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满意吗?
或许,很多人都曾经有过让自己骄傲的资本,可是这些资本,自己能守住吗?
有什么东西,可以守住,永远不失去呢?看看《列子学射》给我们的回答。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
列子练习射箭,已能命中靶心,便去告诉关尹子,这句话能看出列子的射箭技术不错,一下子就能射中目标,就好像有的同学学习很好,一考试就是满分,满分是不是就完美了呢?
从学问的角度,是为了满分吗?高尔基说,不知足是滚滚向上的车轮,射中目标是不是就结束了呢?是偶然射中,还是必然射中呢?接下来还有什么要求呢?带着问题,列子去请教他的师爷关尹子。
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
关尹子说:“你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射中目标吗?”每一门学问背后都有一套理论,很多人总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感性和理性之间,每个人对自己的把控都是不一样的,偶然会成为必然,必然中会有偶然,只有彻底理解的人,才能把握它。学习射击,打中不难,难的是没有失误,难的是完全理解背后的道理。我们现在知道,射击理论里面有弹道学,风向学,心理学,计算学,如果再深刻一点,就好像现在的智能定位一样,命中率的提高是有很多要求的。
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
列子不知道这些,只能说“弗知也”,不知道。关尹子说:“未可。”那你的箭术还不行。慢慢去参悟吧!
退而习之。三年,又报以关尹子。
列子便回家在苦练。三年过后,又去告诉关尹子。好学的人总是容易听取老师的意见,并谦虚的付诸行动,所以列子专心学习三年后,又向关尹子汇报,想寻求进一步的突破。
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
关尹子说:“你现在明白其中的道理了吧!”列子说:“明白了。”
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
关尹子说:“明白就好,记住,这就是根本原则,不要违背它,射箭的这一套原则,不要乱了就好。”
佛家讲,禅而静,静而生悟,悟而感,感而融,融而后得,一个好的老师不是教给你一套公式,而是启发你真正的智慧,成不成在于心,养心之道在于定,定了不要乱,这就是定的境界。
“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不仅仅射箭这样,治理国家和修养身心也都是这样。
“故圣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所以圣人不局限于考察成败存亡的表面现象,而要明白为什么存亡的原因。从这里我们知道圣人和一般人的不同之处,一般人只看结果,不问过程,过程与结果其实统一于事物发展的过程中。一般人只是在过程和结果中纠结,而圣人注重的是背后的原理,提炼的哲学,内在的修练。
列子曰:“色盛者骄,力盛者奋,未可以语道也。”
列子说:气血旺盛的人容易骄傲,体力充沛的人容易逞强,都不可能同他们论道,平常总说,年轻人不要骄傲,漂亮姑娘有美色,帅气小伙有力气,都有自己骄傲的资本,讲大道他们是听不进去的。道的根本不在“色和力”,你拥有的有形的东西越多,到达道就越难。
“故不班白语道,失,而况行之乎?”
因此和头发没有花白的人谈道,往往丧失道的本意,更何况去施行它呢?和年轻人论道,会出毛病,做起来会更难,什么原因呢?难道年轻人没办法了解道?大概年轻人可以学知识,但经验积累不够,心还不够沉稳的原因。
很多家长对孩子期望很深,把很多人生哲理说给孩子,但孩子没有自己的经历,不懂这些哲理和他所处的环境不相融,只能引起他的反感,这一段让我们明白人生经验的重要,人总是受伤之后,才明白对错。
“故自奋则人莫之告。人莫之告,则孤而无辅矣。”
所以骄傲逞强的人,没人告诉他治国修身的道理,没人相告,他就孤立无助了。越是自我感觉很强大,主观意识非常强,越没人帮他,就好像项羽,二十出头,雄霸天下,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力能举鼎,心可拔山。可就是这样一个人,结果很惨,败于垓下,自问乌江。
“贤者任人,故年老而不衰,智尽而不乱。”
一个贤明的人,善于任用他人。所以自己虽然年老,但治事的能力并不衰退,智力尽了,看待问题也不迷乱,比如刘邦手下有张良、萧何、韩信,得到他的信任和重用,他自己没啥能力,但手下的能人一大批。
故治国之难在于知贤而不在自贤。
最后得出一个治国的原则,治理国家,难就难在能否识别和任用贤才,而不在于自己多么能干。如果你自己很能干,下面人干的事你全会,那就完了。再强的人也只能干一个人的事,而干大事需要很多人,这时候知贤任贤就是最大的智慧了。这就是做人做事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