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都在嘲笑的“子涵妈妈”,到底做错了什么?

2024年01月07日18:55:06 育儿 1334

全网都在嘲笑的“子涵妈妈”,到底做错了什么? - 天天要闻

在老师解释幼儿园每周都有杀虫之后,“子涵妈妈”依旧不依不饶:

“那为什么没有咬别的小朋友?”

如此荒诞又可笑。一时间,“我们家子涵”成了全网快乐的源泉,网友纷纷造梗调侃:

“老师,为什么我们家子涵拍照只有半张脸?”

“老师,我们家子涵为什么坐在最后面?”

“老师,今天怎么没有提醒我们家子涵喝水?”

全网都在嘲笑的“子涵妈妈”,到底做错了什么? - 天天要闻

现实中的“子涵妈妈”


比网络梗更加让人窒息的是现实。

在一篇名为《当你遭遇“直升机父母”》的征集稿中,网友纷纷讲述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子涵妈妈”式的故事。

——我升入高中,妈妈在附近租了房。开学前一天晚上,她特意带我从住处走到学校,美其名曰认路。后来,我才知道,她是要确定路上的时间。中午12点放学,如果12点零6分我没有到家,就会收到电话轰炸。

——有一次我和导师吃饭,4个小时没看手机,当然也没有接到妈妈的电话。她通过我的微博关注,一一找到了我暗恋过的男生、高中同学、大学同学进行询问,还报了警。一时间,班上所有同学都在找我。

——高考填志愿时,在我爸不断的劝说下,我又一次顺从了,填了他替我选择的学校和专业。然而,在拿到录取通知书后,我妈托人咨询后得知学校老师之间有帮派斗争,转头就对我说:“你退学重考吧!”

全网都在嘲笑的“子涵妈妈”,到底做错了什么? - 天天要闻

来源:视觉中国

新闻媒体上类似的报道也层出不穷。

17岁的重庆女孩佳佳,在开学前夕,突然发现自己中央戏剧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不翼而飞。

一起消失的还有她的妈妈。失联的妈妈留下了一张写着“对不起”的字条。

原来,妈妈一心想让女儿报考本地的师范学校,以后能留在身边做一个老师,所以偷偷拿走了女儿的通知书。

全网都在嘲笑的“子涵妈妈”,到底做错了什么? - 天天要闻

还有一位年过六旬的老父亲,为奔三的儿子网聊了10多个女孩儿;父亲帮女儿在网络上交了个男朋友,聊了1个月后才放心地移交给女儿……

如此种种。你会发现,原来段子真的来源于生活。

在《父母与青少年》一书中,作者海姆·吉纳特将那些如同直升机一样,一直盘旋在孩子的头顶,孩子只有打喷嚏才能不报告的父母,称为“直升机父母”

在“直升机父母”的眼中,孩子是宝贵的易碎品。顶好是造一个玻璃罩子,将孩子放在眼皮子底下,24小时监守。

全网都在嘲笑的“子涵妈妈”,到底做错了什么? - 天天要闻

他们的口头禅是“我是为你好”“爸爸/妈妈还能害你吗”。孩子不听,那当然是孩子不孝顺。他人和社会都理所应当为他们的“为孩子好”而让路。

游乐场、小区、学校里,谁还没遇上过几个这样的“子涵妈妈”呢?遇上了,也只能“退避三舍”。毕竟,咱惹不起,还能躲不起吗?


热梗背后:千千万万个“子涵”

躲不掉的是“我们家子涵”。

看似被“子涵妈妈”万千呵护的“我们家子涵”,心里面有苦说不出。

在他们之中,有人已经是30岁的博士,内心依然“害怕爸爸不高兴”,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发生冲突,害怕对别人说“不”。

有人后来做了许多叛逆的事情。

有人想隐姓埋名去一个任何人都找不到的地方。

有人觉得自己慢慢变成了一个废物。

此后漫长的人生里,他们可能需要花费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去慢慢填平心中的孔洞,修复看不见的伤口。

全网都在嘲笑的“子涵妈妈”,到底做错了什么? - 天天要闻

英剧《黑镜》第四季里,讲述了一个疯狂版“子涵妈妈”的故事:

女孩萨拉3岁的一次偶然走失,激起了妈妈强烈的保护欲,在她的脑子里植入了一枚“天使方舟”芯片,用来全天候监控女儿。

比如,当妈妈觉得血腥的画面会给萨拉带来惊吓,就让她眼前的画面自动打上了马赛克。

全网都在嘲笑的“子涵妈妈”,到底做错了什么? - 天天要闻

然而,这样全方位的保护带来的却是,萨拉丧失了辨别情绪、感受情感的能力。即使后来妈妈关闭了“天使方舟”,萨拉却已经无法面对真实的世界。

在到底什么才是对孩子好的这个问题上,“子涵妈妈”的认知常常失去了平衡。他们恨不得按照一份标准的儿童成长清单来培养孩子,却从来没有蹲下身问一问自己的孩子,心里面想要的是什么。

在《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一书中,美国知名教育家朱莉·利斯柯特·海姆斯提到:75%的家长宁愿孩子在耶鲁大学沮丧抑郁,也不愿孩子在亚利桑那大学过得开开心心。

这何尝不是另一个版本的“宁在宝马车上哭,不在自行车上笑”?

