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十问1

2022年09月15日03:24:04 佛学 1876

一、什么是佛教?

佛,梵文为 Buddha,意为“觉悟”,汉译音为“佛陀”。而“教”可以理解为宗教或教育。佛教,意为佛陀对大众的一种普遍而传承的教育。

佛教重视人类心灵的进步和觉悟,人们的一切烦恼(苦)都是有因有缘的,“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人和其他众生一样,沉沦于苦迫之中,并不断的生死轮回。惟有断灭贪、嗔、痴的圣人(佛陀、辟支佛、阿罗汉)才能脱离生死轮回,达到涅盘(清凉寂静之意,即无有烦恼)。

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在35岁时成佛,并对众人宣扬他所发现的真理。佛教徒的目的即在于从佛陀的教育(正法)里,看透苦迫和“自我”的真相(缘起法),最终超越生死和断尽一切烦恼,成佛或者成阿罗汉。

佛教十问1 - 天天要闻

二、什么是“南无”?

“南无”,是梵文 Namas 的音译,读作那谟,亦译作“南谟”、“那谟”等。意为致敬、归敬、归命。是佛教信徒一心归顺于佛的用语,常用来加在佛、菩萨的名称或经典题名之前,表示对佛、法的尊敬和虔信。

佛教十问1 - 天天要闻

三、佛教经文是怎么产生的?

关于经文的产生,在佛教里流传一个故事∶

公元前485年,释迦牟尼在从摩揭陀国到懦萨罗国去的途中,死于拘尸那迦。死时只有其堂弟阿难等少数弟子在身旁。据佛经记载,正在其他地区活动的佛弟子们听到释迦牟尼逝世的消息,十分悲伤,纷纷赶来。据说当时释迦牟尼的大弟子迦叶率领一批佛弟子正在另一地区活动。听到释迦牟尼逝世的消息,不少弟子忍不住失声痛哭。这时却有一位比丘说∶那有什么可悲伤的?释迦牟尼在世的时候,规矩太多了,这也不许我们做,那也不许我们干。现在他死了,我们可就自由了。迦叶听了这话十分生气,认为释迦牟尼虽然逝世,但他生前的教导不能抛弃,萌发了把释迦牟尼的教导汇编起来的想法。

现存于世被称为经典的除了六祖惠能的《六祖坛经》外,其余均为佛弟子们记录佛陀在世时候的言行和修持法门,以及开示宇宙真理的文字。

佛教十问1 - 天天要闻

四、什么是丛林?

丛林,梵名Vindhyavana,僧侣聚集、修道之处。《大智度论》卷三∶“僧伽秦言众,多比丘一处和合,是名僧伽;譬如大树丛聚是名为林。”后泛称寺院为丛林。

佛教十问1 - 天天要闻

五、什么是佛教艺术?

佛教艺术随着佛教的诞生而产生,其主要构成形式为寺院艺术和石窟艺术。佛教石窟模仿寺院形式而建造,佛寺和石窟又都融建筑、雕塑和绘画于一体,它们是世界佛教艺术的遗产的主要部分。

印度佛教创立伊始,佛教艺术主要是以佛教教义的故事和雕刻绘画来表现,那时也没有佛像出现,因为原始佛教认为佛是超人化的,不能用具体形象来描绘。所以为表现佛陀的形象,通常在佛陀生前到过之地或说法处象征性地树立或刻有菩提树、脚印、法轮、宝座等形式。佛塔也只是作为僧人埋骨灰的土堆,阿育王热心佛教,据说建84000佛塔,逐渐变为造型别致、精美无比的建筑物。而山奇大塔则这方面最杰出的作品。阿育王在鹿野苑建立敕柱,精美细弱的柱头,雄踞的一体四头石狮,昂首挺视,叱咤风云,已作为今天印度共和国的国徽。佛像的流行是在公元前2世纪,犍陀罗时期,出土的佛陀雕像圆润丰满,和谐相称。此时由于印度受到了希腊的统治,这些雕像明显地反映了希腊和影响,带有明显的希腊征纪。

