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听父母“讲道理”了?

2024年04月09日23:35:06 育儿 1057

现在的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听父母“讲道理”了? - 天天要闻

01

岁月静好,午后的阳光慵懒地洒在地板上,屋内弥漫着温馨而安详的氛围。

在客厅的角落,孩子们聚成一圈,兴致勃勃地交流着彼此的小秘密和勇敢的冒险故事。而父母们则围坐在一旁,时不时插上一句,希望能以自身的经验为孩子们指点迷津。

然而,这温馨的场景背后,也透露出一种微妙的紧张氛围:孩子们期望得到理解与接纳,而父母则盼望孩子们能接受他们的悉心教诲。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渐渐发现,引导孩子的过程并不总是如我们所愿。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我们所说的“道理”在孩子们眼中似乎总是那么苍白无力。

因为孩子们的世界是五彩斑斓、充满想象的,他们通过直观的感官去接触和理解周围的一切。

现在的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听父母“讲道理”了? - 天天要闻

对他们而言,父母的“道理”可能显得枯燥且遥不可及,难以触及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

所以说,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孩子们与成人的视角截然不同。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以直接的体验和感受为主导,对于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远比成人更加自由奔放。这种差异导致我们许多教育方法收效甚微。

正如卢梭在《爱弥儿》中所说,试图以成人的理性去教育孩子,往往是徒劳无功的。

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时光,那些铭记于心的教育片段并非来自冗长的说教,而是源于亲身经历和实践所得的教训。这种体验式学习远比单向灌输更为深刻持久。就像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插曲,比如一顿烧烤后引发的腹痛,能让孩子更直观地理解过度贪婪的后果。

现在的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听父母“讲道理”了? - 天天要闻

02

大人们常常会对着孩子们说,“哎呀,这样可不对”,“小心点,那样太危险了”,我们总是有一大堆的理由和逻辑去限制他们。

但实际上,孩子们的心灵就像是一张等待绘画的白纸,对于大人们那些复杂的解释和逻辑,他们可能并不那么感兴趣,甚至还会有些排斥。

你知道吗?要真正触及孩子的内心,靠的往往不是那些严肃的说教,而是让他们亲身去尝试、去体验。

孩子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大多来源于他们最直接的感受和个人的体验。他们会摸摸看看,尝试这个,尝试那个,有时候也会失败,但这些都是他们学习和成长的方式。

就比如说,孩子因为一时贪吃烧烤而肚子疼,那种难受的感觉,恐怕比大人说上一百遍“不要吃太多烧烤”都来得更深刻。

现在的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听父母“讲道理”了? - 天天要闻

再来说说孩子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吧,那和大人真的是截然不同。

在他们眼里,太阳可以是蓝色的,汽车完全可以飞上天空,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如果大人们总是急不可耐地用成人的逻辑去指出他们的“不对”,那可能就会在不经意间扼杀掉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所以我们应该学会去倾听、去观察,试着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去理解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感受世界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用行动去表达爱,用温柔的话语去和他们沟通,而不是一味地说教。

想象一下,通过这样的互动方式,孩子们不仅能学到很多生活技能,还能在心理上感受到安全和自信。这种教育方式,既尊重了孩子的个性,也积极地引导了他们的成长。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也会因为这种深入的理解和共同的体验而变得更加紧密和融洽。

说到底,真正有效的教育并不是一味地灌输道理,而是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通过体验、理解和共鸣来共同成长。

现在的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听父母“讲道理”了? - 天天要闻

03

由此可见,每个孩子都如同一本未完的书,充满了未知与可能。

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常常超越我们的预期。他们的思维跳跃而灵动,创造力与想象力丰富无比。这是我们应当倍加珍惜的宝藏。我们不能用成人的视角去局限孩子们的世界,而应放下偏见,俯身倾听,真正去感受他们的心声,探索他们的思想。

在这个探索过程中,我们或许会惊讶地发现,孩子们对某些问题的洞察,并非只是天真烂漫的遐想,而是蕴含着他们对世界的独特理解。

例如,当孩子绘出一个蓝色的太阳时,那或许不仅是色彩的随意挥洒,而是他们心中对更温柔、更美好世界的向往。此刻,我们何不给予他们鼓励,让他们明白,每个人心中都可以绽放出一个独一无二的太阳。

再者,当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遇到挫折时,我们更应成为他们的坚强后盾与忠实伙伴。

比如一个温暖的拥抱、一句鼓舞的话语,都能让他们感受到无条件的爱与力量。正如皮亚杰所说,孩子是通过实践来认识世界的。让他们去尝试、去探索吧,即使失败,也是成长的宝贵财富。

现在的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听父母“讲道理”了? - 天天要闻

尤其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与孩子建立起深厚的情感纽带。

一同参与活动,不仅能加深亲子关系,还能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而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我们可以引导孩子理解更为复杂的情感与道理,这种方式往往比生硬的讲解更能触动他们的心灵。

教育家约翰·杜威曾言,经验是教育的基石。这种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方法强调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孩子们通过亲身实践而非被动接受来获取知识与技能。这样的过程,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对智慧的锤炼。

