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年轻的父母已经认识到,现在患有焦虑、抑郁的孩子多到非常可怕的程度,出于这方面的担心,已经放平了心态,不再对孩子有过高的期待。有个年轻的妈妈说,我对两个孩子已经不再要求分数、段位了,只要孩子能上学不出事就行了。也就是说,对孩子的要求已经降低到最低的标准。
从争前恐后到无所谓的心态转变,孩子是不是就不焦虑不抑郁了呢?我告诉你,不见的。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能分辨出好坏、大小、高低、贵贱、贫富的区别。也就是说,孩子从上幼儿园开始,就有了社会等级意识,到了上初中,等级意识已经非常清晰。
许多孩子意识到,自己不能像父母那样操劳,那么无用,唯一的出路就是好好地上学,将来有个好工作,能出人头地。可是,学习这件事情是一种智力的较量,不是你想学习好就能学习好,想有出息就能有出息的。人的天分不同,大脑的开放程度不同,用脑的习惯不同,以及性格脾气等不同,学习的成果往往不是努力的结果。
当想学习好又不能学习好的情况下,人就会焦虑,甚至会抑郁。想学习好几乎是孩子的天性,当努力无望时,各种不正常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就会出现。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这一点和孩子的本心是一致的。可是当看到孩子不是那块料时,退而求次的做法似乎是合理的,但是,如果引导不好,孩子照样出问题。比如说,在今年的高考中,有的父母说,孩子,无论考的怎么样,爸爸妈妈都接受,只要参加就行了。
这样的话对孩子的紧张焦虑有一定的放松效果,其实,内心里的想法就,我接受你的无能。这同样是对孩子的打击。
那么怎么引导呢?兔子和乌龟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象喻。人生是漫长的马拉松,跑的快动力足而耐久性低,不见的就是好事。跑的慢耐力久,不见的就是坏事。如果你能把道理讲明白了,孩子接受了你的说法,孩子的心情才能平稳下来。
要知道,现在的孩子和过去不同,接收到的信息渠道比较多,许多孩子的努力并不是来自父母的鼓励,而是来自对社会的观察,当现实的自我与自我期待相差甚远的话,也会焦虑和抑郁。
现在有些学校举行一些感恩父母的仪式,这种教育方式引导不好也有弊端。比如有个上初中的女生经常和妈妈说,你和爸爸养我不容易,我一定好好学习将来报答你。其实,这个孩子已经在如何报答父母方面产生了心理压力,正是这个压力产生了学习的动力,可是,学习是智力的竞争,不是你努力就能够学了的,如果达不到目的,就会感到羞愧,也会产生负性情绪,这是需要当心的。
现在的教育有个很大的问题是三观不正,五观缺失。三观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五观是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三观乱,五观缺,是现代人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老师和父母在这方面有问题,那么教育出优秀的孩子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