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促使人们产生寻找伴侣、找合作伙伴、寻找知心朋友等行为的呢?我们为什么需要其他人来到生命里面?为什么人无法像孤岛一样存活?为什么和一个人的关系走到终点的时候,我们会拉黑对方?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时候很是微妙。正是因为这种微妙,让人们开始研究“心理”。
1安全感的来源
阿德勒曾说过:“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这里的人际关系并不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朋友”“同学”,而是更广义上的“人与人的关系”。因为有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才会产生一些复杂的心理反应。
阿德勒所说的烦恼是指,人际相处间会形成一种化学反应,经过化学反应后的人们会在心中产生优越心理或自卑心理,而导致我们产生这些心理的根本则是源于内在的安全感。安全感被个体觉察到的时候,通常以“存在感”的方式出现。
如果你是领导者,你会有一个视角——哪些人需要被鼓励,哪些人需要稍微灭一下气焰,哪些人需要帮助…… 而这些源自于每个人展示出来的“存在感”是不一样的。
在一个班级中、团队中、家庭里,什么情况是最可怕的?没错,是不被看见、被所有人忽视。
信念从何而来?
当我们还是胚胎的时候,信念便开始形成了。据科学调查,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在孕3周 (胚胎只有15毫米长)时即开始形成。
在妈妈肚子里认识这个世界的组成,开始熟悉这个世界的生活方式。当孩子出生,乃至于后面所有人可以拥抱的时候,此时新生儿大脑神经元总数约为1000亿与成年时的神经元总数(860亿 )基本相当。
在我们的认知中,婴儿所知道的世界是局限的,甚至听不明白大人的语言。可试想一下,一名不通中文的20岁左右的小伙子站在一旁,你和其他伙伴一个劲儿的聊天不去理睬他,他内心你的变化是如何的?答案可想而知,要么离开,要么引起你们的注意力。
所以,缺乏安全感的小孩在0-6岁的阶段尤其喜欢制造很大的声音来引起大人的注意。那么更大一点的孩子呢?他们则会通过“制造冲突”来吸引目光。
比如,3岁的孩子因为有了弟弟,他可能会不开心、会哭闹。而11岁的孩子如果觉得自己在家里没有得到重视,他会开始疯狂玩游戏,成绩下降,跟你唱反调。由此达到“被关注”的目的。
所以,心理学界流传着一句话——14岁前你对孩子有多简单粗暴,14岁之后的暴风雨就会来得有多猛烈。
2如何建立安全感
因此,有能力在孩子成年之前给到足够的安全感的家长,一定要注意两个点:
1.群体接纳 —— 也就是“用看爸爸和看妈妈的眼光看孩子”。
这句话的解释是,让孩子在这个家里有归属。孩子对家有归属后,便会有一个补充能量的源泉。
当一个孩子没有足够的归属感,他觉得身边所有人都是不可信的,那么他便会在自己的内心构建起一个世界,而他必定无法同时存在在两个世界的,因此在他的世界里面两个世界必定是敌对状态。
这也就说明,他在“孤立无援”的世界中与全世界为敌。不过现在虚拟世界十分发达,游戏产业也一直很火,让很多沉迷【建造自我世界】的孩子找到了同盟。在大人们看来,这便是孩子们联手【叛逆】。
2.被赋予名字
这是一个非常神圣的环节,赋予名字的那一刻,一个超越当下的‘期待’被投放在孩子身上。名字,是每一个人的生命底色。
在70/80年代,很多男生的名字都带有正直、正思的意思在里面,父母期许孩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名字便是怎样的,如:建国、立华、单名一个国或华、富贵等。
而很多女孩子的名字带着或多或少的柔美,如芳、凤、英儿、秀儿、娟儿等。
当然,也不乏有一些文化浸染下的错误期许,比如给女儿的名字取为:招娣、胜男等忽略孩子本身的性别,导致孩子最初的底色便是混乱的。
名字的赋予让我们这一生的色彩基调定了下来,也就让孩子有了传承祖辈力量的锚点。
因此,好好爱自己吧,找到自己有归属的圈层,找到合适的人。你会发现,总有角落布满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