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鱼哥
编辑|比奇堡
近年来校园暴力频发,由此所引发的校园暴力话题也受到越来越多人关注。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于2016年颁布《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
针对学生之间通过语言、肢体等恶意或蓄意手段所造成伤害的校园暴力行为,要求在各地中小学进行专项整治。
校园暴力,不仅仅是校园霸凌。有时同学间的一个绰号同样会在那些敏感少年的心中留下深深的创伤,咎其背后原因是可怕的语言暴力。
张宝书通过对校园暴力的不同类型调查发现,中学生曾遭受过语言暴力所占比重最高,达到41%。
这表明语言暴力成为校园暴力中最常见的类型,可能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已有研究表明,遭受过语言暴力的学生更容易患饮食障碍、焦虑和抑郁等心理疾病。
语言暴力作为问题行为的一种,其形成是多种原因导致的。而家庭因素作为其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对青少年的发展具有较大影响。
根据以往研究,父母冲突能够直接影响青少年语言暴力。但是父母冲突常常难以避免。
特别是父母冲突被广泛地界定为父母之间发生的各种分歧,不仅包含言语或肢体上的冲突,也包含意见不合或是选择冷处理等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将父母作为模仿对象,父母的行为能够对子女的行为表现造成影响。
如果父母在家庭冲突中常常使用言语攻击,孩子也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在面对与他人的矛盾与冲突中,更容易表现出语言敌对行为。
且知觉父母冲突水平越高,青少年出现语言暴力的可能性就会更大。
校园语言暴力现象普遍存在,而有效预防和减少校园语言暴力对青少年成长的伤害,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父母冲突作为家庭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青少年校园语言暴力的形成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因此研究着重研究父母冲突对初中生校园语言暴力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机制。
一、校园语言暴力
概念界定
校园语言暴力是指使用谩骂、嘲笑、诋毁等侮辱性的语言,导致他人在精神和心理上遭受创伤。
陆晓康认为校园语言暴力是指发生在校园内,教师与学生之间或者学生间相互使用辱骂、污蔑、讽刺等言语,对他人心理造成严重伤害的行为。
崔晓玉则认为校园语言暴力是指同学之间恃强凌弱式的恶意嘲笑、辱骂、讥讽等行为。
整合已有研究,研究认为校园语言暴力形成的因素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行为的表现方式。即通过嘲笑、辱骂、讽刺、等言语表达方式与他人产生言语冲突。
第二,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即对他人造成一定的伤害。
因此研究对校园语言暴力的概念界定为学生在校园内通过相互使用辱骂、污蔑、讽刺等言语表达方式给对方心理造成严重伤害的行为。
校园语言暴力的测量
有关校园语言暴力的测量,国内大多是研究者自编的问卷。
杜艳芳、张艺琼自编“小学校园语言暴力现状调查问卷”,主要涵盖校园语言暴力的发生情况和处理情况两个维度,共13题。
该问卷的研究主体为小学生,测量结果可以直观反映出校园语言暴力的发生情况,但对于语言暴力中欺凌者和受欺凌者以及语言暴力的类型缺少明确的划分。
刘佳关于高校学生间精神暴力问题的自编问卷,共设有43个题项,包括精神暴力受害者和实施者两个部分,共三个维度,即语言暴力、隐私侵犯和冷处理对待、行为控制。
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得分越高,表明暴力现象越严重。该问卷主要对大学生的精神暴力问题进行调查,通过施暴者和受害者两个角度调查研究,更加全面地反映问题行为。
校园语言暴力的相关研究
根据以往研究结果表明,校园语言暴力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
王礼申等人在以700名初中生为被试的研究中发现,在校园暴力类型中,语言暴力所占的比重为50.8%,肢体暴力为23.8%,不良行为为25.7%,其中语言暴力所占比重最高。
刘晓梅在针对学生在校园内遭受到的不同类型暴力的调查中发现,语言暴力的受害者占比30.1%,所占比例最高。
其中男生所占比例36.7%,女生达到24%,且初中阶段相较于其他阶段所占比重最大。
由此可以看出,校园暴力事件中,语言暴力出现的频率较高,且初中生在与他人交往中更容易出现语言暴力行为。
语言暴力可以分为书面和口头两种表达方式。书面语言暴力通常是以书面文字呈现对他人的言语伤害。
例如通过微博、QQ、微信等网络社交平台进行的谩骂、指责等语言暴力;或是通过校园公共设施来涂写刻画暴力语言,以此造成对他人的伤害。
