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复旦抗癌女博士”于娟吗?去世10多年后,妈妈帮她完成遗愿

2025年04月06日11:10:19 育儿 8055

在山东济宁曲阜,有这样一位母亲,为了她和女儿之间的一个约定,十几年如一日,在家乡的荒山上坚持种树。

她原名叫苏萍,在女儿去世后,她给自己取名舒平,舒心的舒,平安的平。为了完成女儿于娟的遗愿,她一头扎进荒山,植树造林。

如今,她种的树已经覆盖了2万多亩荒山,叫做曲阜复生能源林。因为女儿在挪威留学过,所以她起了一个浪漫的名字,叫做“挪威的森林”。

在曲阜北部的一座山上,舒平刚刚又种下了一颗树种,选点、挖坑、浇水、加固,动作无比娴熟。看着刚种下的种子和一旁冒出新芽的小树苗,舒平满眼欣慰。这座山遍地是石头,缺水少土,想成活一棵树苗并不容易。

还记得“复旦抗癌女博士”于娟吗?去世10多年后,妈妈帮她完成遗愿 - 天天要闻

今年70岁的舒平是城里的一名退休教师,在这片大山上,她已经日复一日地耕耘了15个年头,种下了多少树她自己也数不清。她种树选择的都是水土条件不好的地方,她说要把好地方留给村民们。

还记得“复旦抗癌女博士”于娟吗?去世10多年后,妈妈帮她完成遗愿 - 天天要闻

她还给种植的山林取了一个名字:挪威的森林。她说这源于和女儿的一个约定。

还记得“复旦抗癌女博士”于娟吗?去世10多年后,妈妈帮她完成遗愿 - 天天要闻

舒平:女儿硕士毕业,学校派她公派留学到挪威两年,让我过去待了两个多月吧,问我什么最好,哪里最美,我说挪威的森林挺好的,特别美,她说要美咱把它搬回老家山东,好呀,击掌,就定下来了。那时候我也没这个意识,我就觉得这小孩子想法很美,也觉得好像是一个梦想。

还记得“复旦抗癌女博士”于娟吗?去世10多年后,妈妈帮她完成遗愿 - 天天要闻

舒平的女儿于娟从小就对研究植物充满兴趣,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于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复旦大学硕博连读,并且在硕士毕业后被公派到挪威奥斯陆大学留学。

舒平:她研究的重点是可持续发展的生物能源,如果国家在山区要做这项目的话,国家应该出台一个什么样的政策,有利于农民的发展,更有利于国家发展。

还记得“复旦抗癌女博士”于娟吗?去世10多年后,妈妈帮她完成遗愿 - 天天要闻

2007年学成回国后,在家人和学校导师的支持下,在曲阜包下了2万多亩的荒山,准备发展油料能源林,也就是利用林木及其果实所含油脂为主,将其转化为生物柴油或其它化工替代产品的能源林。经过比较,于娟最终选择了种子含油量高达42%的楷树,开始和母亲一起一点一点实现她们的约定。舒平坦言,那时候种树对她来说还只是个爱好,和女儿的约定也只是一个梦想。

舒平:当时没种多少,就是喜欢的时候,到适合的时候就来种,种几棵,种十多棵,那个时候就是仅仅是喜欢,但是量力而行。

女儿离世后

带着悲痛从零开始 艰难种树

然而,就当一家人对梦想满怀憧憬时,噩耗突然传来,2009年,舒平31岁的女儿于娟被查出乳腺癌晚期,她在病床上写下了自己抗癌的经历,“复旦抗癌女博士”也引发了网友大量关注。

2011年,于娟在与病魔抗争一年多之后,不幸病逝。

还记得“复旦抗癌女博士”于娟吗?去世10多年后,妈妈帮她完成遗愿 - 天天要闻

从那时开始,为了完成和女儿的约定,舒平踏上了艰难的种树之旅。

女儿去世后,舒平让老伴留在上海帮女婿照顾2岁的外孙,而她一个人住进了山村,开始用一粒粒种子,一棵棵树苗,实现女儿的梦想。

舒平:你想做的,我做了,而且我做得比你想象的还要好,我觉得才对得起于娟。

但是现实却再一次给舒平沉重的一击,由于缺乏经验,她第一次大规模种树就遭遇了失败,几乎用尽全部家当购买的40万棵楷树苗,最终成活率不足三成。

还记得“复旦抗癌女博士”于娟吗?去世10多年后,妈妈帮她完成遗愿 - 天天要闻

而舒平并没有服输,意识到山上水土条件比较差,从外地迁移树苗不容易成活,舒平开始多方请教专家,学习育苗,慢慢地,种苗的成活率开始提高。

还记得“复旦抗癌女博士”于娟吗?去世10多年后,妈妈帮她完成遗愿 - 天天要闻

苗育活了,但是当地的山上水土条件差,找个能种树的地方并不容易,这么多年,舒平几乎是在遍地的石头缝里“见缝插针”。

在满是碎石的荒山上行动,经常出现小意外,磕磕碰碰是家常便饭。

还记得“复旦抗癌女博士”于娟吗?去世10多年后,妈妈帮她完成遗愿 - 天天要闻

这些对于舒平来说并不算什么,真正让她犯难的,是种树的资金越来越紧张。地租、种子苗木、人工,几年下来,舒平花光了家里全部的积蓄,她平时节衣缩食,一个月生活费只有几百块钱,种树只能依靠家人和朋友四处筹措资金艰难维持。

