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顗生平简介(六妙门白话前记)

2022年06月28日13:50:14 佛学 1810


智顗生平简介(六妙门白话前记) - 天天要闻

智者像(图片来源于网络)

译者前记:

袁了凡《静坐要诀》白话文迄今发至(八),全文已过半。(八)调息篇第一部分介绍六妙门,袁了凡所撰静坐法传承自天台禅法,中国天台三祖也是天台宗实际创始人隋代智顗有《六妙门》一文(若上溯南印度龙树为初祖,智顗即四祖),因篇幅不长,译者便在《静坐要诀》未录完之际另开此译文单元,供读者两厢参看。希望两篇白话文可同时完成。

北宋释元照“小止观序”所记,天台止观有四部:圆顿、渐次、不定、童蒙止观。其中《圆顿止观》又称为《摩诃止观》或《大止观》,乃智顗晚年于今湖北当阳玉泉寺所说,弟子章安灌顶记为十卷。题目中的“圆”是圆满,“顿”是顿超,有圆满顿超的止观法门之意,也是四部止观中最为精要完备之作。《渐次止观》乃智顗于今南京瓦官寺所说,门人法慎记为三十卷,灌顶治定为十卷,即《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题意为“解释到达觉悟彼岸的禅定修行之次第”。《不定止观》为智顗应南北朝陈尚书令毛喜之请,于今南京瓦官寺所说,一卷,即《六妙门》,也称为《修禅六妙门》、《六妙门禅法》。《童蒙止观》即《小止观》,也称为《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乃智顗为俗家兄长陈针所作。

智顗是我国陈隋之际一代宗师。公元591年,隋开皇十一年,时为晋王杨广为其上尊号“智者”,故世称智者大师。根据章安灌顶《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道宣《续传》卷十七“国师智者天台山国清寺释智顗传”两篇文献,以及汤用彤先生和吕澄先生等相关文章,将其生平概述如下:


智顗生平简介(六妙门白话前记) - 天天要闻

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城关镇国清寺(图片来源于网络)

智顗,今湖北荆州人,俗姓陈,字安德,生于公元538年,即梁武帝大同四年。智顗一生历经梁陈隋三朝。据说智顗母亲在怀孕与分娩时,呈现诸多祥瑞异象。

智顗天生重瞳,自幼年起便异于常人,行为整肃,礼敬圣贤。七岁时喜往伽蓝,曾得口授普门品,过耳即能领会,自通文句。少年智顗历经家国破败,亲属流离,双亲殄丧,其心路淹没于茫茫尘沙。十八岁时,智顗决然辞别兄长,投于今长沙果愿寺法绪门下,受十戒,年二十受具足戒。后智顗北行,于慧旷律师处学习大乘法藏。在大贤山诵读法华等三部经典,二十日左右便能究竟其义。

公元560年,陈文帝天嘉元年,智顗动身前往今河南信阳大苏山慧思禅师处,依止求法。慧思也称南岳大师,后人尊为天台二祖。慧思称与智顗有宿缘,为智顗说法华四种安乐行。某日智顗诵法华经至“‘……是真精进…….’”一句时,豁然入定开悟,自此宿习开发,观慧无碍,如莲花‬焕然敷展,问一知十,开始逐渐代师说法,除“三三昧”及“三观智”还需向慧思探讨审定,其它法义已能随心裁宣。慧思也曾亲自听讲,并对身边徒众说:这是我法子,可惜定力稍欠。又谓智顗说法第一,嘱咐智顗入世传灯。

三十岁时,智顗辞别师父,与法喜等二十七人前往陈都金陵(今南京)弘传禅法。开始传法可能并不顺利,知音甚寡。当时太府卿何凯的堂叔是一位出家老人,名为法济,向来自矜禅学。见智顗时仍依卧在床,问:有人入定之际,能闻知远处栖霞山的震动,此为何禅?智顗答:这是偏执边定,邪道入侵,如果执取此境,说与他人,必坏禅定。法济折服,起身谢罪说:我曾得此定境,还告知他人,结果境界永失,你不仅善知法相,还懂得人心。于是将此事告知何凯,何凯乃权臣,转而告知同僚,智顗迅速名动朝野。当世文雄,无不恭敬事之。公元567年,陈废帝光大元年,智顗受开府仪同三司沈君理之请入住金陵瓦官寺,开讲法华,树立宗义,判释经典,开一代教观。