口头语言暴力即通过造谣污蔑、孤立或是讽刺嘲弄等行为,给他人精神和心理上造成伤害的行为。例如给别人起一些侮辱性的绰号、挖苦别人的生理缺陷等。
徐栋在研究中发现,在语言暴力类型中,谩骂他人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2.4%。而故意诋毁他人占比最小,只有13.7%。
由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学生之间的语言暴力现象频发。且他们不能做到相互尊重,反而同伴间相互嘲讽和谩骂,这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二、初中生知觉父母冲突、情绪不安全感和亲子依恋对校园语言暴力的影响
知觉父母冲突对初中生校园语言暴力的直接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知觉父母冲突能够正向预测初中生校园语言暴力。进一步说明,子女知觉父母冲突强度越大、频率越高、解决情况越差,则越容易出现语言暴力。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会通过对周围人或者事物进行模仿和学习来强化自身的社会行为。
在青春期阶段,子女认为父母依旧是自己学习和模仿的范例,父母在子女的成长环境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所以良好的父母关系有利于子女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子女树立好的学习榜样。
但如果父母在相处过程中经常发生冲突与矛盾,例如言语上的敌对行为,以及不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式都会给子女带来消极影响。
子女会通过观察模仿,在与他人交往中表现出来,会让子女误认为语言暴力是解决冲突的办法。
因此,在面对父母冲突时,子女会通过模仿学习冲突的模式,从而在人际交往中更容易出现语言暴力。
另一方面,子女在知觉父母冲突后会产生愤怒、焦虑等不良情绪。
无法自我调节之后,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很容易将这种消极情绪带给他人,与他人发生冲突,从而采用言语攻击来解决。
知觉父母冲突对初中生校园语言暴力的间接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知觉父母冲突可以显著负向预测亲子依恋,而亲子依恋又可以显著负向预测初中生校园语言暴力。
也就是说,亲子依恋能够减弱知觉父母冲突对校园语言暴力的影响。
相关研究表明,亲子关系能够有效保护青少年语言暴力。
知觉父母冲突通过影响亲子依恋间接作用于校园语言暴力。知觉父母冲突会对亲子依恋的安全性造成威胁,安全性较低的亲子依恋更容易出现校园语言暴力。
因此,知觉父母冲突能够通过亲子依恋对初中生校园语言暴力产生影响。
研究显示知觉父母冲突及各维度均与亲子依恋呈显著负相关,即知觉父母冲突水平越高,亲子依恋安全程度越低。
原因可能是根据家庭系统理论,知觉父母冲突会使子女担心家庭的稳定性,更容易破坏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子关系。
Bhavnagri等人在研究中发现,若父母的婚姻质量较差,他们会将自己的注意力从子女转移到处理夫妻问题上,减少对子女的关心,无法良好的养育子女,从而间接影响到亲子关系。
而这种不良的亲子关系,可能会导致子女语言暴力的出现。
因此,当子女在知觉父母冲突后会产生恐惧、愤怒等情绪,导致选择逃避,开始渐渐疏远父母,形成不安全的依恋关系,从而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面对冲突更易采取语言暴力。
除此之外,研究还探究了情绪不安全感在初中生知觉父母冲突和校园语言暴力之间的作用。
根据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加入了情绪不安全感这一变量后,初中生知觉父母冲突对校园语言暴力的直接预测作用降低但仍然显著。
情绪不安全感在初中生知觉父母冲突对其校园语言暴力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知觉父母冲突能显著正向预测情绪不安全感,而情绪不安全感能显著正向预测初中生校园语言暴力。
情绪安全感理论认为,子女知觉父母冲突水平越高,越容易产生情绪不安全感。
子女长期处于父母冲突的压力性情境中,会提高自己对消极情绪的感受性,且长期的父母冲突情境会对家庭氛围造成不良的影响。
在这种消极的家庭氛围中,子女对父母的积极情感的敏感性会降低,从而使情绪不安全感增加,对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降低,使自身处于消极的情绪状态中。
当消极情绪无法调节和控制时,更易出现校园语言暴力。
三、教育启示
知觉父母冲突与情绪不安全感、亲子依恋以及初中生校园语言暴力之间的关系反映出初中生校园语言暴力的复杂性。