2世纪时,原居住在中国西北部的月氏人在西北印度建立了贵霜王国,这一时期流行的秣菟罗佛教雕像使印度佛教艺术进入又一新时期,这些雕像一改过去的庄重素朴的沉静的特点,以轻松活泼,强悍的面貌出现,反映了印度本土的气息,带有崇尚肉感和贴近生活的情绪。

4世纪以后,印度复多王朝是印度佛教艺术黄金时代,犍陀罗艺术和秣菟罗艺术风格逐渐合流,文学和艺术相互影响,这一时期的艺术风格,更具有人物化,突出人物的性格,注重形象的生气,佛陀成为名副其实的偶像。几个世纪流传下来的阿旃陀的优美壁画,是印度佛教艺术另一珍品。密教在印度流行后,佛教艺术又转向了和印度教同化的趋势,精美考究的菩萨铜像,是这一时期的引人注目的作品。13世纪伊斯兰势力进入印度,佛教逐渐衰亡,佛教艺术也渐渐消失。但是,随着印度佛教外传播,佛教艺术也流向了亚洲大部分地区,在那里和当地民族艺术相结合,结出繁茂果实,并产生重要影响。

佛教十问1 - 天天要闻

六、佛教对动物的看法

我们从下列四点,来了解佛教对动物的看法∶

(1)戒杀∶动物与人类一样,同有血肉,同感苦乐,同俱亲属,同解趋避,思及于此,何忍加害。所以古圣先贤均以胜残去杀为尚,成汤的“解三面之网”,孔子的“钓不纲,戈不射宿”,千百年来传为美谈;佛教则更为彻底,不但五戒十善均以不杀为首,更提倡素食,以断杀机。

(2)放生∶佛陀在《梵网经》中谆谆劝戒佛子必需以慈心行放生之业,因为六道众生都是我们过去生中的父母亲眷,所以如果见人杀害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放生的方式及功德在佛经中屡有所见,例如∶《金光明经》中叙述濒死的鱼因流水长者子及时救起,并为讲大乘经典,而得生切利天宫;《杂宝藏经》中记载年幼沙弥因救起即将溺毙的蝼蚁,而获长寿果报。世间上没有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所以放生不但是在为对方延命,也是在为自己积德;不但是在爱惜物命,也是在报答父母深恩。无奈后人实行不当,助长杀生恶业,徒使美意尽失,例如将原本遨翔在山林里的禽鸟,捕来放到尘烟满布的都市中,无异促其早亡∶甚至有些人为了要放生,教渔夫去捕鱼,教猎人去打猎,在一捉一放之间,不但增其惊惧,而且难免伤到皮肉,危及性命。所以,我们不但要建立正确的放生观念,更应该与时俱进,以积极进取的护生行动来取代弊端丛生的放生形式。

(3)护生∶爱护动物最重要的是必需自他互易,立场对调。像惠意法师以钵中食物惠养群鼠,智凯法师不嫌污秽、毡被野犬,不但感动畜类,也为时人所敬。佛陀惟恐雨季期间外出,会踩杀地面虫类及草树新芽,所以订立结夏安居的制度;佛教寺院为鸟兽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所以不滥砍树木,不乱摘花果,凡此均与今日护生团体的宗旨、措施不谋而合,可说是保育运动的先驱。而梁武帝颁令禁屠之诏,阿育王立碑明令保护动物,则是国家政府基于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大力提倡爱护动物的滥觞。

(4)平等∶佛教主张世间万法互为缘起,彼此关系密切;一切众生佛性平等,无有差别。《金刚经》中,佛陀发出“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一切众生,实无有一众生灭度者”的宣言,不但是以平等心看待动物的真义所在,更是人类文明的极致表现。而在佛门里,因佛陀感化而誓愿护持佛法的天龙八部之中,有愚痴瞋恚的龙神、性情猛烈的大鹏金翅鸟迦楼罗)、贪婪邪谄的蟒神,则证明了即使是凶狠无比的动物,如果我们能以悲智摄化,都能发挥心地中本自具有的佛性。

佛教十问1 - 天天要闻

七、素食与佛教有什么渊源?