因此,我们应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不再仅仅从成人的视角去教育孩子,而是要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声音,尊重他们的想法与感受。

唯有如此,孩子们才能在自我探索的道路上学会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与世界观。

总而言之,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不应满足于表面的道理传授,而应引导他们深入实践、真切体验生活、感受成长的点滴。

通过这样的历程,孩子们不仅能汲取到更多实用的知识与技能,更能培育出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为教育的真谛,终究是引领孩子走向自我实现的旅程。

育儿分类资讯推荐

好有趣!孩子一日校园生活“大揭秘” - 天天要闻

好有趣!孩子一日校园生活“大揭秘”

为进一步增强家长与学校、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构建家校协同共育的良好氛围,5月10日,延长路东部幼儿园开展了家长半日督学活动,邀请家长们走进幼儿园、走进班级,进一步了解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设计与组织的丰富多样性,交流观摩感受与建议,从而更好落实家园共育,共同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当天一早,伴随着活力四...
父母在家里的样子,决定了孩子10年后的人生 - 天天要闻

父母在家里的样子,决定了孩子10年后的人生

教育学家斯宾塞曾说过:“家庭环境对于培养一个孩子的心智和才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人父母,有了孩子,需要学习做一个合格的家长,想把孩子教育好,成人又成才,首先做好自己,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孩子才会更优秀。
窒息!月子期间婆媳大战,撕开无数中国家庭羞耻 - 天天要闻

窒息!月子期间婆媳大战,撕开无数中国家庭羞耻

你凭什么骂我妈!?这一刻,婆媳是天敌这句话有了具象,虽然隔着屏幕,但是这种窒息感,还是让人后背直发凉,女子表示自己从怀二胎,到现在坐月子,婆婆不仅没有搭把手,自己娘家妈妈,过来帮忙,还被婆婆给骂了,先看看当时是啥情况吧,儿媳:我给你们生孩子,你还骂我妈,她来给你干活没有?
我感觉,人上了年纪以后必须得看开一些事情,这样才会过得幸福 - 天天要闻

我感觉,人上了年纪以后必须得看开一些事情,这样才会过得幸福

序言:人老了以后一定要学会给自己做减法,想的越少,活的越自在,做的越少,过得越舒心,把心态放平,每天乐呵呵的,不去想远,活在当下,把每一天当成最后一天过!这样你才会越过越开心!1.人老了死是必然归宿,但别怕死,越怕离死亡就越近!所以一定得放宽心态,珍惜每一天!
“一孕傻三年”? 不,这是孕期的大脑革命 - 天天要闻

“一孕傻三年”? 不,这是孕期的大脑革命

5.13知识分子The Intellectual图源:Pixabay●  ●  ●撰文|张苹责编 | 李珊珊在1848年一本欧洲流传的产科教科书中这么写道:“她(女人)的头太小了,无法表达智力,但足以容纳爱情。”[1]也足以容纳母爱。
《家庭教育书简》: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 天天要闻

《家庭教育书简》: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每日一悟教育孩子学会谨言慎行宏:你好!西哲尼采说过:“没有音乐,生命是个错误。”2009年元月12日,我给云涛的每日一悟:“本周我重点讲讲吴氏家训第二条‘谨言慎行,志存高远。’志存高远就不用多说了,你志向远大,很有抱负。我要说的是‘谨言慎行’这点,你做得远远不够。
1岁失去妈妈,爸爸一年回家一次,爷爷患病,男孩希望快点长大 - 天天要闻

1岁失去妈妈,爸爸一年回家一次,爷爷患病,男孩希望快点长大

点开视频了解更多,如果帮孩子,请进入腾讯乐捐链接:【 孤困儿童代理爸妈 】可帮助孩子。在云南大山深处的一间破旧的老房子里,爷爷奶奶照顾着孙子赵泽念艰难地生活着。泽念在1岁时,妈妈就因家里生活困难离开了,从他记事以来,就没有感受到一丝来自妈妈的母爱和关怀。泽念常常因为想念妈妈而失声痛哭。“看到孙子这样,...
新生儿腿部骨折,伤处溃烂!医院回应:手法不熟练导致 - 天天要闻

新生儿腿部骨折,伤处溃烂!医院回应:手法不熟练导致

近日,江苏泰州靖江市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人民医院)内发生一例初生婴儿骨折事件,家长质疑是否为医疗事故,引起关注。5月12日,记者联系到医院方面后,院方回应:确有责任,不是医疗事故,正在与家长沟通。据此前报道,4月中旬,人民医院内一名婴儿在剖宫出生后一直大哭,并未得到医护人员重视。第二天在集中洗澡时,医护...
护士太缺了:医护比不到1∶1.2 |国际护士节 - 天天要闻

护士太缺了:医护比不到1∶1.2 |国际护士节

2024年5月11日,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人民医院碧海院区举行护士宣誓仪式。视觉中国 | 图患者看见的时候,他们嘘寒问暖,关注病情细微变化,记下密密麻麻的护理记录;患者看不见的时候,他们要与药房核对药品,清点耗材,白天黑夜,总是身影匆匆。他们是护士。为纪念“近代护理创始人”南丁格尔,1912年开始,国际护士理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