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就是要“总把新桃换旧符”!

公历的元旦刚刚过去,农历的春节即将到来。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拥有一系列配套的节日活动,比如吃饺子、除夕守岁,其中,贴春联也是春节的一大重要亮点。


春联或自家手写,或从他处购买。总之无论如何,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在除夕夜给家门贴上红红火火的新春联。

贴春联这一习俗并非现代人的发明,本文便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对“贴春联”这一习俗进行介绍。

广义的春联在古代叫作“桃符”,指古人于辞旧迎新之际,在桃木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者在红纸上画上二神的画像,悬挂或张贴在门上,起到驱邪的作用。

这一习俗最早见于东汉年间的记载。比如东汉人应劭的《风俗通义》卷八写道:

上古之时,有荼与郁垒昆弟二人,性能执鬼,度朔山上章桃树下,简阅百鬼。无道理妄为人祸害,荼与郁垒缚以苇索,执以食虎。于是县官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皆追效于前事,冀以卫凶也。桃梗梗者,更也。岁终,更始,受介祉也。

张衡的《东京赋》中也有文字描写了洛阳当时贴桃符的习俗:

度朔作梗,守以郁垒,神荼副焉。

南北朝时期,春节贴桃符的习俗更加普遍,时人对桃符进行了一定修改,在神荼、郁垒二神等基础元素之上,还会画上这种动物。

这是由于过年被称为“六畜日”,初一到初六对应着六种牲畜,分别是鸡、狗、猪、羊、牛、马,因此初一也被称为“鸡日”,寓意着新的一岁。

同时,鸡这种动物本身也是中国人眼里的吉祥物,它被视作“五德之禽”,是诸多美好意象的集合体。因此,在桃符上画鸡,也是古人不断为桃符追加美好寓意的一部分。

狭义的春联也就是以对仗和精巧为特色的一种文学形式。目前中国历史上有史可循的第一幅春联,是五代后蜀主孟昶所题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一春联书写于桃符板上,属于从桃符向春联过渡的体现。


虽然我们现在把文字形式的春联称为“春联”,但古人依旧习惯把它称为“桃符”,北宋到元代的记载中,大多使用“桃符”这一称谓。

比如耳熟能详的王安石的《元日》一诗,其中就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样一句。

大明帝国开创者——明太祖朱元璋,有“对联天子”的美称,原因就在于,相较于历代皇帝,他在对联上有着极大的兴趣。

正因为在对联方面的极大兴趣,他不仅自己喜欢写对联,还要用对联来考自己的儿孙和大臣,诸多记载和民间故事皆可印证。

一日朱元璋携皇太孙朱允炆和皇四子朱棣前往马苑,一阵风吹得马尾扬起,朱元璋便出了个上联让二人来对,上联是“风吹马尾千条线”。

朱允炆对了“雨打羊毛一片毡”,而朱棣的回答则是“日照龙鳞万点金”。大家觉得二人对得孰好孰坏呢?

明清两代普遍张贴春联,这一习俗也一直延续至今。在春联发展史上,其要素也在逐渐变动。

桃符的基本要素,神荼、郁垒二神演变为秦琼、尉迟敬德等门神,鸡这一元素也逐渐被省略。而春联的文化意义,也从最初的辟邪驱鬼,变为了祥和太平、迎祥纳福等寓意。


那么今年,你为自家选择的春联是什么内容呢?


参考文章:

王永宽.桃符演变为春联的文化探讨[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0(02):8-12.

【小提示】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仅为配图表达。如有问题,请私信联系【松兰书社】小学士说明,万分感谢。转载文章需经【松兰书社】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