静。

“谢谢,你真会安慰人。”她低下头,继续写作业。

陈静很少主动说话,但她会认真倾听。

有时候我讲个笑话,全班都没反应,只有她会笑。

“你笑点真低。”我有次忍不住说。

“不是啊,我只是觉得你讲得挺有意思的。”她解释道。

这种被理解的感觉,让我觉得很舒服。

慢慢地,我们之间的话多了起来。

“林毅,你将来想做什么?”一次放学路上,她突然问我。

“可能会学新闻吧,我喜欢写东西。”我说,“你呢?”

“我还没想好,可能会学医吧。”她轻声说。

“为什么?”我有些意外。

“我妈是护士,她希望我能成为医生。”她的声音更轻了。

“那你自己呢?你喜欢医学吗?”我问。

她沉默了一会儿:“不知道,但我想尝试一下。”

我第一次看到她眼中的迷茫。

那天之后,我发现陈静喜欢收集文具,特别是钢笔。

“这是我爸从国外带回来的。”她有次悄悄给我看了一支漂亮的钢笔。

笔身是深蓝色的,笔尖在阳光下闪着光。

“真好看,能借我用用吗?”我半开玩笑地说。

“不行,这是我的宝贝。”她立刻把笔拿起来。

那年同桌送我一支笔,我珍藏了20年,后来摔断了才知她的心意 - 天天要闻

“小气鬼。”我故意说。

“等我找到更好的,这支就送你。”她笑着说。

我知道她只是随口一说,没当真。

高一下学期,我们班组织了一次春游。

那天阳光很好,我们去了郊外的一个公园。

陈静带了相机,不停地拍照。

“你很喜欢摄影?”我问她。

“嗯,我喜欢记录美好的瞬间。”她一边拍照一边回答。

“能给我拍一张吗?”我站在一棵大树下,摆了个姿势。

“好啊。”她举起相机。

我本以为她会立刻按下快门。

但她却一直调整角度,像是在寻找最完美的构图。

“快点啊,我手酸了。”我抱怨道。

“别动,再等一下。”她认真地说。

当她终于按下快门时,我已经站了好久。

“给我看看。”我好奇地凑过去。

照片上的我站在树下,背后是斑驳的阳光。

“拍得真好。”我由衷地称赞。

“你等下给我邮箱,我洗出来给你一份。”她说。

“好啊,不过我更想看你拍的其他照片。”我说。

她犹豫了一下:“改天吧,今天先拍风景。”

02

那天下午,我发现陈静经常偷偷拍我。

每次被我发现,她都会迅速移开相机。

“你到底拍了我多少张?”回校车上,我问她。

“没多少,就是觉得你站在那里挺好看的。”她的回答让我有点意外。

“那你给我看看呗。”我伸手去拿她的相机。

“不行!”她反应激烈地护住相机,“我没经过后期处理,不好看。”

“切,矫情。”我撇撇嘴,没再坚持。

班上有人看到这一幕,开始起哄。

“哟,陈静和林毅啊,有情况啊。”

“不会吧,陈静这么安静,林毅这么活跃,不配啊。”

“物极必反,说不定就是互补呢。”

这些话让我和陈静都很尴尬。

她的脸红得像苹果,低着头不说话。

“别瞎说,我们就是同桌。”我大声反驳。

回到座位,陈静一直不说话。

“别理他们,乱说的。”我安慰她。

“我知道。”她小声说。

她的语气有点委屈,让我不知所措。

“我只是不想你被他们笑话。”我解释道。

“嗯。”她点点头,没再说什么。

从那以后,我发现陈静变得更安静了。

她还是会和我讨论题目,但少了以前的热情。

我想找回以前的感觉,但不知道该怎么做。

那年同桌送我一支笔,我珍藏了20年,后来摔断了才知她的心意 - 天天要闻

高中生活很忙,我们都把精力放在了学习上。

渐渐地,我和陈静之间的距离又回到了最初。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高考临近。

学校的气氛变得紧张起来。

每个人都在拼命复习,教室的灯常常亮到很晚。

我和陈静的交流也变得简单而高效。

“这道题你做出来了吗?”

“嗯,要看看我的解法吗?”

“好的,谢谢。”

就是这样的对话,没有多余的内容。

但有时候,我会感到她的视线。

每当我转头去看,她就会迅速低下头,假装在翻书。

有一次,我假装看书,用眼角的余光观察她。

她确实在看我,而且是那种专注的目光。

当她意识到我可能发现了,立刻转开了视线。

我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也没有多想。

高三的压力让所有人都没有精力关注别的事情。

直到高考前一周,情况才有了变化。

那天放学后,陈静叫住了我。

“林毅,等一下。”她的声音比平时大了些。

我停下脚步:“怎么了?”

