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蜜梅子心寒的跟我说,为啥自己对孩子掏心掏肺,最后好像还不如奶奶在孩子心里重要?
问清缘由,原来是孩子奶奶前段儿时间离开了几天,回老家了。有一次,孩子早上睡醒后满眼泪花,说是做了一个梦,梦见奶奶生病了,想奶奶了,说着说着痛哭流涕。
闺蜜给孩子说,那只是一个梦,这不是还有妈妈陪着你吗?
没想到孩子说,奶奶对她更温和更爱她,妈妈对她总是比较严厉、比较紧张。
闺蜜心里很不是滋味,但也不由反思起来,和娃在一起时,自己确实情绪不稳,容易崩溃,对娃态度也比较严肃,反观奶奶和娃在一起,总是一片祥和欢乐,很少有不开心的时候。
这是不是很多家庭的普遍现象呢,为什么奶奶带娃很少崩溃,妈妈带娃容易情绪不稳呢?总结了以下3点原因,大家看看有没有道理:
一:对娃的要求和期待不同
有网友说:奶奶把孩子当宠物,妈妈把孩子当人。
如果想清静清静,不想让孩子太吵,给他们打开电视,或者一部手机,孩子马上安静下来。
奶奶会这么做,但妈妈不能,因为妈妈要关注孩子的视力健康、习惯培养、心理成长等。
孩子吵着要吃糖吃零食,奶奶会买,只要孩子不缠磨人,能讨孩子开心就行。
但是妈妈不可以,因为妈妈要考虑孩子的牙齿健康、身体发育健康、会不会影响正常吃饭等。
当孩子每天迷恋某个动画片,奶奶说去看呀。
但妈妈认为,除了按时完成作业,应该陪孩子读书看绘本,让孩子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或者带孩子去户外,促进运动、交际能力发展等。
......
奶奶对孩子通常没有更高的要求,能吃饱活着就行,甚至就算因为给孩子吃错了东西生病了,最着急、忙着跑医院的还是妈妈。
他们不注重考虑孩子的身体健康、学习成绩、未来升学压力、习惯养成、性格发展、兴趣培养等。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孩子成长为什么样子,老人就算会关心、参与和督促,但永远不需要兜底。
责任和期待不同,妈妈面对孩子时,自然要求更多。
而学习、身高、视力、牙齿、阅读、户外运动等,所有的高要求,都是与孩子爱玩的本性背道而驰的,妈妈在要求孩子的过程中,孩子容易产生对抗和逆反,结果妈妈就容易情绪爆发。
妈妈的爱,常常为之计深远,但又吃力不讨好。
二:需求层次和工作量不同
有句俗语说:娃遇见娘,没事儿都要哭三场。
经常听到奶奶讲,他们带着孩子的时候,孩子表现的很乖,一见到妈,就跟醉了一样,粘着不放,还事儿多。
本来自己会吃饭的,见到妈妈就让喂;本来自己会上厕所的,见到妈妈就让帮他提裤子。
跟奶奶在一起就可以自己老老实实玩玩具,见了妈妈啥玩具都不香了,就算玩也要妈妈陪着。
这种秒变脸、见风使舵的本事好像与生俱来,就像妈妈的使用说明、功能定位不同一样,看见妈整个人都变得“娇气”起来。
这是因为对于不同的人,孩子需求层次也不同,在妈妈这里,他们更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更容易放飞自我,展露“本性”。
妈妈上班时在工作,下班回家立马被孩子缠上,周末如果在家或外出,时间基本也都是孩子的。
所以,奶奶带孩子,有很多时间可以被妈妈接手,有自己放松可支配的时间,可以时不时的松口气不管,但妈妈只能硬抗,没有退路。
因为奶奶带孙子孙女累了要休息很正常,如果让奶奶带着,妈妈去玩,那恐怕就大逆不道了。
孩子对妈妈的精神需求多,妈妈除了工作就是孩子,很少有放松自由的时间,情绪得不到释放,就容易紧张、崩溃。
三:承受的压力不同
闺蜜梅子的婆婆每个月有退休金,也为自己存了不少钱,对未来的生活没有后顾之忧,只需要专心带孙女就好。
没有工作和养老压力,与孙女在一起时,心态平和放松,对小孩子也更加耐心、包容。
每天只需要负责接送孩子,做饭,收拾一下卫生,而且还有孩子爷爷在旁帮忙协助,对他们老两口来说,儿孙绕膝,生活轻松自在。
而梅子他们夫妻二人就不同了,顶着房贷车贷,孩子奶粉、尿不湿,上学,兴趣班,日常生活支出等经济压力,还要应对职场上的人际关系等,这些分走了他们很多时间和精力。
甚至陪伴孩子的时候,还在想着工作上的事情,忧虑自己的前途,不但对孩子的要求和情绪不能随时满足和回应,还容易情绪不稳、甚至焦虑。
承受的压力不同,同样面对熊孩子,表现出来的状态也不同。
所以,甚至不用孩子说,她自己都感觉得到,与孩子在一起时,还没有奶奶平和快乐宽容。
写在最后:
与孩子在一起的状态,根本区别不在于是谁,而是谁承受的更多,谁对孩子要求、负责的更多。
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对孩子高标准要求的奶奶,因为各方面付出了很大的心力,当孩子不听话时,也会时常焦躁崩溃。
当然,因为对孩子的关心,容易导致我们情绪不稳或崩溃,但并不是说这些坏情绪就值得提倡。
家庭成员间还是要互帮互助,多体谅对方育儿方面的难处,及时帮助分担,如此,才能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教育好孩子。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