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法师脾气不好?
“被法师训斥了一顿,不开心。”
“出家人不是应该慈悲,应该修身养性吗,怎么脾气还那么大?”
“对啊,不是说不观他人的过吗?那幺小的事,至于嘛。”
“为什么总盯着你,小题大作。”
很多人都知道历史上有不少禅师棒喝的典故和公案,可谓霹雳手段,但内里却是应弟子根机令他开悟的菩萨心肠。佛门里也有这么一句话,“打不走,骂不走,才是佛门的好宝贝”。
慈悲不是放任和包庇
正如寺院里不只有慈眉善目的菩萨像,也有怒目的罗汉和金刚,出家人的心是慈悲的,但有的时候,手段可以是严厉的。
例如,遇到有人在寺院里闲谈是非八卦,有人在殿堂里嬉闹喧哗,该止语的场合没有止语,禅修应关闭手机时却又接听电话,或是随意摆放经书不如法……明明看到,却不指出,这根本不叫包容,而是包庇和放任。
不管是温和提醒还是严厉训斥,都是慈悲,严厉的初衷是为了对方以后绝不再犯,而不是发泄不满意的情绪。
如何看待出家人?
放下心中的形象预设!
还有一个固有观念,是需要打破的,即“出家人就应该是……”。
出家人只是放下了世俗的身份和生活,加入僧团并追随佛陀教法、以修行作为毕生事业的一群人。
所以,大家所遇到的每一个出家人,也都是正在修行中的普通人,或许修为有高有低,但都不是完人。
“出家人就应该怎样怎样”,这些“应该”只是人们观念中的设定,有的是拿佛菩萨的水平来对标,有的会拿祖师大德的标准来要求。
若是以自己所谓的标准,来要求遇到的每一个出家人、每一个法师,那一定是会失望的。
作为一个佛弟子,本来就需要打破这些自我的设定,这也是放下我执的修行。
无需解释、不挂于心
作为佛弟子,要承认这世间有漏的,承认很多过去世的因缘是眼前看不到的,也要相信自己的情绪和理智其实全在于自己。
这样,就不会向外界去寻公平,要求别人事事洞察,也没有什么忍不下甚至需要忍的。
若真是法师没有了解实际情况,而产生了误会,也可以平心静气的解释,或是事后找机会澄清一下。
当然,也有修行更好的佛弟子,借此契机修忍辱,无需解释,不挂于心。
事事求公平,处处要呵护,如果抱着这样的心态,修行路上是走不远的。还是回到这句老话“打不走,骂不走的,才是佛门的好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