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后依然跟妈妈“很亲”的孩子,大多都来自这3种家庭

2022年11月03日02:48:46 育儿 1561

长大后依然跟妈妈“很亲”的孩子,大多都来自这3种家庭 - 天天要闻

魔女宅急便 侵权必删

养育孩子过程中,不仅仅是把孩子养大,还想孩子长大后,孝顺懂感恩,还要同我们很亲。

昨天同邻居阿姨聊天,聊着聊着阿姨就留下了眼泪,说,都说养儿防老,这辛辛苦苦把独苗养大了,没防住老,还连电话也没打几个。

我说,这不是非常时期,回不来嘛,阿姨说,啥非常时期,不是非常时期也没回来过。

一年到头也就偶尔打一个电话,现在我跟你叔心都凉了,也不盼了,只是想起了心里依然心酸,同时也后悔小时候,对孩子太过苛刻了。

导致孩子一毕业,参加工作,就想立马想挣脱我们的束缚,跑得远远的,说来,我们也有错的。

这时,我就在想,到底什么样的家庭,孩子长大后不仅孝顺懂感恩,还依然会同我们很亲呢?


长大后依然跟妈妈“很亲”的孩子,大多都来自这3种家庭 - 天天要闻

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栖息的港湾,所以,孩子成长过程中,都希望家是温暖和谐的。

但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却需要一家人用心经营,而不是一个家里,时刻充满争吵和战争。

因为充满争吵的家,会让孩子在不稳定的环境和情绪里,极度惶恐,甚至内心想逃避和远离。

但如若是,和谐的家庭氛围,那孩子就会大胆地同父母沟通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而不是因惧怕父母的权威,不敢去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例如隔壁家林姐姐,每次去他们家,他们家都充满欢声笑语,很自然地就被他们家庭氛围所感染。

但让我真正佩服的却是林姐姐和她孩子之间的相处方式,每次见他们聊天,就像好友一样和谐。

让人非常地舒服,不像其他父母一样,每次和孩子在一起,就是剑拔弩张,但在林姐孩子身上看到的,却是孩子对林姐的一种爱和尊重。

现在想来,孩子长大后之所以能和林姐像朋友一样,主要还是小时候林姐为他们提供的和谐氛围。

在充满爱的环境中长大,父母又尊重他,所以长大后自然不会远离父母,而是依然同父母很亲。

长大后依然跟妈妈“很亲”的孩子,大多都来自这3种家庭 - 天天要闻

魔女宅急便 侵权必删

心理学家说:

孩子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就是通过父母和环境以及身边的的行为来认知这个世界和自己的。

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孩子说的话语,和让孩子感受到的家庭氛围,都会让孩子感受到爱和温暖。


长大后依然跟妈妈“很亲”的孩子,大多都来自这3种家庭 - 天天要闻

民主型的父母

民主型的父母,特别尊重孩子,在民主型的家庭,只要孩子遵守该有的规矩,就可以随意表达想法。

例如父母不对时,可以大胆的同父母提出来,给予父母意见,同时表达自己对这一事情的看法。

在民主型的家庭,没有所谓的权威压迫,更没有控制,有的就是父母对于孩子的尊重和放手。

他们教会了孩子,如何管理自己,也知道了孩子什么时候可以管,什么时候需要适度放手。

更知道为人父母,不应该是父母就应该管孩子,也可以,在孩子对的时候,听取孩子的意见。

不会因为是孩子,管自己而感到烦恼,因为他们的思想是开放的,思维更是民主独立的。

长大后依然跟妈妈“很亲”的孩子,大多都来自这3种家庭 - 天天要闻

处在一个民主型家庭的孩子,感受最多的就是父母给予的尊重和自由,哪怕孩子长大后。

他们不是像一部分孩子那样,想要挣脱父母束缚的枷锁,而是依然愿意同父母分享自己的事情。

因为民主型父母,让他们从未感受到过约束和窒息感,他们一直享受着父母给予的自由和尊重。

所以无论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孩子都会处于一种状态,并且,同父母的关系也会一直很亲。

长大后依然跟妈妈“很亲”的孩子,大多都来自这3种家庭 - 天天要闻

鼓励型的父母

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是鼓励,而不是父母的指责,经常被父母鼓励的孩子,会充满自信。

一个充满自信的孩子,她做任何事情都会有底气,而不是表现得畏畏缩缩,怕这怕那的。

孩子畏畏缩缩,多数是被父母指责过多或者批评过多导致,因为父母过多的批评会让他们质疑自己。

所以,想让孩子自信及从内心里爱我们,就要学会正确地鼓励孩子,而不是遇事就吼叫孩子。

试想,我们是喜欢和时常表扬和认可我们的人在一起,还是喜欢那些时常挑我们问题的人在一起。

结果,应该是,大多数人都喜欢被别人鼓励和认可,成年人的世界都是这样,何况是孩子呢?

