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生活里,我们常常会对他人产生各种各样的看法。有的人让我们觉得温暖又亲切,有的人却让我们忍不住皱眉。其实,这些对他人的看法,很可能都源自我们自身。就像萨特说的:“别人眼中的你不是你,你眼中的你也不是你,你眼中的别人才是你。” 这话乍一听有些拗口,可仔细琢磨,里面藏着不少心理学的门道。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在社交场合遇到一个特别开朗乐观的人,你一下子就被他吸引了。他脸上总是挂着灿烂的笑容,积极地参与各种话题,跟谁都能聊得热火朝天。你会不自觉地想和他多待在一起,甚至以他为榜样,希望自己也能变得像他一样阳光。从心理学的投射效应来看,这是因为你内心也渴望拥有乐观开朗的特质,或许你在生活中也想成为一个能给周围人带来正能量的人,所以才会对他身上的这种美好品质格外敏感。这就好比你心里有一颗向往乐观的种子,看到别人身上绽放出乐观的花朵,自然就被深深吸引了。
荣格的 “原型” 理论也能解释这种现象。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些固定的原型意象,比如英雄、智者、善良的人等等。当我们遇到现实中的人符合这些原型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就像很多人小时候都崇拜超级英雄,因为他们代表着正义、勇敢和力量,这些都是我们内心渴望拥有的品质。长大后,当我们遇到在生活中勇敢面对困难、坚守正义的人,同样会心生敬佩,这就是原型在起作用。
再来说说那些让我们讨厌的特质。比如,你和室友合租,室友总是不收拾房间,东西乱扔,你每次看到都忍不住发火。你觉得他太懒、太没有责任心了。但从心理学的自我防御机制角度看,这可能是因为你自己偶尔也会有偷懒、不想收拾的念头,只是你一直努力克制,希望自己是个勤劳、爱整洁的人。当你看到室友的行为时,你内心对自己偶尔懒惰的不接纳就被激发出来,通过指责室友来缓解自己内心的矛盾。弗洛伊德提出的防御机制中,投射就是一种常见的方式,我们把自己不能接受的观念、情感投射到别人身上,以此减轻自己的焦虑。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我们对他人的认知并不是完全客观的。我们看待别人,就像戴着一副有颜色的眼镜,而这副眼镜就是我们的认知结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一个善良的人,他的内心充满了爱和宽容,所以在他眼里,周围的人也大多是善良友好的。他更容易发现别人的善意之举,哪怕是陌生人一个小小的帮助,他都会记在心里,觉得世界很美好。相反,一个内心充满抱怨和恶意的人,他看别人的行为总是带着怀疑和批判的眼光。比如,同事不小心碰倒了他的文件,他可能会觉得对方是故意的,是在针对他,因为他自己内心就常常会有这样的小心思。
在日常生活中,意识到这一点对我们的人际交往非常有帮助。当和朋友闹矛盾时,先别急着指责对方,而是想想自己当时的反应,是不是自己内心的某些情绪被触动了。在职场中,和同事有分歧时,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也许就能理解他的行为,减少不必要的冲突。
这一观点还是我们认识自我的好帮手。如果你发现自己总是对某一类人或者某种行为特别敏感,那这可能就是一个了解自己的突破口。比如,你总是对那些不遵守公共秩序的人很生气,这或许反映出你内心对规则和秩序的重视,进而可以引导你在生活中更加注重维护规则。
“你眼中的别人,才是你自己”,这句话就像一把钥匙,帮助我们打开内心深处的大门,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他人,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 ,让生活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壹点号 泉城心理茶馆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