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经常有这样的感觉:
无论什么事,明明已经全力以赴,却总担心出差错,觉得自己做不到位。
脑海中总有个声音在不停地督促自己,即便已经很累,还是不敢彻底放松休息;
一天到晚精神莫名紧张,头顶像是悬挂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不知什么时候会掉下来刺中自己。
紧绷感似乎成为一种现代人的通病,它时刻拽着我们的神经,令人窒息。
日本作家佐佐木常夫也曾深受其苦,家庭和职场的巨变,导致他终日紧张焦虑,直至崩溃。但不甘于命运的他,通过学习和反省,不断鼓励自我,一步步走出困境。
之后,他将这段痛苦的经历总结归纳,写成《修炼松弛感的36件人生小事》一书。
书里平实温暖的语言和感悟,如一贴良药,熨平无数人心中的皱褶。
我从书中,找到了如何保持松弛感的方法。
如果你也常常处于紧绷的状态,这本书也许可以疗愈你的焦虑,帮你找到难得的轻松自在。
1
关系松弛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所有的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人和人之间的相处,看似简单,却十分微妙。
一句无心的话,可能让彼此心生芥蒂;
一个微妙的眼神,也许能招来许多恶意。
为了人际和谐,我们一边小心维持,一边不断内耗,苦不堪言。
那么如何在关系中游刃有余呢?
我从书中,提炼了几点方法,分享给大家。
1. 少一些锋芒,多一些退让。
书的一开始,作者讲述了职场上遇到的难缠上司。
因为自己出色的工作能力,他频频遭到上司的妒忌与打压。
后来一次,他忍无可忍,上司训斥他时,他也毫不示弱地怼了回去。
此后,两人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严重阻碍工作开展。
深陷内耗的作者,开始反思,决定主动退让,缓和矛盾。
他定期向上司请示工作,并谦卑地让上司提提意见。
上司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对作者的态度也慢慢缓和,便开始放下架子,真诚地沟通指导,不再难为作者。
就这样,他们不计前嫌,在工作中互相学习成长,剑拔弩张的工作氛围,也变得放松且愉悦。曾国藩曾说:“天道忌巧,退谦不争。”
人际关系中,总有磕磕绊绊。
若总是睚眦必报,斤斤计较,就会把自己拖入无休止的牵扯。
学会退让一步,不是懦弱认输,而是停止进一步的消耗。
少一些计较,多一些体谅,给别人体面和尊重,也是给自己留余地。
2. 少一些苛责,多一些包容。
作者提到,结婚后,他和妻子感情一度陷入危机。
婚前,他觉得妻子完美无瑕。
可日子久了,妻子身上越来越多的缺点,让他难以忍受。
为此,夫妻常常争吵不休,作者每天心情都很压抑。
但是,日子还得继续下去,作者便开始转变自己的心态。
他不再苛责妻子,而是多了耐心和包容。
争吵少了,紧张的夫妻关系得到了缓解,心情也好了。
书中总结道:“对于缺点,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多看对方的闪光点。”
总是看人缺点,针尖对麦芒,斤斤计较,我们心情便会莫名压抑。
而多看长处,人与人之间的氛围,就会简单轻松。
没有纷争与纠结,生活自然充满愉悦。

3. 少一些社交,多一些陪伴。
作者在书中说:“与人交往有诸多益处,但过度会令人不胜其烦,久而久之也会疲惫不堪。”
有位上司对作者很信任,常常拉他喝酒应酬。作者常常喝到三更半夜,回家时家人都早已睡觉了。
看看熟睡的家人,想想无人说话的自己,不觉悲从中来。
于是,他重新思索工作与生活的意义,决定回归家庭。
他婉拒上司的盛情,远离各种应酬。
渐渐地,陪家人时间多了,家中再次充满了欢声笑语。
记得一句话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而守护是最沉默的陪伴。”
人这一生,觥筹交错再热闹,也不过是浮光掠影。
少一些社交,多一些陪伴。朴实温暖的亲情,是最好的滋养,值得我们一生珍惜与眷恋。
4. 少一些期待,多一些惊喜。
通过这件事,作者总结说:“过度期待会把人逼进死胡同,当期待落空时,就会不知所措。”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累,是因为投注了太多的希望。希望有投入就有回报,希望付出了就有结果。
但事实总是背道而驰,巨大的落差常常让我们缓不过来。
作者最疼爱的小儿子,有一段时间,终日无所事事,花钱如流水。
他对此很担心,生怕儿子走入歧途,但如果告诫太多,又担心儿子更加叛逆。
于是,他不再多加管束,也不寄予太多期待,而是静静地关注与守望。
经过几年生活的锤打,那个不可一世的小儿子,慢慢变得成熟稳重。
他不但创业成功,还娶妻生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胡因梦有一句话印象深刻:“要想维系一份情感,期望愈少愈好。”
过度期待不但让对方倍感压力,对自己也是一条无形的绳索。
减少对他人的过高诉求,实则是为自己松绑。
留出足够的距离,给彼此宽松的空间,结果反而超出预期。