同时也反映出家庭作为影响个体发展的环境因素,对初中生校园语言暴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而父母关系作为家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家庭环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研究发现,知觉父母冲突不但能对初中生校园语言暴力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且还可以通过情绪不安全感、亲子依恋间接影响初中生校园语言暴力。
为了进一步减少初中生校园语言暴力,提出以下教育建议:
引导父母减少或恰当冲突,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家庭作为个体重要的成长环境,家庭关系中最重要的就是父母给子女带来的影响。
如果孩子长期处于充满争吵的环境中,往往会加剧其产生心理问题的速度,会对其心理和行为造成严重的后果。
因此,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给孩子的成长提供了保障。
首先,在家庭中父母应将如何建立良好的夫妻关系作为重点,父母关系在家庭氛围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父母应在相处中给予对方足够的信任和尊重,减少不必要的冲突,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
夫妻双方能够培养相同的兴趣爱好,遇到问题能够做到坦诚相待,为自己和孩子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其次,夫妻双方在相处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冲突行为。研究结果显示,父母冲突不仅能够直接影响初中生校园语言暴力,还可以通过破环亲子之间的关系,造成语言暴力的出现。
一方面,父母冲突会制造紧张的家庭氛围,使子女感觉到恐惧不安;另一方面,冲突中的父母会忽视子女的需求,因此形成不安全的亲子依恋。
所以父母双方应在争吵时,应尽量让孩子回避,降低对孩子的消极影响,尽量不要让孩子知觉到父母之间发生的冲突。
但如果一些冲突无法避免,父母也应该引导孩子采用合理正确的方式去解决,例如用良好的言语沟通和情绪表达,冷静客观的分析问题所在,积极耐心的解决问题。
这其实也是在教育孩子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遇到冲突或者意见不合的时候,应该怎样去有效地解决。
父母作为家庭的核心领导人物,在家庭中要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要让孩子在充满欢乐和关爱的家庭中健康成长。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提升亲子依恋水平
父母应将冲突转化,注重沟通,减少对亲子关系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高质量亲子依恋能够有效缓解初中生知觉父母冲突对其校园语言暴力产生的消极影响,因此父母与子女之间需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助于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有研究表明,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具备几个条件:每个孩子都应该是独立的个体,父母与孩子应相互尊重和信任;和孩子一起活动;多与孩子交流其感兴趣的内容,开展良好互动。
父母应学会调控自身的情绪,减少消极影响。父母冲突会阻碍甚至破坏良好亲子依恋关系的建立。
由于处在青春期阶段,大多初中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不成熟,很容易卷入到父母冲突中而无所适从。
面对父母之间的矛盾和分歧,使他们内心感到痛苦和煎熬,时刻担忧父母的关系,有些学生因无法有效应对父母冲突出现逃学甚至厌学的行为。
因此父母双方在出现冲突时不要迁怒于孩子,尽量将冲突控制在夫妻关系内,不要将冲突波及到亲子关系当中。
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需要父母双方注意沟通技巧。进入青春期的学生,在心理活动上出现明显的变化。
他们开始表现出想要独立的行为,不再顺从于父母,想要逃离父母的掌控,也不愿意与父母有过多的交流和接触,对父母不再信任,亲子关系开始紧张。
所以在这一特殊时期,父母应该更加关注孩子的行为表现和精神需求,要尝试与孩子进行精神交流。
对于孩子所变现出的细微变化要引起重视,做到及时与孩子交流,要善于引导孩子学会主动表达,与孩子建立信任,让孩子处在安全的亲子依恋环境中。
安全的依恋关系能够让孩子产生较少的负性情绪,在面对人际交往中出现的矛盾能够客观冷静分析。
家长应当按照以上方法不断提升亲子依恋水平,以丰富沟通的方式,灵活的亲子沟通技巧来化解矛盾,减少校园语言暴力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