素食,不等于素斋,也并不为佛教所独有,但中国的素食文化与佛门更为亲近确有其渊源。

佛教传入中国之前,汉地已有素食之风,《黄帝内经》等医书中即记载古人“养、助、益、充”的饮食观念,提倡“五谷为养、五果为助”,并视素食为一种美德;老庄清静无为的哲学思想,也提倡寡欲养生型的饮食观。很多隐逸的文人志士,崇尚自然,认为吃肉使人气浊,吃素使人气清,因而追求清气,奉行素食原则。至于佛教之素食,含义尤深。佛说慈悲,起发于大悲之心。盖一切众生皆系同体,一切群情皆系过去、未来之眷属。生命大流,六道轮回,生生死死,因果相续。一切胎、卵、湿、化之动物,或于过去无量劫中是吾父母、兄弟、妻子,或于未来世为吾六亲眷属。明此因缘,所见众生,当然发亲怜爱愍之心,不忍加以杀害。

故戒杀为大乘之根本,素食为修行之必要。归纳而言,则今世之素食者,未必皆

佛徒,佛徒未必皆素食。譬如,原始佛教并没有规定僧人吃素,而是随缘随化,因此律仪中并没有禁止食鱼肉的戒条,所以今天的南传佛教、藏传佛教的僧人以及北传中的日本僧人都允许吃鱼肉。

佛教十问1 - 天天要闻

八、什么是香?

在《说文解字》中说∶"香,气芬芳也。"而馨香的"馨",也就是香气远闻之意。佛教中对香的定义则更为广泛,将鼻根所嗅的一切,都统称为香。佛教并将人类生活中这种美好的经验,重新诠释,使香超越了原始的意义,而用香来象征修行者持戒清净的戒德之香,乃至圣者具足解脱、智慧的五分法身,可以说是解脱者心灵的芬芳。

例如,在《佛说戒德香经》中,佛陀就以香来比喻持戒之香,不受顺、逆风的影响,能普熏十方。在《六祖坛经》中,也以香来比喻圣者的五分法身,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佛教十问1 - 天天要闻

九、什么是仪轨?

佛教借由仪轨来表现佛门中种种事物道理,通俗地说它就像是一般的典礼,如古代国家的祭天大典、皇帝登基,又如现在的阅兵、祭孔等种仪式;民间世俗有祭祀祖先、山神、河神、土地等等;中国古人的礼节有殡礼、婚礼、成年的冠礼等等,而这些礼节的目的都是为了要达到谐和众人心灵、提升道德、表现高度的文明精神;佛门仪轨的精神意义,也近乎世俗的这些仪式,然不同于世俗仪式之外,尚有变化生命流转理则、修正心性使身口意三业清净,透过修行转变业力,或感通诸佛菩萨天王龙神,以远离鬼魅、罪恶痛苦,得到生命中的轻安自在。

佛教十问1 - 天天要闻

十、什么是真言?

真言,(梵语Mantra。)音译曼怛罗、曼荼罗。又作陀罗尼、咒、明、神咒、密言、密语、密号。此于密教,相当于三密中之语密,而谓'真言秘密'。或又指佛、菩萨、诸天等的本誓之德,或其别名;或即指含有深奥教法之秘密语句,而为凡夫二乘所不能知者。

