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高温炙烤下,两则新闻的对比格外刺眼:一边是青岛大学宿管大爷因酷暑不幸身亡,多所高校学生中暑送医,无空调的宿舍成了“蒸笼”;另一边是浙江台州某小区的垃圾处理站,因业主嫌异味难闻,常年开着空调,感应门开合间凉意十足。
同样是高温天,同样关乎基本舒适,人的生存需求与垃圾的“保鲜”需求,竟呈现出如此荒诞的优先级错位。
高校宿舍的高温困境,早已不是新鲜事。每年夏天,“大学宿舍该不该装空调”都会成为热议话题。反对的声音往往集中在“费用太高”“安装麻烦”“每年只用两三个月不划算”。在这些理由里,学生的体感不适被轻描淡写为“忍忍就过了”,甚至被美化为“磨练意志”。
可现实是,当气温突破38℃,宿舍里的温度能达到40℃以上。学生们整夜难眠,白天昏昏沉沉,有人在书桌前复习时中暑,有人在上下铺间眩晕摔倒。青岛大学那位宿管大爷,或许就是在这样的高温里,倒在了守护学生的岗位上。他们的痛苦与危险,难道不比“安装成本”更值得被重视?
反观台州的垃圾处理站,业主一句“怕臭”,就能让空调长开。工作人员的回应很直白:“物业费贵,业主要求高,就得满足。” 这里没有“成本核算”的犹豫,没有“使用时长”的计较,只因为“业主有需求”。
有人说,高校经费紧张,装空调确实有难度。可真相是,不少高校每年在形象工程、冗余行政开支上的投入,远超装空调的费用。一栋栋气派的办公楼、一个个光鲜的校庆活动,预算从不吝啬,却唯独对学生最迫切的生活需求精打细算。
而小区的逻辑恰恰相反:业主缴纳了物业费,就有权要求舒适的居住环境,哪怕是为垃圾站装空调。这种“花钱买服务”的等价交换,清晰又公平。
两相对比,不是“有没有钱”的问题,而是“钱该花给谁”的问题。当高校把学生的基本需求排在“节省开支”之后,当“管理方便”优先于“学生安全”,本质上是对人的价值的轻视。垃圾站的空调能开,是因为业主的诉求被当成了“大事”;宿舍的空调装不上,是因为学生的呼声被当成了“小事”。
“天气热也就一两个月,忍忍就过去了。” 这句轻飘飘的话,背后藏着多少人的无奈?对于学生来说,这“一两个月”可能是期末考试的关键期,是考研复习的黄金期,是他们青春里本该专注奋斗的时光,却要在闷热中消耗精力。对于宿管、保洁等校园工作者来说,这“一两个月”更是日复一日的煎熬,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我们早已过了“苦行僧”式的教育年代,舒适的环境不是奢侈,而是保障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前提。垃圾站需要空调来维持整洁,学生和教职工就不需要空调来保障健康吗?
高温还在持续,那些没有空调的宿舍里,依然有人在汗水中辗转。希望这一次,“忍忍就过了”不再成为借口,希望每一所高校都能明白:比起冰冷的经费报表,活生生的人的需求,才更值得被认真对待。毕竟,再先进的教育理念,也不该建立在学生的煎熬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