“我有东西给你。”她从书包里拿出一个小盒子。

“什么东西?”我有些惊讶。

“打开看看就知道了。”她把盒子递给我。

我打开盒子,里面是一支银色的钢笔。

笔身上有一颗小小的蓝色宝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这是?”我有些不解。

“毕业礼物。”她说,“希望你大学能写出好文章。”

“这太贵重了,我不能收。”我想把盒子还给她。

“不贵的,我攒了很久的零花钱。”她推回我的手,“而且是我答应过的。”

我想起她曾说过找到更好的笔就送我。

“你还记得啊。”我有些感动。

“当然记得,我说话算话的。”她笑了笑。

“谢谢你,我会好好珍藏的。”我小心地把盒子放进书包。

“你要用它,不是珍藏。”她纠正我,“不然就浪费了。”

“好,我会经常用的。”我点点头。

“林毅。”她突然叫我。

“嗯?”我看着她。

她欲言又止,最后只是说:“祝你高考顺利。”

“你也是。”我回答。

03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又拿出那支笔。

在阳光下,它比刚才更加漂亮。

我试着写了几个字,笔尖很流畅,墨水均匀。

这是一支很好的钢笔,肯定花了她不少钱。

我不知道该怎么回报她,最后决定等高考结束后送她一本她喜欢的诗集。

高考很快到来,又很快结束。

成绩出来那天,我第一时间给陈静发了短信。

“考得怎么样?”我问。

“还行,应该能上一本。你呢?”她回复。

“我也是,希望能去北京或上海。”我说。

“那很好啊,祝你梦想成真。”她的回复很简短。

“你想去哪里?”我问。

“可能去江苏吧,我妈想让我离家近点。”她说。

“那我们以后见面的机会就少了。”我突然有点失落。

“是啊,不过没关系,我们可以保持联系。”她说。

“嗯,一定。”我回复。

高中毕业典礼那天,学校很热闹。

同学们互相签名,合影留念。

我找了很久才看到陈静,她站在走廊边发呆。

那年同桌送我一支笔,我珍藏了20年,后来摔断了才知她的心意 - 天天要闻

“喂,我找你半天了。”我走过去说。

“我不太喜欢拍照。”她小声说。

“毕业照总要拍的吧?”我笑着说,“走,去操场上和大家一起拍。”

她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跟我去了操场。

拍完照,我拿出准备好的礼物。

“这是给你的毕业礼物。”我把包装精美的诗集递给她。

“谢谢。”她看了看封面,眼睛亮了起来,“我很喜欢这个诗人。”

“我知道,之前看你经常读她的诗。”我说。

她翻开诗集,突然问:“林毅,我们以后还会见面吗?”