舒平:最难的是经济上难,你要想多种就是几十万。

爱心汇聚

共同浇灌这片“森林”

2019年,正在舒平难以为继时,一位74岁的刘湘贵老人找上门来。

老人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得知了舒平的故事,专程赶到曲阜,执意捐款种树。

舒平:第一次老人就抱出来30多万,放到了桌上,当时我的泪根本止不住,帮大忙了,后来的时候老人家走了,为了纪念他,我就把育苗基地,放了他的一块丰碑。

直到刘湘贵老人去世前,他一共给舒平的能源林捐款100多万元,此时对于舒平来说,种树两个字,早已不再仅仅是当初和女儿的约定。随着她种树的故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很多人开始帮她一起种树。

还记得“复旦抗癌女博士”于娟吗?去世10多年后,妈妈帮她完成遗愿 - 天天要闻

渐渐地,舒平的能源林开始有了“自我造血”的能力,最早种下的楷树,嫩叶已经可以用来炒茶,朋友帮她找来企业开发楷树茶,让村民增加收入的同时,也给种树增添一个资金来源。

目前收入还不是太多,但是也让舒平看到了希望,可以更加安心地把树种好。

还记得“复旦抗癌女博士”于娟吗?去世10多年后,妈妈帮她完成遗愿 - 天天要闻

平时只要不刮风不下雨,舒平就会带上自己的各种装备,去山上转一圈,看看树怎么样,再看看哪里还能栽种。

还记得“复旦抗癌女博士”于娟吗?去世10多年后,妈妈帮她完成遗愿 - 天天要闻

为了守护这片来之不易的山林,和舒平一起种树的志愿者们自发成立了护林队,每天上山巡护。

还记得“复旦抗癌女博士”于娟吗?去世10多年后,妈妈帮她完成遗愿 - 天天要闻

志愿者 邵艳民:200人左右吧,平时就是分6个组,三十多人一组,一星期每个组都得要过来一次。

志愿者们来自各行各业,在他们眼里,舒平像是一棵从石缝里扎根并顽强向上生长的树。

志愿者 邓春媛:给人的感觉就是很温暖的,我们有很多校友都喊她舒妈,内心的力量特别强大,坚韧、坚强。

志愿者 高守军:她这种执着的精神,是我以后学习的榜样,给我们身边的人,好多人也树立了榜样。

志愿者 魏中华:留一片绿地,这是我们为未来、为孩子们做出一些贡献,更是舒平大姐精神的一种呈现。

还记得“复旦抗癌女博士”于娟吗?去世10多年后,妈妈帮她完成遗愿 - 天天要闻

当初舒平和女儿的约定,如今正一点点成为现实。

还记得“复旦抗癌女博士”于娟吗?去世10多年后,妈妈帮她完成遗愿 - 天天要闻

舒平我先是为孩子种树,后来我就为大家,我说人家这么多好人,都为我,都为于娟种树,我怎么回报这个社会,我就多做好事,多种树,大家只要高兴,我就高兴。

愿青山常在 绿水长流

舒心平静常相伴

奥斯陆湖边的一次击掌,成为舒平的毕生事业,也成就了中挪两国之间的一段佳话。早在2014年,挪威的报纸就报道了舒平种树的故事,文章题目叫《于娟的化身》。如今,漫山遍野的森林中,就有挪威友人专程前来种下的几棵楷树。荒山染绿,农民增收,国际交流,这片森林所衍生出的社会效应甚至比挪威的“挪威森林”更加丰富,而这一切,都源于一个女儿的心愿,和一个母亲的思念。

包下整座山,好地方都留给村民,哪儿不适合种树就在哪儿种树;好不容易种成的树,全部开放给大家。在种树这件事上,舒平几乎完全不求回报。公益性当然是一种理解,但在清明时节,我们更强烈感受到的还是思念。她在荒山上种树,也在自己因女儿过世而一度荒芜的心田上种树;树苗成活了,对女儿的思念也成活了。

愿这万亩青山常在,公益绿水长流,也愿这份舒心平静常伴这位坚强伟大的母亲。

(来源:都市快报橙柿互动)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育儿分类资讯推荐

老了才明白,被儿女嫌弃的父母,多半喜欢做这3件糊涂事 - 天天要闻

老了才明白,被儿女嫌弃的父母,多半喜欢做这3件糊涂事

父母养大孩子,不代表孩子就会敬爱他们。要是相处不和谐,孩子也会嫌弃父母。父母对孩子成长影响大,想晚年亲子关系好,就得留意那些影响感情的行为。老了才明白,被儿女嫌弃的父母,多半喜欢做这3件糊涂事。一、过度干涉子女生活:越界的关爱,适得其反父母
双春闰年不上坟,上坟祸事要临门,2025清明节能不能上坟扫墓 - 天天要闻

双春闰年不上坟,上坟祸事要临门,2025清明节能不能上坟扫墓

从传统历法角度而言,双春是指在一年之中出现两个“立春”节气。以2025年为例,立春分别落在农历正月初六(2025年2月3日)和腊月十七(2026年2月3日),形成了“两头春”的独特景象 。在传统观念里,“双春”往往被赋予吉祥寓意,它象征着好事成双,万物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