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有年轻人的过法,老年人有老年人的过法,因两者观念差距太大,年轻人一旦结了婚,要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们都是搬出去住,成立自己的小家。
这样一来,他们就能避免与老人发生冲突,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矛盾,远香近臭,逢年过节再好好聚聚,家庭反而和睦了。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年轻人结了婚,还是得跟老人一起住,老人小孩挤一屋,想要让家庭其乐融融,这就得看全家人努力经营。
老人比较爱为子女操心,这本没有什么大错,问题是过多操心,这要管,那要管,凡事总喜欢插一脚,那家庭矛盾自然就来了。
很多婆媳矛盾或者是翁媳矛盾,导火线皆是婆婆或者公公特别爱管闲事引发,儿子和媳妇就算感情深厚,也经不住老人折腾呀!
家住郑州金水区的杜老先生一脸苦闷的跟调解员诉苦,他与老伴原本是住在安阳老家那边,六年前,小儿子结了婚且在郑州定居,就把他们两人接到郑州来住。这一住就是六年,他现在与老伴不想继续在这边居住了,想要回到老家养老。
儿子与儿媳因为他们吵了一架,他不想让儿子左右为难,他与老伴回到老家居住,那是最好的处理方法,他们也乐得自在,不用听到吵闹声。
说到儿媳妇,他对她有很多不满的地方,儿媳被儿子惯坏了,以至她飘飘然,不知道摆正自己的位置,当自己是贵族了。他和老伴之所以想回老家,主要原因就是不满意儿媳。
偏偏,儿子不让他回去,说是租个房子给他们两老居住,一来可以避免见到儿媳,二来他们依然能够留在郑州。想到儿子的租房想法,他就气不打一处来,还租什么房子,钱多吗!他不赞成小儿子的提议,反正说什么他们都要回老家。
说着说着,父子两人也吵起来了。
也就是因为如此,他才求助节目组,让他们帮忙调解。
得知调解员来家里调解,杜老先生的儿子小龙与儿媳利敏,两人都赶回了家。
对于同丈夫小龙吵架一事,利敏表示,她全程一头雾水,不知道丈夫为何要跟她吵架。记得那一天晚上九点左右,她刚上完课就接到丈夫的电话,只见他一开口就是骂她,说啥东西,怎么还不回家?等到她到家,丈夫还是开口就骂人,全程脏话连篇,她当时一脸懵,完全不知道什么状况。
他一直脏话不断,又不说什么事,她觉得受到了侮辱,脾气也上来了,直接扇了他几巴掌。丈夫不甘示弱,他也打了她几巴掌。接着,两人就扭打起来。
丈夫的行为给她的冲击力太大,让她感到十分惊讶,丈夫性格内向话少,平时斯斯文文的一个人。想不到,他居然突然对她破口大骂,且都是用脏话骂她,颠覆了他以往的形象。他好歹是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毕业的人,接受过高等教育,却像个没素质的人一样脏话连连。
调解员问小龙,为何要骂妻子,而且还骂得那么难听?
小龙回答说,父母最近情绪不稳定,说了一堆妻子的不是,一直闹着要离开郑州回老家,闹得他心烦气躁。所以,他忍不住迁怒妻子,将气撒在她身上。那天晚上,他情绪突然失控,忍不住骂了妻子几句,说话也没有往日的分寸感,讲得比较难听。加之,妻子当时扇了他几巴掌,让他怒火烧得更旺,当即也扇了妻子几巴掌,说话就更加不管不顾,也没想那么多。
冲动之下,他还跟妻子提离婚,要是真的过不下去,明天就去民政局离婚。
到了第二天,妻子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后,他们就去了民政局,但民政局的人说,下午才能办离婚手续。
回到家,他头脑渐渐冷静下来,想了一个上午,他得出一个结论,想离婚可他离不起婚。
且不说别的,就说孩子,他们要是离婚了,孩子怎么办。
接下来,他跟妻子直言,他离不起婚,然后就去上班了。后来妻子发消息给他,让他去民政局,可他还是不同意。当即表示,妻子要离的话,那就起诉吧,要不告他家庭暴力。前天晚上,父母同他说要回老家,他心里不是滋味。
说到这,小龙忍不住流下了眼泪。调解员赶紧给他递纸巾,他又继续往下说,父母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他怎么能放心他们回老家。大哥和二哥都不在老家,老人一旦回去,他们只能靠自己。他的本意是能不走就不走,也不是非得强迫他们留下,想着他们跟媳妇处不好,看媳妇不顺眼,那干脆租个房子给他们,无非就是尽力留住他们。同在一个城市,就算不是一起住,他们有个什么事,他也能照顾一下。
退一步来说,他们执意要走,也不该带着怒气离家。
调解员认为,小龙不该迁怒到妻子身上,没有处理好父母与媳妇之间的关系,小龙本身就有责任。再说了,父母要走,也不能全怪妻子一个人,甚至可以说很她关系不大。
小龙承认,当时他确实冲动了,但妻子平时也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前段时间,父亲生病住院,媳妇却没去医院看望。父亲对这件事一直耿耿于怀,没有问他病情,还问他在哪,像是根本不知道他住院一样。
