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首届京津冀基础教育协同发展论坛在北京市第四中学举办。论坛主题为“协同发展 共创未来”。在主旨报告环节,与会嘉宾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大主题分别作报告。此外,活动还设置专题发言环节、圆桌沙龙环节。各方专家学者为京津冀教育发展分享交流成果经验、积极建言献策。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马嘉宾在发言中表示,为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2024年教育部将重点推动成立基础教育雄安研究中心、建立京津冀教研共同体、加大教师队伍培训力度等六项工作。他希望,京津冀三地在推动基础教育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取得新突破和新成效,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基础教育的贡献。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王定华在发言中表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不仅要帮扶,更要共建共享;不仅要向河北输入优质教育资源,更要注重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真正形成引领、辐射和带动的效应。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委副主任王攀出席活动,并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首都教育何为”为主题作主旨报告。在报告中,他指出——
2014年2月26日,党中央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如今三地教育协同发展也走过了近10年。
10年来,北京携手津冀两地,持续推进教育领域的协同发展,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
10年来,首都教育在推进京津冀基础教育协同发展上打开了新局面,取得了新成效,交上了亮眼的成绩单。
“十三五”以来,首都教育以首善标准推动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落实,结合编制《首都教育现代化2035》,确定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实施路径,形成京津冀教育协同“长期有战略蓝图、中期有五年规划、近期有行动计划、当年有工作要点”的梯次推进政策体系。北京会同津冀教育部门共同发布“十三五”时期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专项工作计划,制定京津冀教育对口帮扶项目。北京教育系统与天津、河北签订各类合作协议168个。(2019年6月,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雄安校区学生在“六一文艺汇演”中表演。中关村第三小学雄安校区供图)北京市成立推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推进教育领域京津冀协同发展各项工作。建立三地对接、统筹协调、工作督促、工作通报、信息报送、调查研究“六项机制”,进一步加大统筹协同力度,形成更加紧密的教育协同发展格局。北京把支持雄安新区教育发展作为分内之事,以“建三援四”为重点,对接雄安新区并签署教育发展合作协议。两地联合组建工作专班,制定责任清单、任务清单、倒排工期表,尽全力推动北海幼儿园、史家小学、北京四中三所“交钥匙”学校开工建设,已于2023年9月开门办学。北京三所学校选派执行校(园)长,坚持以高质量协同育人为目标,注重传承,从课程规划、校园文化等方面夯实教育质量,推动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未来之城”老百姓教育的获得感。(2018年3月1日,北京市教委援助河北雄安新区首个项目启动,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雄安校区、北京市第八十中学雄安校区、北京市六一幼儿院雄安院区、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雄安校区挂牌成立。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摄)北京先后实施两轮“援四”办学,安排北京市第八十中学、中关村三小、朝阳区实验小学和六一幼儿院对口帮扶雄安新区四所学校。北京市每年为每所学校提供200万元专项经费支持。四所帮扶学校采取长期选派、短期交流、设立教师工作站等方式,派驻援助管理人员和教师团队,与当地干部、教师一起做事、深度参与、共同成长,将北京的办学理念在雄安校区落地、扎根、生长。各校采取组建名师工作室、输送专家团队、安排来京跟岗培训、送课到校、教学教研指导等方式,对雄安校区干部教师开展培训指导,确保受援学校办学水平全面提升,为当地居民办好“家门口的北京名校”。在两地干部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北京援助学校雄安校区总体上都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效果,在办学理念、制度建设、干部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工作、德育工作、课程建设、硬件建设上都取得了长足进步,知名度不断扩大,区域辐射力不断增强,让雄安的孩子在家门口也能享受优质教育。北京市教委与廊坊市政府签订《关于北三县地区教育发展合作协议》,指导通州区持续推进与廊坊北三县教育协同发展,围绕教师跟岗培训、学校“手拉手”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每年组织北三县近百名校(园)长、管理干部、骨干教师来京跟岗研修。北京专家教师赴北三县送教讲学,有效提升北三县教育教学水平。在同三河市合作过程中,北京还成立了北京实验学校三河校区和北京潞河中学三河校区,逐渐探索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发展模式。北京实验学校、北京潞河中学与三河市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委派优秀干部在三河校区进行全方位管理,并担任三河校区党支部书记、校长,积极将北京先进教育理念输入到三河。两校成立时间尽管不长,但已取得不少办学成果,正逐步向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典范学校迈进。(北京实验学校三河校区和北京潞河中学三河校区两所学校挂牌仪式现场。图片来源:北京日报)截至目前,北京与津冀政府及教育部门签署基础教育合作协议13项。北京景山学校、北京五中分校、八一学校、北京八中等北京优质学校在河北多地建设分校。北京30余所中小学“手拉手”对接帮扶河北省23个教育贫困县。线上线下培训干部教师5.4万余人,安排学校管理干部及骨干教师来京跟岗学习近5000人。选派4300余名北京专家教师赴河北送教讲学,受益学生十余万人。开展“老校长下乡”活动,组织数十位北京知名老校长到河北农村学校助教,授课300多课时,听课1.2万课时。京津冀13所学校成立美育联盟,长城沿线14所学校联合组建长城教育联盟,共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定期联合开展冰雪运动、校园足球、青少年阅读等活动,充分促进了京津冀师生的交流融合。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最终要体现到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共同富裕上。下一步,北京按照《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将立足区域差异,发挥共同优势,强化区域协同联动,努力拓展新领域、探索新赛道、打造新场景,持续推进基础教育协同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北京将在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发力推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一是持续推进雄安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北京将结合雄安新区建设时序,通过派驻优秀管理团队、加强资源共享等,实现基础教育领域各学段全覆盖服务。继续支持“建三”学校提升办学水平,协同保障幼儿园、小学、中学办学。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落实好“援四”学校(幼儿园)新一轮援助计划。二是持续推进北三县教育优质发展。持续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与河北北三县教育协同发展,采取合作办学、远程教育、网络资源共享等形式深化教育交流合作,提升教育交流合作精准度和实效性,让更多师生受惠受益。京津冀三地支持通武廊12个基础教育协同发展共同体及特教联盟、幼教联盟,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参观、学校特色活动展示、优化课堂教学、学生艺体比赛、教育科研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三是持续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北京将持续开展京津冀幼儿园及中小学教师、校(园)长挂职交流、共同教研、互访互学等活动,共享教育实践基地等资源,依托北京教育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等开展基础教育师资培训,提升干部教师素养和能力。充分发挥北京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带动作用,采取教育集团、学校联盟、结对帮扶等方式开展跨区域合作办学,推进张家口、承德等环京地区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协同提升区域教育水平。积极推进“京津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联盟专业支持项目”,推动优质数字资源共享,面向教师学生开放。推动班主任共同体建设,加强学校体育美育合作,联合开展文化交流等活动。文字:赵翩翩
编辑:苏珊
编审:张秋颖
终审:冉阳 郝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