2
心态松弛
作家毕淑敏曾写道:“最完美的状态,要像烟灰一样松散。只有放松,全部潜在能量才会释放出来,协同你达到完美。”
为了生活,人们拧紧了发条,铆足了劲。
最后却发现,紧绷感已刻在骨子里,难以松解。
其实,造成紧张的根源,在于心态。
不强求,不苛责自己,心就不累了。
试着做到以下几点,换个心态,绕开生活的死角,一切障碍都会土崩瓦解。
1. 允许犯错,不必太完美。
董宇辉曾说:“允许自己偶尔有些小丧,允许自己生活中有很多的不顺利,允许自己说错过的话,做错过的事情,允许自己错付过感情,错失过机会,不纠结。”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发生错误时,如果正视吸取教训,那么,错误就有了更高的意义。
有段时间,作者总是出错,常常被同事吐槽得一文不值。
面对同事的否定,他十分自责。
他怪自己拖了大家后腿,也埋怨自己能力为什么那么差。
他急于更正,却越做越差,失望到极致。
最后,他不得不停下来,审视过错。
经过仔细排查,他找到症结所在。然后重新制定详细方案,认真执行,最大程度弥补了过失。
《摆渡人》中有句话:“每一个灵魂都是独特的,都有各自的美德与过错。”
生活中,一不小心,我们就会酿成错误。
当错误发生,后悔与自责除了增加内耗,别无好处。
允许它的发生,并从中看到自己的短板。
那么所有的错误,对你都是一种成长。
2. 允许偷懒,不必事事躬亲。
有时候,作者总是感到力不从心,别人一个小时能搞定的事,他往往要花上几个小时,甚至一两天。
究其原因,是他要求自己任何事情都要从头做起,完全独创。
但这种做法,不但没有做出好成果,反而让他极度疲惫。
后来,他改变方法,不再执着于闭门造车。
而是在前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查漏补缺,借鉴发挥。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他不断探索提炼,最后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家程浩在《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有一句话:“如果我偷懒了,请原谅我,因为我只想在有限的生命里,用无限的快乐去随心所欲地生活。”
要求太高,太过用力,会让我们疲惫不堪,最终提前耗光激情。
不必面面俱到,适当偷点懒,保持生命的弹性和活力。
我们才能够在复杂事务中,守住元气,进退自如。

3. 允许焦虑,风雨总会过去。
有段时间,作者遭遇生活重击,倍感艰难。
长子患有孤独症,妻子也得了忧郁病。
高额的医药费让他捉襟见肘,即便借遍所有,也难以支付。
照顾两个病人让他透不过气来,更让他看不到未来。
无力应对的他,终日忧心忡忡。
他不断地调整心绪,并常常告诉自己:“这只是生命中的一次挑战而已。熬一熬,一定会走出这段晦暗的日子。”在一次次的自我排解中,他最终走出焦虑。
杨绛先生曾言:“人生最高的境界,便是保持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人生难免起落,若心境随之翻涌,则永无宁日。
只有看淡世事无常,允许事与愿违,我们才会少受影响和波动。
放平心态,你要坚信,风雨总会过去,一切都将明朗。
当我们调整好心态,所有焦虑就会悄然化解。
4. 允许停滞,慢慢找到自己。
周国平曾说:“人人都爱惜生命,不愿其速逝,却害怕时间,唯恐其停滞。”
时间不停向前,每个人行色匆匆。生怕一不小心,被生活重重地抛弃。但人非机器,时间一长,总会有一种卷不动的无奈感。
作者在书中谈到,有段时间,他也陷入一种深深的倦怠之中。
每天工作生活两点一线,生活平波无澜。他觉得失去了目标,如同行尸走肉。
在迷茫中,他索性放慢脚步,为自己按下暂停键。
充分休息之后,他逼自己参加各种活动,拓宽认知视野,用热气腾腾的生活方式,最终告别颓废的自己。
季羡林在《偶尔向生活告个假》中写道:“人生的路上,有时要跑,有时要走,有时干脆坐下来歇歇。”
不要紧追某个目标而透支自己,焦虑的时候,不妨给自己一个缓冲地带。
停一停,让疲惫的身心休整。
用最放松的方式,享受工作和生活,才是爱自己的最好方式。