利敏解释说,她知道公公住院的事,可她忙着上班,又要接送孩子去幼儿园,也就没怎么留意公公的情况。她以为,有丈夫到医院照顾,那就没什么问题了。她是有打电话给公公,却不是问他在哪,她没有说这一句话,她都知道他住院了,不可能这么问。而且,她觉得电话本就是小事,她没放在心上,具体通话内容,她现在也记不清了。要不是大家重提此事,她都没想那么多。
见公公不买账,利敏只好服软,跟他道歉,说不管电话内容是什么,就当她这个电话打错了,希望公公能够谅解。
调解员跟利敏说,就算公公婆婆和她没有血缘关系,平时也有帮忙带孩子,不管怎么样,公公生病住院,利敏应该关心一下他,就算没去医院,也能用电话问问他的状况如何。生病的人本就心思敏感,想得多,联想出很多不好的情况,特别是老年人,见媳妇没有表达关心,他会认为媳妇不重视他。
听调解员如此说,杜老先生在一旁接话,他对小儿子一家算是相当照顾了,老伴和他都有帮忙带孙子,挣的钱有给孙子,可谓是出钱又出力,他们却这样对他,得不到他们的重视,他太失望了。
听完公公的话,利敏赶紧解释, 她对公婆并无意见,家里都是公公高兴大家都高兴,没有不重视他的意思。若说意见,反倒是公公婆婆对她有意见才是,她感觉得到,公公似乎总是有事没事爱挑事,小事放大化,揪住一件小事不放。
前段时间,考虑的买早餐太麻烦,她就买了个蒸蛋器,早上起来直接蒸蛋当早餐。刚来的时候,她可稀罕了,第二天就试着使用了。由于公婆起得早,他们起来的时候,两个老人都已经吃完了早餐,她就没有问他们要不要吃鸡蛋。问了丈夫,丈夫说不吃,她最后只煮了一个人的份。还有一次,晚上下班晚了,回到家,老人也已经吃过晚饭。她不想做饭,就买了几包细米线,泡开水就能吃,非常方便。问了丈夫,结果他还是说不吃,然后她就只泡一份自己吃。
这两件事,她觉得没什么大不了,也不觉得她做得有什么问题。可是,公公就觉得她做得不对,甩脸色给她看,说她自私自利只考虑自己,弄什么吃的也不问问丈夫,哪里有妻子的样子。
调解员认为,这就是杜老先生的不对了,一是他手伸得太长,管得太多了。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断儿媳,对她不公平,明明人家问了他儿子,他还是坚持自己的论断,说人家没问。他不仅冤枉了人,还过度干预了孩子的生活。其实,孩子有孩子的生活,不论是儿子还是孙子,他都不应该越界,过度干预他们。老年人,本来就是该享福就享福,顾好自己的生活就好了。
调解员的话,让固执的老先生陷入了沉默。
经过调解团队一番讨论,调解员给他们提出建议,想要一个家和睦,每个家庭成员都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好自己的分内事,老人是儿子的父母,来到儿子家里住,其实已经是换了地盘换了主人,老人不再是家里的一家之主,儿子和儿媳才是家里的主人。若是父母还是拿主人的姿态,处处要管,那儿子的小家肯定会失去原本的宁静。
至于小龙,他本该是父母和媳妇之间的调和剂,有责任给他们做思想工作,让他们关系缓和,然而小龙没有这种能力,却硬要将父母接来家里,也是考虑不周。最后,父母看儿媳不顺眼,媳妇也过得不舒心。每次闹矛盾,他总是维护父母,委屈媳妇,无疑加速家庭的分裂。
还有利敏,调解员建议,她虽然受了不少委屈,可她也有问题。公婆再怎么不好,起码帮忙带了小孩,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所以她应该对他们稍微客气一些,起码拿他们当客人一样对待,该有的礼节还是得有。
通过调解员的帮助,杜老先生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愿意跟儿媳妇道歉。 而利敏,她也觉得确实有些礼节不到位,也和公公道了歉。
最后,两位老人还是离开了郑州,回到老家。小龙不再阻拦,他要是想念父母了,会给他们打电话,问问他们过得怎样。
利敏也表示,她以后也会给公婆打电话,多关心两位老人。
结语:
婆媳关系以及翁媳关系真的很复杂,由于没有血缘关系支撑,他们很多人总当儿媳是外人,哪怕儿媳妇再好,他们都能挑出毛病。而他们的孩子,哪怕身上毛病一大堆,在他们眼里依旧是优秀无比。
儿子稍微对媳妇好了,他们就认为儿子是惯着媳妇,其实不过就是一般的好,谈不上惯坏了。
婆媳矛盾以及翁媳矛盾,其实根本原因就是他们怕儿子吃亏,老觉得媳妇占了儿子的便宜。
杜老先生看到儿媳妇吃鸡蛋,吃粉,却没有儿子的份,他就认为儿媳自私自利,认为儿媳不顾儿子的吃喝,这样的想法真的令人无语。且不说别的,就算儿媳没给儿子做一份,那他儿子同样也可以自己做一份,又没锁着鸡蛋,没锁着米粉。他们同样都上班,儿媳也不是专门在家煮饭的。再说了,利敏有问过小龙,是小龙自己不吃,她不是没有想到丈夫。
其实,不论是鸡蛋还是米粉,这两件事都是小事,没必要抓住不放,杜老先生过于较真,有点得理不饶人了。
人要讲理,但一个家的和睦,有时候不是靠讲理,过度的讲理,反而让家变得不再温馨,凡事都有个度。为了讲理而讲理,似乎也失去了讲理的本质。
当然,小龙和利敏身上也有自己的问题,小龙高估了自己的能力,父母与妻子有矛盾,他偏帮父母,导致家失去了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