“当然了,我们不是说好了保持联系吗?”我肯定地回答。

“嗯。”她点点头,欲言又止。

我等了一会儿,但她没有继续说什么。

“陈静,有话就说吧。”我鼓励她。

“没什么,就是希望你大学过得开心。”她最终这样说。

“你也是,有事记得联系我。”我说完,和她道别。

走出校门的那一刻,我回头看了看。

陈静站在原地,手里捧着那本诗集,目送我离开。

我挥了挥手,她也挥了挥手。

那是我们高中时代的最后一面。

大学开学后,我把陈静送的钢笔放在了文具盒里。

每次写作业或者记笔记,我都会用它。

这支笔写字的手感很好,让我的课堂笔记变得整洁漂亮。

有时候,我会想起陈静。

想起她安静的样子,想起她偶尔的笑容。

我们偶尔会发短信,但随着学业越来越忙,联系逐渐变少。

大二那年,我尝试给她打电话。

电话接通了,但对面说这个号码已经换了主人。

我又试着通过QQ找她,发现她很久没有登录了。

大学里的社交圈越来越广,我认识了很多新朋友。

但每当看到那支钢笔,我还是会想起高中时光。

那段简单而纯粹的日子,现在回想起来,格外珍贵。

04

大学四年过去,我如愿进入了一家媒体公司工作。

工作很忙,但我依然保持着写日记的习惯。

那支钢笔陪伴我度过了很多重要时刻。

那年同桌送我一支笔,我珍藏了20年,后来摔断了才知她的心意 - 天天要闻

它成了我的幸运物,重要场合都会带在身上。

“这支笔不错,是什么牌子的?”同事小王有次问我。

“不知道,是高中同学送的。”我说。

“看起来挺贵的,保存得这么好,一定很重要吧?”他继续问。

“嗯,挺重要的。”我简单回答。

我没有多说,因为那些回忆只有自己才懂。

工作五年后,我开始在不同的城市间奔波。

钢笔的笔帽有些松了,但它依然陪伴在我身边。

有时候,我会尝试在社交媒体上搜索陈静的名字。

但从来没有找到过她的踪迹。

她似乎从网络世界中消失了。

我猜测她可能不喜欢社交媒体,就像高中时不喜欢拍照一样。

那天,我在整理旧物时,发现了毕业照。

照片上的陈静站在角落里,微微低着头。

她依然是那么安静,仿佛怕惊扰了谁。

我想知道她现在过得怎么样。

是不是成为了一名医生,实现了她妈妈的愿望。

是不是还喜欢收集钢笔,拍照,读诗。

这些年,我谈过几段恋爱。

有活泼开朗的,有温柔体贴的。

但最终都无疾而终。

每段关系结束后,我都会思考为什么不合适。

似乎内心深处有个模糊的标准,但说不清楚是什么。

有时候,我会梦到高中的教室。

梦到陈静坐在我旁边,安静地写作业。

醒来后,有种说不出的怅然若失。

工作的第八年,我升职为部门主管。

办公室也从小隔间变成了独立的房间。

那支钢笔依然放在我的笔筒里,虽然没用过了。

大多数时候,我用电脑处理文件,很少需要手写。

但它依然是我桌上不可缺少的物品。

“主管,这支笔挺特别的,能借我用一下吗?”新来的实习生问我。

“抱歉,这支笔我不借人用。”我礼貌但坚定地拒绝了。

“好的,对不起。”实习生有些尴尬。

“不是针对你,这支笔对我有特殊意义。”我解释道。

实习生点点头,没再多问。

二十年的时间,足以改变很多事情。

我从毕业生变成了管理者,从青涩变得成熟。

但那支笔依然如初见时那般重要。

它见证了我的成长,也时刻提醒我初心。

每当我用它写字,就会想起那个安静的女孩。

想起她送笔时微微带着紧张的样子。

想起她说“希望你能写出好文章”的声音。

我不知道她现在在哪里,过得怎么样。

但我相信,总有一天,会再次相遇。

05

那是个普通的工作日。

我正在办公室整理季度报告的材料。

桌上堆满了各种文件和资料。

我习惯性地摸了摸口袋,掏出那支陪伴我二十年的钢笔。

这些年来,我换过很多支笔。

但只有这一支,从未离开过我。

我拔开笔帽,准备在报表上签字。

不小心碰到了桌角,钢笔从我手中滑落。

“糟了!”我下意识地去抓。

但已经来不及了。

钢笔掉在地上,发出一声清脆的响声。

我弯腰去捡,发现情况比我想象的要糟糕。

笔身竟然断成了两截。

“该死。”我懊恼地捡起两段笔身。

二十年的陪伴,就这样结束了。

我小心地把两截笔身放在桌上,想看能不能修复。

这时,我发现笔芯筒内似乎有什么东西。

我凑近一看,是一张被细心卷起的纸条。

纸条已经泛黄,看起来放在里面很久了。

我的心突然加速跳动起来。

这是陈静放进去的吗?

我的手有些颤抖,小心翼翼地取出纸条。

它被卷得很紧,似乎是为了能放进笔芯筒。

我慢慢展开纸条,生怕它因年代久远而破碎。

纸条完全展开的那一刻,我愣住了。

手中的纸条微微颤抖,心跳加速,一股热流涌上眼眶。

我认出了那熟悉的字迹,是陈静的笔迹,小而整齐,像她的人一样安静。

二十年前的纸条,二十年前的心意,一直藏在我随身携带的钢笔里。我从未发现,直到今天,它意外地展现在我面前。

纸条上只有简单的四个字:“我喜欢你”。

那年同桌送我一支笔,我珍藏了20年,后来摔断了才知她的心意 - 天天要闻

就这四个字,却让我心如擂鼓。

二十年了,她的心意一直藏在这支笔里。

我用了二十年的笔,却从未发现其中的秘密。

如果不是今天意外摔坏,可能永远不会知道。

一时间,无数回忆涌上心头。

她偷偷看我的眼神,她欲言又止的瞬间。

她送笔时微微发抖的手,她毕业时问我“还会见面吗”的不舍。

原来,这一切都有解释。

她喜欢我,只是我从未察觉。

我坐在办公椅上,久久不能平静。

二十年前,如果我发现了纸条,我们的人生会不会不一样?