智顗驻瓦官寺前后八年,前来请教法义的人络绎不绝。除法华外,智顗还开演《大智度论》和《次第禅门》,以及《小止观》等。公元574年,北周建德三年五月,出于多方面原因,周武帝宇文邕下令毁经文寺观,令沙门道士还俗,致使不少人南逃金陵,对此智顗不胜感慨。同时他也感到虽然自己身边徒众日益增多,真得法者却日渐减少,遂有息缘山林,啄峰饮涧之意。


智顗生平简介(六妙门白话前记) - 天天要闻

国清寺中的“鱼乐国”(图片来源于网络)

公元575年九月,陈宣帝太建七年初秋,智顗与门人离开金陵入天台山,创立伽蓝。之后十年间驻锡天台,故后人也称之为天台大师。期间智顗曾独住天台山华顶峰,行头陀行,昼夜禅观。一日后半夜,忽见狂风拔木,雷霆动山,魑魅魍魉如黑云般自远方汹涌而来,声如霹雳,智顗抑心不动,湛然空寂,可怖景象不久便自然散失。过了一会儿智顗又觉身心烦痛,如被火烧,再一会儿又见已亡故的父母枕抱膝上,悲咽诉苦。智顗不动如山,依止法忍,深念实相,随后这些忧苦之相也自然消失殆尽。当清晨降临,启明星在东方天际冉冉升起,有西域神人现身为智顗说法。智顗问神人所说为何法,如何学习又当如何弘宣。神人回答说此法名真实谛,当以般若学之,以大悲宣之。

陈后主多次遣使敦请智顗出山。公元585年,后主至德三年三月,智顗奉诏返回金陵,住灵曜寺。陈后主请于太极殿讲《大智度论》,又讲仁王。后智顗移居光宅寺讲法华,此时灌顶已入门下,师徒二人之相逢,可谓胜却人间无数。灌顶时年二十七岁,风华正茂,始听经文,多年后录成《法华文句》传世。

公元589年陈亡,智顗计划奔赴荆湘(湖南湖北),一日忽梦一老者来言:庐山东林寺的金文殊,你要去守护。智顗遂前往匡庐。据传金文殊原是东晋名将陶侃在广州刺史任上于大海中获得,后将金像迁至武汉寒溪寺,陶侃调任时欲将其带走,金文殊又一次沉入水中。多年后,慧远在水边祷告,金文殊重现于世,慧远便将金像供奉在自己所创的庐山东林寺内。智顗曾有《奉晋王述匡山寺书》一文,提及自己在庐山东林寺停留小住,徜徉山中,以岁为日,不知疲倦。在智顗到庐山后不久浔阳城(今江西九江)发生叛乱,很多寺宇被焚毁,唯独供奉金像的东林寺全山未被侵扰。

公元591年,隋开皇十一年,晋王杨广为扬州总管,遣使到庐山召请智顗前往扬州,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智顗在金城殿为杨广传授。次年,智顗回到故乡荆州,于当阳县玉泉山建立玉泉寺。在公元593年至594年两年间,智顗于玉泉寺讲法华玄义和《摩诃止观》,由灌顶集录。

公元595年,隋开皇十五年,在智顗频辞不免后,应杨广召请再至扬州,撰《净名经疏》。第二年春,辞归天台。智顗一生雅好泉石林涧,归山后曾吟叹道:“虽在人间,弗忘山野。幽幽深谷,愉愉静夜,澄神自照,岂不乐哉!”此时,智顗五十九岁。一日夜里,月光皎然,映洒床前,智顗独坐说经,连绵良久。次日早晨,侍者智曦请问缘由。智顗说昨夜先是梦见了大风吹坏宝塔,接着见到了南岳恩师与同门,他们令自己说,并告知应前往他方。又追忆儿时梦境,本就有老归此山之意,如今自知机缘已尽。


