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取多种途径鼓励婴幼儿多说话
婴幼儿阶段,是语言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随着一天一天长大,婴幼儿会从径常接触到的事物尤其是父母的言传身教中学习语言,其语言能力迅速发育,往往超过了我们的想象。这时,父母就应积极鼓励孩子发声说话,以多种方式和途径,培养孩子说话的兴趣,增强孩子说话的自信,这对孩子未来的语言表达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帮助。
通过说话与打招呼,开发婴幼儿的说话潜能
(1)说话
说话有助于刺激婴幼儿的天赋潜能及智力的启发,婴幼儿的天赋和智力能否得到发挥,就要看他在5岁前父母所给予的启发了。
妈妈可以利用与幼儿接触的机会跟他说话,例如洗澡、吃奶或换尿片的时间,随便说什么都可以。虽然这时期的幼儿不会明白妈妈说话的真正意思,但也可以从声音中得到刺激与启发。
由于幼儿的发声器官尚未完全发育,说话时无法完全控制嘴巴,因此有发音不准确的情况。父母不必刻意模仿孩子这种说话的语调,或故意用一些模糊不清的腔调和孩子说话。
事实上,婴幼儿到了2岁,大都能明白成人日常说话的意思,所以母亲跟孩子说话时,用日常用语就可以,但说话的速度不要太快。多跟婴幼儿说话,还可以训练孩子掌握更多的词汇。
(2)打招呼
当你在市场买菜的时候,遇到一个相熟的人,便会发问:“买菜呢?”当你向邻居借用东西时,看到人家正在吃饭,又会问:“在吃饭呢?”这是中国人打招呼的习惯。
其实,这些看似无聊的话,正是与人沟通的方式之一,假若上班时,同事见了面,不打声招呼或说声“早晨好”便坐下工作,可以想象这家公司的气氛将是如何的冷漠,又怎会令人产生归属感呢?
在家中也是一样,父母不要以为反正是一家人,或自以为是供养者,没有必要向孩子打这些无谓的招呼。
每天起床,看见孩子,妈妈微笑着说:“宝宝早晨好!”这些亲切的招呼,会令宝宝有归属感,知道妈妈在爱他,不但能缩短亲子间沟通的距离,也为孩子与人相处做出榜样。
用鼓励与称赞,增加婴幼儿说话的自信心
(1)鼓励
何谓鼓励?简单而言,就是某人做了一件被人称赞的事或行为后,对其进行表扬和称赞,这种“称赞”能促使其有再去做的动力。
无论哪种年龄的人,都喜欢被人称赞,如果想要孩子做出某些好行为,鼓励就是最佳的方法。
当父母发现婴幼儿有某方面的兴趣或技能时,便要多鼓励他,让他更努力,做得更好,以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父母称赞婴幼儿时,许多时候只用空泛的形容词,例如“你真乖,真听话”等,这些没有明确意义的话,未必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必须明确地告诉孩子,他是因为做出了某一种好行为,才受到赞赏的。
(2)称赞
称赞是适用于任何年龄、任何人士的,相信没有人可以抗拒别人真心诚意的称赞吧。父母不要小看或吝啬称赞的话,因为它是各种幼儿教育方法中最具效用的万应灵方。父母只要能适当地运用它,必定会事半功倍。
王女士的小儿子经常喜欢看漫画书籍,有时还会依照画中人物,在纸上画出各种有趣的动作。王女士对孩子这种爱好不大欣赏。有一年的母亲节,儿子送了一张自画的母亲节卡片给她,她才发觉儿子确有绘画漫画的潜质,不禁由衷地赞赏道:
“画得真不错,特别是手的形态,真是活灵活现呢!”