如果当时我知道她的心意,我会怎么回应?

我不知道答案,但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寻找欲望。

我想找到她,告诉她我看到了纸条。

告诉她,对不起,让你等了这么久。

但我该怎么找她呢?

二十年没有联系,她可能已经结婚生子,过上了完全不同的生活。

我甚至不知道她的联系方式,不知道她在哪个城市。

但我必须尝试。

我小心地收好纸条,把断裂的钢笔也一并放入口袋。

我打开电脑,开始在社交媒体上搜索陈静的名字。

这些年我试过很多次,但从未成功。

这次,我抱着更加迫切的心情,尝试各种可能的组合。

陈静+我们的高中名称,陈静+医生,陈静+摄影...

搜索结果很多,但没有一个是她。

我又联系了几个高中同学,询问有没有人知道陈静的下落。

“陈静啊,好像在南京一家医院工作。”班长告诉我。

“你有她的联系方式吗?”我急切地问。

“没有,只是听别人提起过。”班长说,“你可以问问当年和她关系好的张蕾。”

我立刻联系了张蕾。

“陈静?我们大学毕业后就没联系了。”张蕾回复我,“不过她确实在南京,好像是在鼓楼医院。”

南京鼓楼医院,这是一个具体的线索。

我立刻决定,要去南京找她。

06

第二天,我向公司请了一周的假。

“怎么了?身体不舒服吗?”老板关切地问。

“不是,有些私事需要处理。”我解释道。

“好吧,你很少请假,这次就批准了。”老板签了假条。

我订了当天下午的高铁票,直奔南京。

车上,我一直看着那张泛黄的纸条。

简单的四个字,让我跨越了半个中国去寻找她。

到达南京已经是晚上,我住进了鼓楼医院附近的酒店。

第二天一早,我来到医院。

“请问陈静医生在哪个科室?”我在导诊台问道。

“请问是哪位陈医生?我们这有好几位姓陈的。”护士问我。

“陈静,可能是内科的。”我不太确定地说。

护士查了查电脑:“我们没有叫陈静的内科医生。”

我有些失落,看来信息有误。

“您是找陈静主任吗?她在儿科。”另一位护士提醒道。

“对,可能是儿科。”我抱着一线希望说。

“儿科在二楼,您可以去那里询问。”护士告诉我。

我赶紧来到二楼儿科。

“请问陈静主任在吗?”我问前台护士。

“她今天上午门诊,您是患者家属吗?”护士问。

“不是,我是她的...老同学。”我说。

“那您稍等,等她门诊结束,我会通知她。”护士说。

我在走廊的椅子上坐下,心跳加速。

不知道是不是那个陈静,也不知道她还记不记得我。

更不知道,见面后该说些什么。

两个小时后,门诊结束。

“您好,请问您是陈主任的同学?”一位护士走过来问我。

“是的,我姓林。”我站起来说。

“陈主任在办公室等您,请跟我来。”护士带路。

我跟着护士走进一间办公室。

一位穿白大褂的女医生正在电脑前写着什么。

她抬起头,我们的目光相遇。

那一刻,时间仿佛静止了。

是她,是陈静。

那年同桌送我一支笔,我珍藏了20年,后来摔断了才知她的心意 - 天天要闻

二十年过去,她的眉眼依然熟悉。

只是多了一丝成熟和稳重。

“林毅?”她惊讶地叫我的名字。

“是我。”我点点头,感到喉咙有些发紧。

“真的是你!”她站起来,脸上露出惊喜的表情,“你怎么找到这里的?”

“问了很多人。”我简单地说。

“坐,快坐。”她指着对面的椅子,“要喝点什么吗?”

“水就好。”我坐下来,感觉有些不真实。

她倒了杯水给我,然后坐回自己的位置。

“二十年了,你变化挺大的。”她打量着我说。

“你变化不大,还是那么...”我想了想,“安静。”

她笑了:“工作需要,其实我现在话挺多的。”

我们聊了各自这些年的经历。

她如愿成为了医生,婚姻方面,她告诉我自己依然单身。

“没遇到合适的。”她轻描淡写地说。

“我也是。”我说。

聊了一会儿,我鼓起勇气,拿出那支断裂的钢笔。

“还记得这个吗?”我问她。

她看了一眼,惊讶地捂住嘴:“你竟然还留着它?”

