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文教相关行业的家长,在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上,是不是特别轻松,完全不费吹灰之力?
《祝您健康》杂志主编董玲老师,用她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哪有这么简单!
就像许多母亲一样,她也曾经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气得七窍生烟,愁得黯然落泪……对孩子、对母亲本人来说,都是一些并不愉快的回忆。
直到她参透了一个道理,终于帮助儿子“开窍”,不仅亲子关系更和谐,成绩也稳步提升,成功实现了“逆袭”。
她的答案是什么呢?
从“关注成绩”,到“关注孩子”
董玲老师也曾经为孩子的成绩问题苦恼不已。
- 写作业拖拖拉拉,能磨蹭到12点,绝对不会11点写完。
- 考试粗心大意,能连题目都漏做。
- 做错的题目永远记不住,下一次错的还是它。
- 一训就哭,不训就直接摆烂,看他一眼,自己的血压就上去了。
如果孩子天生愚钝也就罢了,偏偏平时聪明伶俐、神气活现,只有学习的时候才摆烂,就问父母怎么可能甘心接受这个现实?
想想以后还有高三,简直当场就要得“三高”。
这些问题困扰了她很久,直到有一天,她认真地审视自己,意识到一件事:
一直以来,我的眼里是不是只有孩子的“成绩”,却忘记了孩子这个“人”?
于是,她开始尝试让目光重新回到孩子这个“人”身上,将成绩的位置向后放一放,结果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
不仅亲子之间的关系变得更松弛,不再紧绷;孩子也仿佛开了窍,成绩开始稳步上升。
不催不吼,重启孩子的内驱力
为什么当注意力不再聚焦成绩而是回到孩子本人身上,孩子反而开了窍?
董玲从她的经历中找到了答案:因为眼里有了“人”,正视了孩子的真实情况与心理需求,无形中重启孩子的内驱力。
以前,她也对孩子说过类似的话语:
- “不好好学习,将来怎么办?”
- “我们要求你达到中等,不过分吧?”
- “我们对你没什么要求了,别让老师找家长就行!”
曾经,她和许多家长一样,觉得这些话能激励孩子,让他紧张起来,开始重视学习。
后来她发现,孩子只从这些话中体验到了压力、攀比、失望等负面情绪,越发讨厌学习。
当孩子的心理能量,全部都用来防御、应对这些来自外界的压力时,他已经分不出更多的心力去认真投入学习了。
所以,她调整了自己和孩子的沟通方式,开始努力增加孩子积极的心理体验,一步一步重建孩子的内驱力。
通过努力与调整,现在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 学习态度积极主动,会主动要求补课。
- 作业从应付式的“鬼画符”,变得认真清晰,而且不再磨蹭。
- 成绩和“学霸”们相比有距离,但已经实现了稳步提升。
一句话:“自我逆袭”达成!
为了能和更多的家长交流,董玲将自己的心得与技巧全部整理了出来,录制了这一套《如何陪儿子初中开窍发力》课程,供各位有同样困惑的家长参考。
这些也是她多年来“血泪教训”摸索出的答案。
教育孩子是浩大的长期工程,没有“一招鲜”,也没有一个扳机点,一转扭乾坤。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家长,在不同的情境下需要面对和处理的问题也不一样。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你不仅能获得董玲老师分享的教育方法,还能掌握在不同情境下如何及时有效应对孩子的表现和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