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榜上只有365位正神,那么,截教上万应劫弟子去了何方?

2023年09月15日11:54:17 育儿 4199

对于截教来说,封神榜的签押就是一场毁灭性灾难,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上榜者多数都是以截教门人为主。

为避免这场灾难的发生,截教通天教主在三教签押封神榜后,便对门下所有教众发下“禁足令”,也就是禁止他们踏足封神战场。

封神榜上只有365位正神,那么,截教上万应劫弟子去了何方? - 天天要闻

然而,由于截教“猪队友”的出现,再加上申公豹从中挑拔,以及阐教阴谋诡计的加持,最终,通天教主的“禁足令”被无视,截教门人也一一惨死于阐教之手。

像九龙岛四圣、金鳌岛十天君、赵公明、三霄仙子、吕岳、罗宣等这些截教精英,就都是在伐西岐之战中惨死上榜。

当然,要说给截教造成毁灭性灾难的,还得说是万仙阵之战。

为对付太上老君和元始天尊,以及他们门下的阐教弟子,通天教主集齐截教所有门人在临潼关摆下了一座万仙阵,而从这座阵的名称就可以看出,在阵中,通天教主最少布置了有一万名截教门人。

按比例来说,在这一战中,截教门人的数量要远超阐教门人,但由于阐教有包括太上老君、元始天尊、接引道人以及准提道人这四位圣人坐镇,再加上有封神第一杀器诛仙四剑加持,最终在这一战中,像金灵圣母、龟灵圣母、九曜星君、二十四宿等截教精英俱都命丧阵中。

到最后,跟着通天教主败逃万仙阵的截教门人,只剩下了两三百个无名散仙。

从万仙到最终的两三百散仙,这也就意味着在万仙阵之战中,截教最少也应该是损失了九千多人。

然而,当姜子牙斩将封神时,却只封了三百六十五个神位,而在这其中还包括了像黄天化、黄飞虎、土行孙、邓九公这样的阐教门人以及普通凡人。

封神榜上只有365位正神,那么,截教上万应劫弟子去了何方? - 天天要闻

如此一来,也就意味着万仙阵过后,截教最少有九千多个应劫弟子下落不明,那么问题来了,截教应劫的弟子,最终都去了哪里呢?

对此,唐古认为无非有三个去处:

一,被俘带走;在通天教主的随侍七仙中,共有四人被俘,像虬首仙、灵牙仙、金光仙这三位就是被阐教三大士活捉并当成坐骑。

还有乌云仙,他则被准提道人用六根清净竹打回金须鳌鱼的原形,自此便沦为西方八德池里的宠物鱼。

除此之外,还有三千无名无姓的散仙,在这一战中被西方教的接引道人用乾坤袋尽数收走;

二,坠入轮回;“根行深者,成其仙道,根行稍次,成其神道,根行浅薄,成其人道,仍随轮回之劫”。

截教号称万仙来朝,如此多的截教门人,也就意味着,拜在通天门下的弟子应该是良莠不齐,其中自然也包括了根行浅薄之人,在万仙阵中他们战死,也就意味着这批人全都要受轮回之苦,所以才没上榜封神。

封神榜上只有365位正神,那么,截教上万应劫弟子去了何方? - 天天要闻

三,成为群星恶煞;姜子牙在敕封三百六十五路正神的同时,还封了八万四千群星恶煞,而这些人姜子牙将他们都归到金灵圣母的斗部之下。

为什么姜子牙要这么安排呢?

因为金灵圣母生前就总督万仙阵,而所谓的八万四千群星恶煞,说白了就是万仙阵里的万仙,从这也可以看出,截教参加万仙阵的教众大约有九万人之多。

而姜子牙将这些人都交给金灵圣母管,是因为金灵圣母生前就管他们,死后再管他们,自然也是理所应当。

封神榜上只有365位正神,那么,截教上万应劫弟子去了何方? - 天天要闻

综上所述,截教上万应劫弟子除了部分上榜封神之外,有一部分被俘遭擒了,有一部由于根行浅薄,战死后则坠入了轮回,还有一部分则成为了天上的群星恶煞。

育儿分类资讯推荐

原本,这就是人生!(读到心酸) - 天天要闻

原本,这就是人生!(读到心酸)

原来,你会经历必须经历,你会走过必须走过的,你会失去不可避免的,你会承受难以承受的,你会撑住不能撑住的,你会肩负必须肩负的一切,这就是人生。
一个人(深度好文) - 天天要闻

一个人(深度好文)

自诞生至终结,无人能全程相伴。父母会老去,留下我们独自面对生活的风雨;朋友会散落在天涯,各自追寻梦想;爱人或许也会在某个转角离去,留下我们独自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孤独,并非我们主动选择,而是生命赋予的必然课题。周国平曾言:“孤独是人的宿命。”学会与孤独共处,方
宝宝烧水壶会有毒吗?四大风险危害要规避 - 天天要闻

宝宝烧水壶会有毒吗?四大风险危害要规避

宝宝烧水壶不仅是专为宝宝而设计的,用它还可进行烧水、煮茶等,而且优质的宝宝烧水壶烧水效率快,且能够帮助我们节约时间等,但我们如果选购到劣质宝宝烧水壶,可能就会存在加热效率慢且加热不均匀、还会散发有毒有害的物质等,这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危害非常大
“小暑逢单,地下不干;小暑逢双,天干地裂”,啥意思,有道理? - 天天要闻

“小暑逢单,地下不干;小暑逢双,天干地裂”,啥意思,有道理?

“小暑逢单,地下不干;小暑逢双,天干地裂”是一句流传于中国民间的农业谚语,其核心是通过观察小暑节气在农历中的日期单双数,预测后续的天气旱涝趋势。这句看似简单的俗语背后,凝结了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规律的长期观察与智慧总结,但其科学性和实用性仍需结合现代气象学与地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