3
节奏松弛
村上春树曾说:“无论别人怎么样,我决不打乱自己的节奏。”
生活在广阔的天地间,盲目跟风追求,注定会迷失自己。
只有保持自己的节奏,生活才能张弛有度。
那么如何保持自己的节奏,过上你想要的生活呢?
我从书中提取了几点经验,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 不必太快,欲速则不达。
作者说:“有时候应该尽量避免‘立即去做’‘立即开工’。因为有时立即去做,有时会让你走不少冤枉路,非但不能快速完工,反而会浪费很多时间和精力。”
很多时候,欲速则不达,太快反而浪费时间。
比如,你拟好文件急着交给上司,事后却发现漏洞百出。
最后不得不返工,影响了工作进度。
所以,越是急着想要完成,越是要学会降温。
先放一放,冷处理一段时间,再来查漏补缺,才能真正提高效率。
《好好学习》中有句话:“真正的快速学习,不是一上来就求快,而是先放慢,练内功。”
放慢速度的目的,是能够反思。
看到自身不足,边做边调整方向,修整完善。
虽然慢一点,却能用最小的代价,换得最佳效果。
2. 不必太累,身体第一位。
有人说:“成年人的累,是不敢放下的疲惫。”
人到了一定年纪,一路走来,为了生活,早已不堪重负。
正如作者一样,他工作家庭一肩挑,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
直到身体亮起红灯,他才知道该为自己减负了。
他找来家政保姆,帮忙照顾妻儿,分担部分家务。
并向公司请假,把工作推到一边,为自己放个假。
休息一段时间后,这才攒足能量,重新回到正轨。
他说:“责任感虽然重要,但身体才是第一位的。”
健康的身体是幸福的前提,超标运行,只会适得其反。
只有注意适当休息,及时保养维护,才能提高生命的质量。

3. 不必太好,差点无所谓。
有一次,作者突然被调岗位,这让他很郁闷。
他觉得是自己工作不够好,让上司选择了换人。
自责与自我怀疑时刻纠缠着他,让他十分迷茫。
反思过去的表现,他认为自己算不上优秀,但也算拼尽全力。
于是,他调整心情,安慰自己:“凡事尽力就好,船到桥头自然直。”
他坦然接受事实,不在反刍中消耗自己,然后在新的工作上,重新投入热情。
他向有经验的人学习,很快适应了工作,并取得较好业绩。
有句话说:“功不盈求,业不求满。”
每个人能力有限,不是每件事都能拿满分。
只要尽其所能,无愧于心就好。
做人不必刻意,做事不必非要逞强。
差一点无所谓,慢慢来,持续努力,总会赢得一个好的结局。
4. 不必太忙,为自己留白。
有段时间,作者每天筋疲力尽,甚至连早上起床的力气都没有。
他白天工作,晚上照顾家人,太忙太累的他,无数次想自暴自弃。
但他意识到这样焦虑下去,迟早会崩溃,于是他想办法疏泄压力。
深夜睡不着时,他就写写日记,抒发积郁;
有空时,他就外出跑步,让汗水带走压力;
或者是看几场喜欢的电影,把自己从焦虑中抽离;
或者找个无人的角落,翻上几页书,在书香中彻底放空自己。
这些空白时光像一片旷野,奔走其间,他的疲乏感荡然无存。
罗翔说:“永远有自己的节奏和步调,这也是构成松弛感的来源。”
忙碌的生活中,我们被世事牵着鼻子走,容易迷失自我。
屏蔽外在的干扰,为自己留白,让心情放空。
在自己喜欢的方式里,放松紧张的神经,将身心安顿下来。
即便生活劳碌,我们依然能够有一片藏身之所,休养生息。

▽
心理学家欧文·亚隆指出:“焦虑的反义词是具体。”
焦虑是人之常情,不要压制和抗拒它。
而是接纳它,并把它投注于具体的事中,做具体的事,爱具体的人,享受具体的生活。
用喜欢的方式,将自己从焦虑中抽离,也将自己治愈。
《轻松主义》里说:“人生是一场长跑,只有放轻松,做到轻而不浮,松而不懈,才能跑完全程。”
保持松弛感,保留心理弹性,我们才能拥有源源不断的复原力,对抗生活的泥沙俱下。
点个赞吧,愿你我不疾不徐,静观世事云卷云舒,享受生活的花开花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