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4日)12时1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太空计算卫星星座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此次发射任务的成功,标志着全球首个太空计算卫星星座成功入轨,将开启全球“太空计算时代”新篇章。
“星算”计划首发星座12颗计算卫星采用国星宇航自研的智能网联卫星平台,搭载了之江实验室星载智能计算机、星载高速路由器等载荷,实现了“算力上天、在轨组网”,每颗卫星均搭载了星载智算系统、星间通信系统,具备太空计算、太空互联能力,星座组网后将形成全球最强的太空计算能力。
该星座通过星间激光高速互联、星座稳定组网和算力分布式调度,构建出开放共享的太空计算系统,打造天基智能计算基础设施。将完成太空计算系统建链、组网、成云等天基计算基础功能的在轨验证和应用。
国星宇航执行副总裁 赵宏杰:算力卫星不仅对推动太空技术发展意义非凡,如为近地轨道航天器、月球、火星探测等长远目标提供关键算力支持,还为未来大规模算力验证与地面及低空场景支持开辟了新的可能。
“星算”计划的建设将构建未来算力网络,实现特定场景由“天数地算”向“天数天算”转变,满足日益增长的太空即时计算需求,助力我国在全球率先建成太空计算基础设施,突破人工智能领域边界从地面迈向太空。
将打造2800颗算力卫星的天基算力网
此次任务实现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零”的突破。研发团队表示,未来还将构建由2800颗计算卫星组成的天基智能计算基础设施,发展太空计算有什么意义呢?我们继续了解一下。
专家介绍,随着巨型星座组网成为全球航天发展趋势,传统的“地面发指令给卫星——卫星执行——传回地面”模式面临挑战,需要大量的星上自主决策和运行系统,这对太空计算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智能网联卫星能够实现在轨自主采集、分析、决策,将大幅提升卫星数据应用的质量、效率、空间。
国星宇航执行副总裁 赵宏杰:基于强大的天基计算与互联互通,可以将传统卫星的数据采集到信息服务的周期,从月级周级或者天级的响应时间大幅缩短至秒级,通过红外、ads-b等多种应用载荷搭载,能提供全球林火秒级监测感知,低空飞行器实时监测与定位。在科学探索方面,太空计算中心也可以扮演太空智能中枢的角色,广泛支持海量深空探测数据的实时在轨计算与处理,助力深空探测任务的计算需求与任务规划的动态优化。
除计算与互联能力外,首发星座卫星还配置了对地遥感载荷,以及广西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制的宇宙x射线偏振探测器。
团队负责人介绍,他们正携手全球首批54家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发起“星算”计划,共同构建由2800颗计算卫星组成的天基智能计算基础设施,未来将深化与全球合作伙伴的协同合作,共建开放、共享的太空计算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