“一直带在身边,用了二十年。”我说。

“天哪,我只是希望你用它写文章,没想到你真的用了这么久。”她眼中闪烁着难以置信的光芒。

“前天不小心摔坏了。”我有些歉意地说。

“没关系,它已经完成了使命。”她温柔地说。

07

我深吸一口气,拿出那张纸条。

“我发现了这个。”我把纸条递给她。

她接过纸条,看清内容后,脸瞬间红了。

“你看到了...”她的声音几乎听不见。

“嗯,在笔芯筒里。”我说,“如果不是笔摔坏了,可能永远不会发现。”

她低着头,不敢看我:“真是太尴尬了,二十年前的傻事...”

“不傻。”我打断她,“只是我太迟钝了。”

她抬起头,看着我:“你特意来南京,就为了告诉我你发现了纸条?”

“不只是这样。”我说,“我想告诉你,我很遗憾当年没有发现你的心意。”

“都过去了。”她勉强笑了笑。

“也许没有。”我鼓起勇气,“这二十年,我一直带着你送的笔。不仅仅因为它好用,更因为它让我想起你。”

她惊讶地看着我:“你是说...”

“我想知道,你现在的心意还和纸条上写的一样吗?”我问。

她沉默了很久,最后轻轻点了点头。

那年同桌送我一支笔,我珍藏了20年,后来摔断了才知她的心意 - 天天要闻

“如果是这样,我想弥补这二十年的错过。”我说,“愿意给我这个机会吗?”

“你确定吗?”她的声音有些颤抖,“我们都已经不是当年的学生了。”

“我很确定。”我坚定地说,“二十年的等待,让我更确定这一点。”

她的眼中泛起泪光,但脸上却带着微笑。

“好。”她简单地回答。

那一刻,二十年的时光仿佛只是一瞬。

我们约好晚上一起吃饭,好好聊聊。

走出医院,我的心情无比轻松。

二十年的陪伴,一个意外的发现。

命运的安排,让我们终于走到了一起。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几乎形影不离。

“你打算在南京待多久?”陈静问我。

“假期还有五天。”我说,“不过我在考虑调职到南京。”

“这么快就决定了?”她有些吃惊。

“二十年都等了,不想再等了。”我笑着说。

她红着脸打了我一下:“油嘴滑舌。”

我们去了当年她最想去的苏州园林。

“高中时我就想和你一起来这里。”她在拱桥上说。

“为什么没告诉我?”我问。

“哪有女生主动约男生出游的。”她理所当然地说。

“你可以把纸条直接给我啊,何必藏在笔里。”我调侃她。

“当时太害羞了,想着万一你发现了,又没有同样的心意,还能装作不知道。”她解释道。

“结果我用了二十年都没发现。”我苦笑。

“我也没想到你会用这么久。”她说,“当时以为你用不了多久就会扔掉。”

“我答应过会用它写好文章的。”我认真地说。

她看着我,眼中满是感动:“谢谢你信守承诺。”

一周后,我回到了工作的城市。

但我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我们经常通电话,视频聊天。

每个月,我都会去南京看她,或者她来看我。

08

半年后,我成功调到了南京分部工作。

“欢迎来到南京。”她在车站接我。

“我带了礼物给你。”我递给她一个精美的盒子。

她打开一看,是一支崭新的钢笔。

造型和二十年前她送我的那支很像。

“这是?”她惊讶地问。

“我特意找人定制的,和你送我的那支一模一样。”我说。

她小心地拿出钢笔,爱不释手。

“我说过会用它写好文章,这个承诺不变。”我说,“现在,我想用它写我们的故事。”

“我们的故事?”她好奇地问。

“对,从高中开始,一直到老去的故事。”我认真地说。

她的眼眶湿润了:“这会是一个很长的故事。”

“所以要尽早开始写。”我握住她的手。

一年后,我们结婚了。

婚礼上,我们展示了那支断裂的钢笔和泛黄的纸条。

它们被装在一个透明的相框里,放在最显眼的位置。

“从前不懂的心意,二十年后才明白。”我在婚礼致辞中说,“但爱情没有太迟的开始,只要它是真的。”

陈静站在我身边,温柔地笑着。

她不再是那个安静到几乎隐形的女孩。

但她依然保持着那份细腻和专注。

“对了,我一直想问。”新婚之夜,我突然想起一件事,“高中时你拍的那些照片,都去哪了?”

