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工作的话,先把个人大事搞定,结婚生子排在第一位。”
2022年6月16日,人口经济学家,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教授梁建章在一场经济峰会上表达了他的观点。
据教育部统计,全国2024届高校毕业生数量就高达1179万人,比去年“最难毕业季”还进一步增加了21万人,竞争非常激烈。
对此现象,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梁建章提出了一个观点:结婚生子和找工作一样也是人生大事,很多人可能因为专注于找工作而耽误了结婚生子的最佳时机,不妨换一种思路,如果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可以先结婚、生娃。
他这话一说出去,立刻引发了不少争议。
社交平台上,“专家建议的窒息时刻”“失业就活该当爹妈?”等话题冲上热搜。
有人骂他「何不食肉糜」,有人调侃「建议专家别建议」,更狠的直接说「这年头连自己都养不活,结个婚生个娃是要全家组团喝西北风吗?」
要知道,作为携程集团的主要负责人,他在我国的人口经济领域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还是北京大学的教授呢。
接着,他开始解释自己提出来的这个建议:在他眼里,结婚和生孩子是人生中的重要大事,不能因为暂时找不到工作就搁置不前。年轻人可以通过接受更多培训,提升自我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同时,他也强调,人口结构失衡和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年轻人不婚不育只会加剧这一问题。
2024届高校毕业生里,只有55.5%的人找到了正经工作,剩下四成多要么在打零工,要么在家蹲着。
再看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6到24岁没读书的年轻人失业率15.7%,25到29岁稍微好点但也有6.6%。
这年头别说结婚生孩子了,光是在城里租个单间吃外卖,每个月没个三四千都扛不住。
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一份让人心凉的数字:出生人口只有954万,而死亡人口则达到了1093万,人口自然增长率是负的。
这就意味着,人口开始减少,生育率的下降成了社会的一大隐患。
不仅是生育意愿下降,现在的年轻人,连结婚的意愿都在降低。
在电影《小时代》里,顾里有这么一句经典的话:“缺乏物质基础的爱情就如同散沙一般,都不需要风来吹,仅仅走几步路就会分崩离析。”
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同样显示,经济上的拮据是导致婚姻瓦解的一个关键因素。
现在谈个恋爱,吃饭、看电影、送礼物,处处都要花钱,而结婚更是大手笔——房子、车子、彩礼、婚礼,哪一样不要钱?
过去,结婚生子是“人生必经之路”,但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认为,婚姻并不是人生唯一的选择。他们更愿意追求个人成长、自由和幸福,而不是被婚姻和家庭束缚。
这对各行各业、每个家庭,甚至整个国家的未来,都是个不小的挑战。
梁建章直言不讳:“到2025年,出生的人口会更少。”
梁建章九十年代在美国获得斯坦福博士学位。他在归国后创立了携程,并将其领导成了中国旅行社的领军人物。
按照常理来说,到了这种地步,他早就该退休了,可是在2006年,他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选择,那就是他离开了携程的 CEO,开始学习人口经济。
梁建章认为在中国,在将来,将会面对一个巨大的人口问题,这将是一个深刻的问题。
因此,他专心钻研,并在全国范围内,成了一位具有代表意义的学者,著有多本有关人口政策的著作,并曾数次在公共场合要求国家对其进行修改。
他曾深入研究人口与经济的关系,出版了《人口创造力》、《人口战略》等多部具有影响力的著作,多次建议“发钱鼓励生育”。
梁建章建议我国可以借鉴欧洲国家的经验来制定具体的补贴政策,对于二孩家庭的每个孩子,给予每月1000元的现金补贴。给予多孩家庭的每个孩子给予每月2000元的现金补贴,直至孩子20岁。
与此同时,对于二孩家庭实行所得税和社保费减半,三孩家庭所得税和社保全免(对于特别富裕的家庭,可以设定一个补贴上限)。估计这些措施能够将生育率提升20%左右。
他担心人口问题会影响社会经济发展,这用心良苦,咱们得承认。
但问题是,解决问题不能光靠喊口号,得拿出实际行动。
与其劝年轻人“先结婚生子”,不如想想怎么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比如,可以加大住房保障力度,让年轻人买得起房;可以降低教育成本,让年轻人养得起孩子;可以 create 更多就业机会,让年轻人找到好工作。
总之,解决人口问题,不能只靠喊口号,更要拿出实际行动。
要让年轻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感受到国家的关怀,让他们有信心,有希望,有未来。
成家立业、立业成家都可以,但要选择最符合自己的,根据实际情况而来,而非听信他人的建议。
我的生活我做主,无需他人去干预,有人却笑称:“专家建议你的,我建议我的”。
你觉得是先立业再成家,还是先成家再立业呢?
大家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