单凭这句神奇的称赞,便使做儿子的将画画潜质得以全力发挥。后来她儿子的漫画作品不但经常被老师贴在课堂上,就连校刊封面也是他的杰作。她还将儿子的漫画投寄到报馆,每次刊登出来的时候,她都在第一时间里展示给周围的人欣赏呢。
给孩子关怀与同情,增进亲子关系
(1)关怀
关怀,是指在态度上留意和了解婴幼儿的所需与感受,并非行动上的干预或说话上的唠唠叨叨,因为过分关怀会变成干涉,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更会阻碍孩子自由发展个性的机会。
许多父母以为关怀孩子是爱的表现之一,于是终日对孩子指指点点,教导他这样做,不许他那样做,希望孩子按照父母的规范和指示而行。
其实孩子希望得到的关怀,是在他有需要时能得到及时的满足,就像孩子发育时要得到充分的营养,读书时要得到安宁的氛围,情绪困扰时可得到支持、鼓励与安慰,犯错时会得到谅解与信任一般。让孩子快快乐乐、健健康康地成长,才是父母对子女最大的关怀。
(2)同情
认同对方的处境、了解对方的情况、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过或曾自身感受过,才会产生同情的感觉。
许多父母经常把同情与怜悯混为一谈,这个错误的观念很容易成为孩子逃避责任的借口,他也许会利用父母怜悯和心疼子女的弱点,做出许多令人烦恼的事情。
一个人因一时冲动或情绪不稳而犯了严重错误时,法官虽然同情他,但绝不会因为怜悯他而判他无罪,到头来他还是要承担所犯过错的后果与责任的。
同样地,小孩子犯了错,妈妈应该同情他、谅解他、安慰他,但也要让孩子明白,犯了错应该受处罚,或要承担过错的后果,妈妈处罚他是针对他犯错的行为,而非针对他个人而言,只要孩子知错和改过,妈妈永远都是爱他的。
给予安慰与原谅,把握亲子沟通的最佳时机
(1)安慰
安慰并非是唠唠叨叨地指出孩子的错,也不只是教孩子解决难题的方法,而是要了解他的感受,认同他的想法,支持他的做法,站在他一边说话。
一天,小明不小心打破了妈妈最心爱的花瓶,担心妈妈发觉后,会很气愤地厉声责骂他,小明愈想愈怕,不禁放声大哭起来。
妈妈回来后,看见小明害怕和畏缩的样子,猜到一定有什么事情发生了,小明不敢说出来,只顾不断地自我哭诉:“我不是故意的,我只是不小心碰倒它而已。”
妈妈一看厨房,便知道发生什么事了,怒气不禁由心里涌出,本想大声责骂小明,但看到他畏缩的神情,不禁心软下来,抚摸着小明的双手,温柔地说:“宝宝有没有被割伤手脚?妈妈知道宝宝不是故意打破花瓶的,又怎会责怪宝宝呢!”
小明听到妈妈安慰的话,立刻破涕为笑,投入妈妈的怀抱里了。
由此可见,一些安慰的话语,对一个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2)原谅
小孩子做错事,父母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责备和处罚,这种带有伤害性的管教方式,会引起孩子的恐惧。但若是采取放任的态度,无疑是鼓励孩子一错再错,不知悔改。
采取原谅的态度,是处理孩子犯错后比较有效的方法,也是亲子沟通的最佳方式。
孩子受罚后最常见的情形是放声大哭,这时候可以让孩子哭个够,尽量将情绪发泄出来。哭过后的孩子,最需要的是爱和安慰。
妈妈在孩子心情平静后,可将孩子抱入怀里,一边安慰他,一边告诉他,妈妈是那么喜欢他和重视他,并让他知道为什么会被处罚,以后应如何避免再次犯错。更重要的,是要孩子知道被罚的是他的行为而非他个人,只要不再犯错,妈妈会原谅他、永远爱他的。
以肯定与表扬来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1)肯定
成年人对于朋友对自己的看法与评价极为重视,希望从与人相处和接触中获知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与肯定。这种心理需求的满足,对小孩而言,更为重要。孩子若被父母接纳、尊重,便会确信父母对自己的爱。因此父母口头上的鼓励与称赞,就是促成孩子行为的最大动力。因为鼓励与称赞是令人兴奋的。
有些父母在教导孩子时,往往喜欢用“不要”、“不许”的话来指示孩子的行为。其实父母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在奖励孩子的好行为上,多用“你做得真好!”“你真是妈妈的好帮手!”去肯定孩子在父母心目中的价值与地位,所收的效果肯定会更大。
(2)表扬
许多父母认为,在别人面前指出孩子的缺点是一种谦逊的美德。在他人面前表扬自己孩子的优点是自夸的行为,给人有宠坏孩子的感觉,其实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
孩子的自我形象,许多时候是由父母对他的评价而形成的,父母不断在别人面前数落孩子的缺点,孩子会认为自己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相反,若父母经常公开他的长处和优点,孩子明白父母喜欢他的行为,便会继续保持和发扬自己的长处,希望继续得到父母的认同和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