“被我珍藏起来了。”她狡黠地笑了笑。

她从行李箱深处拿出一本相册。

里面全是我在高中时的照片。

有在教室里认真听课的,有在操场上打球的,有在春游时站在树下的。

“原来你拍了这么多。”我翻着相册,又惊讶又感动。

“所以,你不是唯一一个珍藏回忆的人。”她说。

我把她拉入怀中,轻轻吻了她的额头。

那支断裂的钢笔和纸条,见证了我们二十年的缘分。

它们断裂的地方,正好连接起我们分离的时光。

有些感情,需要时间和机缘才能圆满。

但只要是真心,永远不会迟到。

情感分类资讯推荐

想你,不分白天黑夜 - 天天要闻

想你,不分白天黑夜

​我不想否认我爱你,因为爱你,所以想念你。自从与你相遇,这世间便再无一人像你一样让我心动。动了心的情只为你,入了心的人只有你。为你沦陷深深,为你痴痴迷迷,见不到你的分分秒秒,思念一直缠绕在心里。好想你,好想你,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
时代喧嚣里,纯粹之爱的隐秘桃源 - 天天要闻

时代喧嚣里,纯粹之爱的隐秘桃源

在这个时代的滚滚洪流中,我们仿佛置身于一场永不停歇的狂欢。信息如潮水般涌来,快节奏的生活像无形的鞭子,驱赶着我们在功名利禄的赛道上一路狂奔。爱情,这个本应是心灵深处最柔软、最美好的角落,也渐渐被时代的喧嚣所淹没,变得面目全非。大众眼中的爱情
朋友圈那些让人心碎的瞬间 - 天天要闻

朋友圈那些让人心碎的瞬间

一、往事历历在目,却已遥不可及。那些属于我们的美好时光,终究成了回不去的曾经。或许幸福离我们只有一步之遥,但正是这一步,让我输得一败涂地。二、不再打扰你,改掉备注,取消特别关心。是时候放过自己了,毕竟人生不只有爱情这一种可能。
第12篇 老曹的再婚生活:伴侣和爱人的区别 - 天天要闻

第12篇 老曹的再婚生活:伴侣和爱人的区别

因老婆出轨离婚又再婚的老曹,带着现任老婆小林参加聚会。小林比老曹小了整整12岁,小林和老曹结婚是头婚。结婚那年,老曹48岁,小林36岁。老曹离婚后一儿一女都跟随老曹。小林36岁一直未婚。老曹离婚是因为老曹的工作性质常年在外,老曹的老婆难耐长
我和男友意外被困山里,半夜听到敲门声,护林员:千万别开门! - 天天要闻

我和男友意外被困山里,半夜听到敲门声,护林员:千万别开门!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李大叔严肃地看着我们,“无论晚上听到什么声音,都别开门。”我和小林相视一笑,谁会半夜开门啊?那时的我们还不知道,这句话会在几小时后成
那年同桌送我一支笔,我珍藏了20年,后来摔断了才知她的心意 - 天天要闻

那年同桌送我一支笔,我珍藏了20年,后来摔断了才知她的心意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还记得我吗?”书店里,她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我转过身,看到了二十年未见的陈静。她依然像高中那样,眉眼温柔。我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只是摸
被误解的中年男人:他们要的从来不是“床上满足”,而是这三样 - 天天要闻

被误解的中年男人:他们要的从来不是“床上满足”,而是这三样

人到中年,男人常被贴上“沉稳”“坚强”的标签,仿佛他们不需要呵护、不懂脆弱。可掀开这层硬壳,你会发现,那些在职场厮杀、为家庭奔波的中年男人,内心深处藏着比年轻时更炽热的渴望——他们真正需要的,从不是单纯的身体满足,而是这三样最珍贵的“情感滋
她果然在撒谎!牛头不对马嘴的,看来钱就是她偷的无疑了。 - 天天要闻

她果然在撒谎!牛头不对马嘴的,看来钱就是她偷的无疑了。

李婶最近心里可堵得慌,总觉得家里有些不对劲。她今年 55 岁,和老伴赵叔辛苦了大半辈子,好不容易攒下点积蓄,想着能安安稳稳过个好日子。儿子赵强在外地工作,平时很少回家,家里就他们老两口。前几天,李婶像往常一样准备去银行取点钱,补贴家用。她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