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们聊聊这事——家长骂孩子,几乎是育儿里最扎心又最容易被忽略的一个话题。
场景都太熟悉了,是不是?
孩子写作业磨蹭,"慢死了!你就不能麻利点?"
考试考砸了,"看看人家小红!再看看你!你长没长脑子?"
不小心打碎杯子,"整天毛手毛脚的!净给人添乱!"
这些话顺嘴就说,好像习惯了。
为啥骂?
就俩字:着急。看见娃磨蹭了、做错题了、笨手笨脚了,一股火"噌"地冲上来。骂出口那会儿,咱是真觉得为了娃好——这不就逼他长长记性么?下次不就改了么?
可是,孩子听见了啥?
骂人的话里裹着爱的心意,可钻到娃耳朵里的,却是赤裸裸的拒绝:
- "我妈嫌我慢。"
- "我爸嫌我笨。"
- "我不被大人喜欢了。"
你骂孩子,他绝不会因此停止爱你,反而变着法子讨好你——"妈别生气,我这就写!"他依旧把你当全世界。
但真正发生改变的,是他怎么看待自己。
他觉得自个儿"不行"、"不够好"、"就是不如别人"。那颗原本明亮的小心,一次次被指责戳伤,开始躲起来,羞怯、退缩、害怕出错...
这些评价被孩子存进了心里,慢慢发酵成"我确实不行"的自卑种子。结果呢?娃从心里厌弃起了自己:学新东西不敢试了,回答问题不敢抬头了,做事犹豫不决怕挨骂了——活成小小年纪,却愁容满面的样子。
一句骂,戳破的是孩子对自我的那一点信心。
后来有一次,我在咨询室遇到个小男孩。他每次写错题目就暴躁撕本子、打自己,嘴里嚷着"我笨死了!学也白学!"我问他:"孩子,为什么打自己呢?"
他低下头,声音很小:
"因为我爸也这么说...我一错题,他就摇头叹气,说'你怎么这么不争气'..."
他早已停止爱自己了,却还在爱着那个骂他的人。多让人心酸。
我们该怎么撑住他摇摇欲坠的内心?
第一步:急什么?先别开口。
看见孩子犯错,深吸一口气,停几秒再说话——就这点时间差,能拦住大半伤人的话出口。
记住:发火是瞬间,阴影却是长远的。
第二步:换一双眼睛看他。
别老盯着错误。试着留意孩子身上的光:
- 今天写作业比昨天坚持久了?很棒!
- 主动收拾了玩过的玩具?说明有责任感!
- 摔倒了没哭自己爬起来?真勇敢!
哪怕一点点小亮点,你看见,你点亮——这颗种子就能发芽长成孩子对自己的信心。
第三步:错了?来,先解决事。
牛奶洒一地了?咱递个抹布给孩子:"宝贝,擦擦就好了。下次端稳些呀。"
作业卡住了?陪他重新读题目:"这题有点绕人是不是?妈妈和你一起看看。"
重点在这:你是要惩罚他?还是帮他成长?
前者伤他,后者救他。
我们父母啊,是孩子世界里最初的照镜人。你夸他好看,他便自信;你嫌他蠢笨,他便怯懦。若我们总把骂当作纠正的工具,孩子最后只会内化这声音,长成一个习惯自我否定的大人。
真正的爱该是托底的——无论摔倒多少次,回头总有你接住他、扶稳他,让他信自己还能再来。请相信:被爱意撑起来的孩子,才有勇气大步去追梦。
从下一句开始,换种方式对孩子说话。他眼中的世界会因此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