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协和4+4”模式的曝光,笔者才真正意识到“时间就是金钱”这句话的含金量,普通人用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走完的学医路,有钱人家的孩子用4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就能走完,看来时间不仅是金钱,金钱还能买走时间!
若非丑闻“拔出萝卜带出泥”,作为普通人,很难想象还有“协和4+4”这种培养模式的存在,有学经济的学生通过这一捷径成为临床医生,拿起了手术刀;有学艺术的跨界人才在短短四年内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
若按照“协和4+4”的培养初衷,让非医学背景的国际顶尖人才也有机会进入医疗领域,那“协和4+4”也有机会成为值得称颂的教育尝试,只可惜这次尝试带来的不是突破和创新,只剩下了被人诟病的漏洞,和一堆基础薄弱、实力堪忧的半吊子医生。
王辰独子“镀金3件套”火了!31岁成北大哲学助理教授?真假难辨
而在这场医学圈闹剧中,还有一位关键性人物也引起了不小的关注,他就是王辰的独子,王辰教授作为这一特殊培养模式的推行者之一,曾在媒体采访中高度赞扬这一制度,认为它代表着教育的先进理念,为医疗圈培养了大量人才。
可随着董小姐、韩小姐等“4+4名单”中的人员不断流出,都无一例外存在着各种疑点和问题,这不禁令人好奇:这真的是培养人才的创新之举,还是某些特权阶层的专属通道?
更值得深思的是,网上有不少家境普通的医学生,毕业院校满足“4+4”的招录条件,学习成绩也更加优秀,却无一例外都被“协和4+4”拒之门外了,这也让一些网友更加坚信:成绩和院校都不是“4+4”的入场券,背景才是。
对于王辰教授而言,他现在要烦心的不仅是自己曾经支持“4+4”的言论,更要烦心自己的独子也陷入了舆论的风口浪尖,王辰独子王昱洲的教育履历可谓是“真假难辨”。
王昱洲1994年5月出生,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他的教育背景却令人咋舌——本科毕业于美国西敏斯特学院,该校2024年QS世界排名约750名,相当于国内普通专科水平;硕士就读于纽约大学一年制项目;博士来自鲍灵格林州立大学,该校QS排名1000名以外,美国本土排名在263-331位之间,相当于国内的三四线院校。
这样的学历背景,竟然能成为北大的哲学助理教授,更有网友根据官网履历扒出的时间线发现:王昱洲才31岁的时候就已经是北大哲学助理教授了,若没有独家定制的“镀金三件套”,以这样的院校水准别说进北大了,想进专科院校都费劲。
所谓的镀金三件套,留学肯定是必不可少的,即便国外院校的真实水平在国内根本不够看,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此前一段时间里,留学学历的确有着独特的光环和优势。
有了留学生的学历和身份,接下来就是学术成果了,王昱洲博士期间发表的三篇论文,其中两篇发表在《Philosophia》和《Phi Sigma Tau》期刊上,客观来讲这些期刊的学术含金量并不突出,除了“镀金”也难以找寻更多意义了。
至于最后一件“镀金三件套”,莫过于双学位了,本科在QS750名的外国院校拿了数学和哲学的双学位,利用双学位镀金的操作不罕见,或许是模仿一些年轻有为的天才少年辅修双学位,可关键是人家的修的双学位学科也是有相关性的,哲学和数学学科又有什么相关性呢?
有网友认为,王辰独子和“4+4”的少爷小姐们都是一丘之貉,"4+4"项目让非医学背景的学生能够快速获取医学博士学位,绕过了普通医学生必须经历的漫长道路;王昱洲则是凭借特殊背景获取名校教职,无需经历大多数学者必须面对的激烈竞争。
学阀问题的愈发严重暴露了资源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事实,教育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公,阻碍了真正有才华的人脱颖而出,也降低了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若这类问题不能得到解决,普通人最后的机会也将被彻底剥夺。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这件事呢?
(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