而在逼仄的亲子空间中逐渐长大的“我们家子涵”,很多已经成年了,却依然是一个“超龄婴儿”:缺少基本生存的能力,依赖父母的指令生活,指西不敢往东,没有自信,丧失了独立的能力、进入亲密关系的能力,甚至是快乐的能力。

他们,是他们自己,却又不是自己。

在“子涵妈妈”的高压下,不堪重负的孩子们,有的放弃了自己,选择做妈妈的“乖宝宝”;有的患上了精神疾病;有的不惜采取极端措施:直接摧毁头顶的“直升机”或者自毁。

全网都在嘲笑的“子涵妈妈”,到底做错了什么? - 天天要闻

毕竟,能跟老师质问出“蚊子为什么只咬我们家子涵”这样离谱的问题,回到家里,“子涵妈妈”转头就能对着子涵喝问:“为什么你这次没考到100分?”“为什么你这次没能升职?”“为什么你还不生孩子?”

“毁掉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包办一切。”

蔡志忠写在他的《我命由我不由天:父母是弓,孩子是箭》书中的这句话,就像是帮千千万万个“我们家子涵”喊出来的控诉。


只有你放轻松了,他们才会飞得更高

在一次讲座中,一位家长对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说:“孩子小的时候,我怕他磕着碰着,就把家里所有家具的边边角角都包上了海绵。”

面对这样的过度保护,李玫瑾教授气愤地问她:“你能把家里的边角包住,但你能把整个世界都包起来吗?”

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几十年前面对过度教育的家长,就曾语重心长地教导:“做母亲的最好只有一只手。”

全网都在嘲笑的“子涵妈妈”,到底做错了什么? - 天天要闻

来源:视觉中国

《特别狠心特别爱》的作者沙拉,在刚刚举家搬到以色列时,也曾是一名“子涵妈妈”:每天中午给孩子送饭,连学校的看门大爷都认识了这个“中国妈妈”。

其他的家长劝她:“你真的希望孩子成功吗?学会在适当的时候撤退吧。只有你放轻松了,他们才会飞得更高。”

后来,她不再送饭。女儿也长吁一口气:“我终于不用再被同学们笑话了!”

过度抚养孩子,从而忽略孩子的成长需求,是对孩子的一种心灵侵犯,也会降低孩子的免疫力和适应能力。

毕竟,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体验世界的权利。

即便是父母,也不应该剥夺属于孩子的这份权利。

放手是为孩子长远计,是更深沉的爱。

这门功课,需要一生的修为。

全网都在嘲笑的“子涵妈妈”,到底做错了什么? - 天天要闻

来源:视觉中国

参考资料:

《当你遭遇“直升机父母”》,公众号:人物

《让老师紧张的“我家子涵”是谁?》,公众号:央视网

育儿分类资讯推荐

亲戚一个逗娃动作把孩子送重症监护!医生:影响智力!父母崩溃 - 天天要闻

亲戚一个逗娃动作把孩子送重症监护!医生:影响智力!父母崩溃

文|菁妈很多无知的大人特别喜欢逗孩子!有时候会让孩子羞愧难当比如让孩子当面跳舞,孩子不愿意就在旁边说孩子小气,出不了众。有时候会在孩子心里留下阴影比如孩子在老家的户外洗澡,洗完澡没穿衣服的时候,亲戚就逗孩子,这个小鸡鸡能给我吗?我用糖跟你换
儿子上班拿到第一个月工资,背着我悄悄回了老家,原因令我欣慰 - 天天要闻

儿子上班拿到第一个月工资,背着我悄悄回了老家,原因令我欣慰

文:王姐 素材:于悦悦(声明:作者用第一人称写故事,故事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请理性阅读!)我叫于悦悦,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家庭,是土生土长的城市人。我的父母都是老师,从小我就接受良好的教育,后来一路顺利的考上大学,大学毕业后,留在了省城工作
亲子家庭日 乐趣享习俗 - 天天要闻

亲子家庭日 乐趣享习俗

5月24日,小女孩在展示制作好的手工龙舟。 当日,中铁建工青岛上合大厦项目部举行“童心同行 粽享端午”亲子家庭日活动,邀请职工家属及子女一起包粽子、做龙舟,开展互动趣味游戏,了解中华传统习....
我以为是妈妈让教官打我的,13岁女孩这句话,狠狠打了谁的脸? - 天天要闻

我以为是妈妈让教官打我的,13岁女孩这句话,狠狠打了谁的脸?

"妈妈,我以为是你让教官打我的"。当13岁女孩说出这句话,狠狠打了谁的脸?1湖南益阳强兵户外拓展实践基地发生体罚事件。王女士说,她13岁的女儿小龚,在封闭式训练期间被教官殴打,但基地负责人却说这是"轻微教育"。这场罗生门式的争议,撕开了特殊教育行业长期存在的监管裂痕,更暴露出一个令人心惊的细节——当孩子哭着...
1个月内3起生命悲剧,“棍棒式教育”毁了多少孩子? - 天天要闻

1个月内3起生命悲剧,“棍棒式教育”毁了多少孩子?

“棍棒教育”再酿惨剧。近日,据媒体报道,浙江杭州年仅9岁的天才围棋少年朱某某,在受到父亲家暴后跳楼身亡。多名知情人士称,曾目睹朱某某父亲殴打孩子,“其父亲任何负面情绪都会化作在孩子身上的施暴”。据了解,目前相关部门已经介入,事件正在进一步调查中。记者梳理公开信息发现,这样的悲剧并非个例。仅今年5月,山...
《咱们小时候没有手机,为啥比现在孩子更会玩?》 - 天天要闻

《咱们小时候没有手机,为啥比现在孩子更会玩?》

阅读此文之前,请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每天给您带来不一样的故事,感谢您的支持,小妹这厢有礼了!?前些天看见小孙子捧着手机不撒手,突然想起我们那个没手机的童年。那时候的日子啊,像村头老槐树上的知了,热热闹闹地挤满了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