智顗生平简介(六妙门白话前记) - 天天要闻

晋王杨广建造的国清寺报恩塔(图片来源于网络)

智顗示疾。嘉祥吉藏曾奉书天台邀智顗到今绍兴嘉祥寺宣法华,智顗因病未能成行。后在病中对弟子们口授《观心论》。公元597年十月,隋文帝开皇十七年冬,杨广归蕃,再次遣使入山迎请,智顗随使出山,行至石城(今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病重不能前行。侍者奉药,智顗说:药能遣除疾病保持风烛残年吗?病非身体,药怎能遣除?年岁非自心,药又怎能挽留?别让医药这些纷纭之事扰累你们了。侍者又奉斋饭。智顗说:内无能观之心,外无可缘之境才是真斋。身之存续不过多所辛劳,辞世可得休歇,归途令人愉悦。并口授遗书,嘱咐弟子将香炉如意等物交予杨广作为留念。又让弟子取出自己的三衣一钵,洒扫清净。

智顗最后闻思的两部经乃法华和双卷经。智顗赞叹法华说:法华是众法门之父母,慧解由此而生,其根源与显发既广大无比,又微妙难测。可叹我四十多年心得,如今却如子期身死伯牙绝琴,郢人身死匠石罢斧一般了。赞叹双卷说:四十八愿,庄严国土,华池宝树,本极易往却无人能去,就算是沦落火车的众生,若能悔也能前往,何况是行道得力的行者,必然功不唐捐。梵音声相,真实无欺。

智顗接着宣说法华十如是,四不生(诸法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三观(空、假、中三观),四悉檀(悉,普遍义;檀,布施义。四悉檀总摄一切法藏。分为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四谛,十二支,六度。并开示说:每一法皆融摄一切法,都可通达本心到清凉地。了达这些法的人,即便在病患中,也是足可托付百斤黄金重担的壮年人。除此之外,智顗不欲再有多言。

有一位名叫智朗的弟子又请示了三个问题:大师得何位;去往何处;今后谁可归命依止。智顗答复:若不是因为率众修习,必登六根净位,但如今为利益他人而损伤己身,只得五品弟子位而已。离开之时会有师友们随侍圣者前来迎接我。我走后诸位要以戒为师,以定为明导。它自会教人舍重担,治身解缚,调禅味,折轻慢,出无为火坑,离大悲难。只有戒这位大师才能作众生的依止。


智顗生平简介(六妙门白话前记) - 天天要闻

智者像(图片来源于网络)

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未时,大师于今新昌县去世‬。临终前教诫维那师说:人命将终时,闻钟磬之声,能增正念。钟磬声唯长唯久,直到人气尽为止。不可等到身体冷却才敲响钟磬。世间人的哭泣,更衣等等,皆不应为。说毕,智顗跏趺而坐,如入三昧,宴然坐化。时年六十,腊四十。

次年,晋王杨广为智顗创建天台寺。公元605年,杨广继帝位,改寺名为国清寺

后世种种智顗传记,皆以灌顶《别传》和道宣《续高僧传》二者为蓝本。《续高僧传》载智顗圆寂时春秋六十有七,与灌顶《别传》的“年六十“不同。陈垣先生、汤用彤先生等学者厘定智者“世寿六十”之说为正,“六十七”之说系误传,故此事不必再有争议。其它内容,比如事件的年月问题多方记载亦有出入,译者往往选择一种,以上下文连通为虑。古人文字,贵得其意。对于时间地点与人事考据,译者不治史,多不求甚解。以上对智顗生平转述亦有所详略,尤以智顗入灭前教导世人的记载为重,因其甚为珍贵,故作了较为完整的引述。至于从历史、政治等其它角度研究智顗一生行迹亦能开启世智,其中有人情世故,有悲愿力行,但鉴于本系列的性质,于此未作深究,故不表,有兴趣的读者可作衍生阅读和思考。

另,文中提到的雁门慧远,南岳慧思,章安灌顶,嘉祥吉藏,皆一代学行精宏的圣者,慧博迹灵,垂芳不断,如今依旧泽被后人。

——杜文涓

(注:有些语言已改动)