但这里切记,鼓励孩子不是盲目鼓励,而是有方法的鼓励,例如,用成长型思维方式鼓励孩子。

鼓励不仅让孩子获得了自信和动力,更不会让孩子得意和感到骄傲,这需要父母掌握对的方法。

写在最后:

人的潜意识层面,都喜欢听让人舒服的语言,舒服的语言,会让我们觉得自己真的很好。

哲学家詹姆斯也曾说过:

人性的本质是渴望欣赏,孩子尤其如此,欣赏能让孩子长成参天大树,贬低能让孩子枯萎畸形。

所以,从此刻起,开始鼓励和欣赏我们的孩子吧,当孩子一直处于爱和温暖的环境中时。

他哪怕长大后,离你很远,也会时刻想念自己温暖的家和妈妈,也会一直同你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探讨!

作者介绍:

彤橦妈妈聊育儿,我是一枚热爱学习热爱成长的90后二胎宝妈,我喜欢用写作的方式来记录自己和孩子,同时,用故事的方式来点亮人生,愿望是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育儿分类资讯推荐

孩子被蚊子咬后“眼瞎”,医生:蚊子每年害死70万人,别大意 - 天天要闻

孩子被蚊子咬后“眼瞎”,医生:蚊子每年害死70万人,别大意

文|莹妈01江苏有一个女孩子在晚上睡觉的时候,不小心被蚊子咬了左边的眼睛,结果眼睛严重过敏,压根就睁不开了,左眼也算是瞎了,幸好右眼有一点点肿但没完全瞎,还能看到一点点。妈妈哭笑不得,把视频发到网上,万万没有想到,同款的网友还真不少。
人,要懂得适可而止(太对了) - 天天要闻

人,要懂得适可而止(太对了)

人生似一场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奇妙旅程,每一步都面临着抉择,每一次选择都影响着未来的走向。懂得何时该勇往直前、何时该急流勇退,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智慧;明白何时要全力以赴去争取、何时应谦逊礼让以退为进,是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适可而止,并非懦弱无能的表现,而是历经世事打
亲人去世,不掉眼泪的人,多半是这三种人,确实如此,不信不行 - 天天要闻

亲人去世,不掉眼泪的人,多半是这三种人,确实如此,不信不行

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就像一场漫长的旅行,有相聚的欢喜,也有离别的哀愁。小到日常的分别,大到生死的诀别,我们口中常说的“永远相伴”,在无情的时光面前,也不过短短百年。当亲人突然离世,为何有些人不会痛哭流涕?其实,没有眼泪,并不意味着感情不深,那些不流泪的人,大多是
吴艳妮刚上大学时被孤立哭诉,妈妈反内耗式教育:不理就不理,妈妈当你朋友 - 天天要闻

吴艳妮刚上大学时被孤立哭诉,妈妈反内耗式教育:不理就不理,妈妈当你朋友

近日,吴艳妮妈妈熊艳的一段访谈,引发网友热议。访谈中妈妈表示:吴艳妮就像是榴莲,人们对她的看法两极分化,从小教育她要有接受不被别人喜欢的能力。熊艳在访谈中回忆,女儿吴艳妮刚去北京体育大学上学的时候被孤立,整个竞技体校的女孩都不爱跟她玩,吃饭洗澡训练都没人陪,她就特别郁闷。哭着给自己打电话。熊艳开导她...
三篇小学生作文,却看得我落泪 - 天天要闻

三篇小学生作文,却看得我落泪

第一篇叫《妈妈》。孩子说:“除了妈妈,你在所有人那里都占内存,只有妈妈,连老师发群里的照片都舍不得删掉。”“占内存”——这属于像素时代的词,被孩子拿来度量爱的深浅。我们精心清理缓存、追逐流畅,妈妈却像一片永不告急的海洋,默默沉埋所有“我”的
真正的教育,不是“放手不管”,而是“逐渐引导孩子的主见” - 天天要闻

真正的教育,不是“放手不管”,而是“逐渐引导孩子的主见”

文|吴钩随笔很多家长会陷入两个极端:一个是把孩子当提线木偶,事事包办;一个是“过早放手”,什么都让孩子自己决定。可事实是——教育的真正目标,是让孩子有主见、有方向、有判断力,但不是让他在没有准备好的时候,独自面对人生风浪。孩子不是你的人生附
铅中毒不容忽视,孩子咬笔杆也有隐患吗?儿科医生提醒 - 天天要闻

铅中毒不容忽视,孩子咬笔杆也有隐患吗?儿科医生提醒

近日,铅中毒话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作为自然存在的毒性重金属元素,铅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十大最应关注的有毒化学品之一。生活中哪些物品含铅?铅中毒距离我们有多远?如何防范潜在的铅暴露风险?潮新闻记者采访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吴秀静。“爆米花、松花蛋等食品可能含有较高铅含量,长期食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