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时或许很多同学会认为“靠自己”是很牛的事,尤其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即使眼前生活比较难,往往也会抱有很多憧憬。
但毕业后大家的想法可能会随着客观境遇而改变,对于一个缺乏家庭背景,靠只身一人在外打拼的大学生,实现经济独立这一步,也并不容易。而这跟专业也有很大关系。
没人脉的同学,尽量避开这几种专业,别等找不到工作才后悔
记得张雪峰老师曾反映过这个问题:我们大多数学生用十多年时间来准备考大学,但填志愿时对各种专业却了解甚少。这种情况下决定以后的职业方向,有人后悔太正常了。
我们普通家庭的学子,本身在信息和决策能力上就受到限制,更应该重视专业的选择。很多人没有考虑过,原来选择学习方向,也该考虑家庭状况,没有人脉的同学最好避开这些专业。
首先就是金融学,知名教授储殷曾经特别提醒过,这个专业确实有机会拿高薪,但有许多“前提条件”。最明显的不同,就是毕业生想去含金量高的地方实习,人脉相当重要。
那些有望拿高薪的企业,往往不会像普通岗位那样,走进各大高校进行校招。而是通过内部推荐的方式试用新人,包括实习岗多半也是如此。光有学历是不够的。
其次是哲学。复旦大学的美女教授陈果老师,就是学习这个专业的,后来还拿到了博士学位。像她这样在高校里任教,既能表达自己的思想,又有不错的待遇和地位,深受羡慕。
可是同学们别忘了,对比陈老师的家庭背景,就会知道“二八定律”多么明显。她本身出自高知家庭,又有海外学习经历。换成普通毕业生多半要改行,或者能在中小学教思想品德已经不错。
环境类专业,则是理工科里不太推荐普通学生尝试的。关注高考的家长可能知道,“生化环材”已经被比喻成当代四大“就业难”的专业。
但是其他倒还好说,至少在生产型企业还能找到岗位,平均待遇不如从前,但也不至于非要改行。但环境类专业,最好的归宿是体制内。如果不能考上名校、家里又没人脉,确实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管理类专业,包括企业管理、物流管理、数字媒体管理等多种方向。虽然听上去很高端,但在企业中很难找到对应的岗位。别等找不到工作才后悔选错专业。
缺乏家庭背景的学生,尽量选技术型专业,避免宏观的学科
有些创业成功的人士,上学时就是学习的管理类专业,比如鸿星尔克的老板。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其实他读书时家里的生意已经初具规模。而且这跟当时的经济环境也有关。
而我们普通家庭的学生,选专业时反而要避免听起来高端而宏观的学习内容。相比之下,技术型专业更值得考虑。
因为越是需要“技术壁垒”的专业,越考验学生真正的实力,在竞争过程中,这基本是唯一能跟有背景的同学一决高下的层面。
相反,那些比较宽泛、难以用“计量”或直接结果来评价的工作岗位,更容易被安排给有人脉的毕业生。
从这个角度看,很多家长更支持子女学习理工科专业,而不愿意他们选择文科专业,有现实的道理。当然,选专业或者选文理,有很多需要关注的因素。
迷茫的时候,可以用这个方式做选择
外界形势处在变化中,目前看起来比较好的专业,未必以后也吃香。即使老师也很难保证哪些专业肯定值得报考。如果高考生比较迷茫,可以尝试李雪琴讲的方法。
她曾指出,不管什么家庭的学生,首先应该尊重自己的偏好。如果有喜欢的学习方向,不要轻易被外界左右。只有学习喜欢的东西,才可能在一个领域成为优秀者。
但如果没有特别向往的方向,就选“热门专业”。因为大家都想报的专业,肯定有其火爆的原因。要么是工资高、要么是稳定,就算以后势头下降,一般也胜过冷门专业。
过于冷门的专业,通常会存在难以就业的问题,即使成绩优异也无法改变。她说的方法,确实有些道理,家长们可以参考。
【话题】你觉得有哪些专业需要“避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