佛学分类资讯推荐

一个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认知低下”的人 - 天天要闻

一个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认知低下”的人

01佛陀说过,智慧不可传。在佛陀看来,这尘世间真正的智慧,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对于那些悟性不够的人,哪怕你倾囊相授,也只能是对牛弹琴,毫无作用。对此,不少人都疑惑,人与人之间的悟性,真的就相差极大吗?很遗憾地说,人与人之间的悟性、认知差距,比人与哈士奇之间的物种差距还要大。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 天天要闻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日,许多地方都会举行相应的庆祝活动。然而,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却让人对这一天降雨产生了恐惧。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下雨又有哪些可怕之处呢?四月初八浴佛节的由来四月初八浴佛节,又称佛诞日,是佛教的重要节日之一。
这个“宝”要赶快找到? - 天天要闻

这个“宝”要赶快找到?

缘生如幻,自性本空。大家好,欢迎收看《妙志禅悟》,我是妙志。本期视频给大家带来的内容是:这个"宝"要赶快找到?接下来请花几分钟时间收看。佛教里形容菩提心叫"菩提心妙宝",就是指每个人觉醒之后的心灵的力量。但这心灵的力量里面又是无我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
想不到葫芦岛还藏着一座宝寺,建筑错落有致,佛法景致富有禅意 - 天天要闻

想不到葫芦岛还藏着一座宝寺,建筑错落有致,佛法景致富有禅意

何为明性?明性既明心见性,在佛教当中的意思是真心显露出来而测地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可以理解为,明性即为本我!我们常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也是明性的一种,如果连自己的本来面目都不知道,又该如何认识这个世界呢。也许只有认识本我,才能够又勇气面对一切苦难。
四月四“菩萨生日”不一般“百年难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样 - 天天要闻

四月四“菩萨生日”不一般“百年难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样

头儿,四月四到了,俺们东北的人都知道这一天,有个特殊的名字,叫“菩萨生日”。你信不信,这可是百年难遇的大吉日呢!咱们来看看,这个菩萨生日有啥不一样的地方吧。有福之人,评论区留下一句:“一顺百顺,菩萨保佑”,为自己、为孩子、为全家接福纳福。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后遁入空门,还有1人当了居士 - 天天要闻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后遁入空门,还有1人当了居士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此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任何平台不得搬运,搬运必究“信仰”一词最早便是源于佛教经典之中,佛典中所阐述的"信仰"乃是对于天地万物以及祖先的尊敬与景仰,这两者的有机融合便构成了我们今日所熟知的"信仰"之定义。
中国那么多寺庙,为什么他们家那么好看 - 天天要闻

中国那么多寺庙,为什么他们家那么好看

很多人都把静安寺称为“中国最贵的寺庙”,因为它地处在上海最繁华的商圈之一 —南京西路。而它周边更是车水马龙,邻边也多是商场和写字高楼。来寺庙的信众更是数不胜数。它为什么会在这?经历了什么?又为什么强调要造得金碧辉煌?
弘一法师李叔同:圆寂前拒绝吃药,将遗嘱和后事托与妙莲法师 - 天天要闻

弘一法师李叔同:圆寂前拒绝吃药,将遗嘱和后事托与妙莲法师

关于“天才”的传闻,从古至今从未有过停歇,似乎每个时代都会涌现出那么几个天赋异禀的能人,展现出超越常人的智慧。对普通人而言,德、智、体、美、劳,一生能精通于几样就很是不易,想要做到全知全能就好比“难于上青天”。可在李叔同的眼中,这些都是弹指间就熟练掌握的技巧。
提升认知,坚定信念,才会开始真修 - 天天要闻

提升认知,坚定信念,才会开始真修

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熏修就是多了解佛法方方面面的知识,提升认知。正确的认知,帮助我们少走弯路。才能坚定念佛。我最近在跟大家介绍一些基本的佛法方面的知识,包括八正道,包括很多高僧大德的一些事迹,以及各个中派的情况等等。这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