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家笔下的《金刚经》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译文】
佛告须菩提:一切有相,都是虚妄的。如果见到一切有相皆非有相,就见到如来了。
相由心生,“凡所有相”,知也;“皆是虚妄”,还也;“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本也。
此偈乃言知还本也。故若知相由心生,当悟知还本也。
如来者,无所从来
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译文】
因为所谓如来,无所从来,也无所去,所以才称名如来。
如来若有来有去,如坐如卧,就着了有相,就有了人相,就有了色身相,那就不是如来,而是众生了。
所以“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这是众生见;而“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这是如来见。
同为见一物,却见有差别,这就是觉昧境界之差异。
所以如来见众生皆为如来,而众生见如来皆是众生。
过去心不可得
现在心不可得
未来心不可得
【译文】
正因为这样,所以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妄心不可得。不住妄心,即见真心。
妄心,即前面所讲的种种心。种种心,如来悉知,皆由真心所生,皆为非心,故皆不可住,住则蔽昧真心。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译文】须菩提,此法平等,不分高下,所以才称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处非法,却可作法,所以法法皆可,法法平等,法无高下。
因为一切法皆为我作,故一切法皆可为我所用,故皆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法。这就是佛法。
因为实为虚本,虚为实影,虚凭实立,所以得实者尽得其虚。而得实,就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所作福德,不应贪着
【译文】
须菩提问佛:世尊,为什么菩萨不受福德呢?
佛: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所以说菩萨不受福德。
佛说不应贪着,直接点在须菩提的利欲心上,令其觉醒。
因为菩萨若有利欲心,即有我相,即有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有一切相,那么这个菩萨也就不是菩萨了。
所以菩萨不受福德,即无福德相;菩萨不贪福德,即无利欲心。而无相即菩萨福德,无欲即菩萨功德。
所以菩萨不受福德正是福德,不贪福德正是功德。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译文】
一切有为之法,都如同梦幻泡影,如同露水闪电,要这样看一切有相。
一切有为法,即是心生之相、口称之名,它们只是如来幻相,而非如来实相。
所以见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即得如来见,即得见如来。
而见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者,即能行一切见、一切法,而得如来行。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译文】
佛:所以,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就应该像这样生清净心,不应该住色生心,不应该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该无所住而生心。
常人生心,佛也生心,若不生心,即不是人。若连人也不是,又岂能作佛?
而佛与常人之不同,唯在于生心不同。常人生心,生的是有所住心;佛生心则相反,生的是无所住心。
人心佛心,都是此心,唯其生心有异,故一个为常人,一个为佛。
因此所谓佛与众生,其差别之关要,只在此一点。
因此可将其总结为三界五字:心,生,住、不住。其他一切,都在此以后。
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译文】
如来说种种心皆非真心,只是称名为心。
佛这句话是说真心与妄心、如来心与众生心的区别。
真心只是一心,它是不分别的,不立相的,不生灭的,不变异的。它变异而实无变异,故以变异而显其不变异。这就是如来心。
所以由变异而见不变异,才见如来真心;若只见变异而未见不变异,且以变异为分别实有,即为种种心,而种种心皆为幻相心,故为假心。
所以种种心虽也称名为心,但却只有心之名,没有心之实。所以它们是名为心,却有名无实,故为非心。
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译文】
须菩提,如来所说的一切法,其实不是法,所以才称为一切法。
一切法,如来本具,如来自生。所以一切法不是法,它是法的本来,因此是如来本具之能,是如来本觉之性,所以一切法非法。
故虽名一切法,而不可以之为法。否则即着于法相而不见如来,即执于一法而失一切法。
佛是告诉须菩提,不可执法相,不可执名相,否则即不知法的本义,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推荐阅读
《佛不立相·金刚经谛鉴》
程东 著
高高国际 出品
汕头大学出版社 出版
一
这是一部觉悟之书。
《金刚经》在中国文化中是“觉悟”的代名词。它是慧能“闻经悟道”之经,为中国禅宗所遵奉,体现了佛的大乘般若智慧,因此在中国文化中占有特殊地位。千古以来读者众多,受益者无数。历代智者无不阅读钻研,希冀由此攀上觉悟的高峰。
《金刚经》是进入觉悟之途的千古必读书,本书则好比是今日修读这门觉悟课程所必读的现代教科书。有此书在手,觉悟可期。
二
中国文化是一种智慧文化,它是有高度的。在儒、释、道三家中,如果儒家的代表经典是《易经》,道家的代表经典是《道德经》,那么佛家的代表经典就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因而这三部经典,不仅分别代表了儒、释、道三家文化,也代表了中国文化的高度。虽然《金刚经》并非产生于中华本土,但自慧能由此经悟道并开创中国禅宗之后,《金刚经》的境界就已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内涵之一,并被奉作验证觉悟的经典。因此可以这样说,不懂《金刚经》,就不能真懂中国文化。
“觉悟”是中国文化所特有的内涵,是一种文化高度的表现,也是中国文化的特殊价值所在。西方文化中没有这项内容。
中国的崛起,是中华民族的崛起。而中华民族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化的崛起。而中国文化要崛起,就要使其精髓得以继承和发扬。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首先就要知晓它、理解它、掌握它。这也是出版这部书的目的所在。
三
《金刚经》作为中国文化高度的代表之一,与《易经》《道德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内涵深邃,奥义难解,令人感慨如读“天书”。历代注解者众多,无非是希望人们能够读懂,但是真正读懂的却不多。
《金刚经》是佛的知见,读懂此经即为入佛知见,登佛境界。这意味着一个人的知见要发生实质性的改变。知见不变,难入此经。但人的一生,最难改变的,就是已有知见。
《金刚经》难懂,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历代的注释者与讲解者,在今天看来都落入一种已经陈旧的、封固的讲解方式。不合今天的人们、以及教外人们的需要,因而局限了《金刚经》的影响。时代已经变了,今日若不讲出今日之理,《金刚经》就难以焕发新的生命力。
所谓今日之理,即今人以今时知见,实解此经之理。这样的理解,须合于此经实义,亦通于历代讲解,并且具有今时新进的理见特色,才能更易为今时广大读者所接受。
此书堪称《金刚经》的第一部今时新解之作。透过作者的理解之道,跟从其觉行意境,就仿佛有了一条入佛知见的道路。由此而行,既有的知见将会发生脱胎换骨式的转变,从而度至于前所未知的彼岸——在那里,佛的觉悟境界昭然若揭。
胡开祥 / 汕头大学出版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