佛教十问1 - 天天要闻

相关阅读

细说汉传佛教八大宗派

世界主要佛教国家和地区发展概要

细数浙江台州重点寺庙,其中一家在东亚佛教史上举足轻重

易经与道教

儒释道三教生死观


#佛教#

佛学分类资讯推荐

一个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认知低下”的人 - 天天要闻

一个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认知低下”的人

01佛陀说过,智慧不可传。在佛陀看来,这尘世间真正的智慧,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对于那些悟性不够的人,哪怕你倾囊相授,也只能是对牛弹琴,毫无作用。对此,不少人都疑惑,人与人之间的悟性,真的就相差极大吗?很遗憾地说,人与人之间的悟性、认知差距,比人与哈士奇之间的物种差距还要大。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 天天要闻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日,许多地方都会举行相应的庆祝活动。然而,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却让人对这一天降雨产生了恐惧。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下雨又有哪些可怕之处呢?四月初八浴佛节的由来四月初八浴佛节,又称佛诞日,是佛教的重要节日之一。
这个“宝”要赶快找到? - 天天要闻

这个“宝”要赶快找到?

缘生如幻,自性本空。大家好,欢迎收看《妙志禅悟》,我是妙志。本期视频给大家带来的内容是:这个"宝"要赶快找到?接下来请花几分钟时间收看。佛教里形容菩提心叫"菩提心妙宝",就是指每个人觉醒之后的心灵的力量。但这心灵的力量里面又是无我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
想不到葫芦岛还藏着一座宝寺,建筑错落有致,佛法景致富有禅意 - 天天要闻

想不到葫芦岛还藏着一座宝寺,建筑错落有致,佛法景致富有禅意

何为明性?明性既明心见性,在佛教当中的意思是真心显露出来而测地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可以理解为,明性即为本我!我们常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也是明性的一种,如果连自己的本来面目都不知道,又该如何认识这个世界呢。也许只有认识本我,才能够又勇气面对一切苦难。
四月四“菩萨生日”不一般“百年难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样 - 天天要闻

四月四“菩萨生日”不一般“百年难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样

头儿,四月四到了,俺们东北的人都知道这一天,有个特殊的名字,叫“菩萨生日”。你信不信,这可是百年难遇的大吉日呢!咱们来看看,这个菩萨生日有啥不一样的地方吧。有福之人,评论区留下一句:“一顺百顺,菩萨保佑”,为自己、为孩子、为全家接福纳福。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后遁入空门,还有1人当了居士 - 天天要闻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后遁入空门,还有1人当了居士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此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任何平台不得搬运,搬运必究“信仰”一词最早便是源于佛教经典之中,佛典中所阐述的"信仰"乃是对于天地万物以及祖先的尊敬与景仰,这两者的有机融合便构成了我们今日所熟知的"信仰"之定义。
中国那么多寺庙,为什么他们家那么好看 - 天天要闻

中国那么多寺庙,为什么他们家那么好看

很多人都把静安寺称为“中国最贵的寺庙”,因为它地处在上海最繁华的商圈之一 —南京西路。而它周边更是车水马龙,邻边也多是商场和写字高楼。来寺庙的信众更是数不胜数。它为什么会在这?经历了什么?又为什么强调要造得金碧辉煌?
弘一法师李叔同:圆寂前拒绝吃药,将遗嘱和后事托与妙莲法师 - 天天要闻

弘一法师李叔同:圆寂前拒绝吃药,将遗嘱和后事托与妙莲法师

关于“天才”的传闻,从古至今从未有过停歇,似乎每个时代都会涌现出那么几个天赋异禀的能人,展现出超越常人的智慧。对普通人而言,德、智、体、美、劳,一生能精通于几样就很是不易,想要做到全知全能就好比“难于上青天”。可在李叔同的眼中,这些都是弹指间就熟练掌握的技巧。
提升认知,坚定信念,才会开始真修 - 天天要闻

提升认知,坚定信念,才会开始真修

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熏修就是多了解佛法方方面面的知识,提升认知。正确的认知,帮助我们少走弯路。才能坚定念佛。我最近在跟大家介绍一些基本的佛法方面的知识,包括八正道,包括很多高僧大德的一些事迹,以及各个中派的情况等等。这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