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后,儿子非常自然地拿起手机去了厕所。半个小时了还没出来。这不是在厕所里玩游戏,难道是在厕所里思考人生吗?
我心底的火噌的一下子就上来了:“还不快出来!作业写完了吗?”
“这就出来了!”儿子回答。5分钟过去了,厕所里的门还是紧闭。我的怒火越烧越旺,语气更加生硬:“再不出来,把手机给摔了!”一场亲子战争随即爆发。
这个场景经常在家里上演。妈妈视手机为洪水猛兽,儿子视手机为心爱宝贝。
妈妈满腔怒火,为什么孩子就不知道好歹放下手机专注于学习呢?儿子满心委屈,学习了一天太累了,好不容易休息一会儿,可以玩玩手机,放松一下。往往两双方吵得不欢而散。
直到读了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谁说我不可以》,才知道我并没有以一个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处理这件事情,而是随意发现自己的怒火。
儿子看手机的行为刺激了我,我瞬间的反应就是发怒,其实在看到孩子的这种行为和我的反应之间,还有一个缓冲地带。
维克多·弗兰克尔认为:“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存在一个空间,我们可以在这里行使选择权,决定自己如何反应。我们的反应中包含着我们的发展和自由。”
发怒是不由自主地无意识的一种反应。《谁说我不可以的》作者杰奎琳·库彭认为,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对受到的刺激作出反应,而不是任由大脑自有反应,我们就能获得内在的自由,从而从刺激反应的自动循环机制中解放,然后选择更好的应对方式。
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自我消耗,正在耗费着我们大量的精力,不由自主地主导着我们的思维、认知和信念。
德国心理教练,自我效能专家兼教练杰奎琳·库彭,将这种自我内耗时的破坏行为称为自我破坏。比如说自己想要减肥,却下一顿饭中狂吃;想要读书却,玩起了手机;想要早上去运动,却频频给自己找借口,比如说晚起床晚了,找不到运动鞋等。当我们定下一个计划还没有开始实现的时候,内心的小人却开始自我破坏,阻挡了我们朝目标与计划前进的步伐。
那么如何停止这种自我破坏,走向自己想要的生活。杰奎琳·库彭将自己的研究与临床经验写进了《谁说我不可以》一书中。他讲是我破坏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方式,以平实的语言,可即学即用的方法,来解决自我破坏的难题,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个坚定自信,自由而快乐幸福的生活。
首先要学会有意识地自我察觉。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首先接受自己的情绪,然后问“自己我现在感觉到了什么?”这样的练习可以确认提高注意力。“我现在在想什么?”站在自我观察的角度理清思维。“我现在有什么感觉?”这是用处理情绪,培养情绪控制力的方式。“我现在要说什么?”用有意思的语言表达,增强表达能力。“我现在要做什么?”提醒我们果断行动,养成立即行动,拒绝拖延的习惯。
如何养成自我察觉的习惯呢?就是通过认知、思维、感觉、语言和行动五大要素来进行,自我察觉,终结自我破坏的模式。
然后培养积极思维能力,让我们的思维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
那么如何确定思维的意识呢?或者给出了一个非常好用的方法,那就是确定思维的位置。
分别从时间层面、现实联系层面,视角层面和框架层面来确定思维的位置。当确定好了思维的位置以后,就能更有效地引导我们的思维,使感受好转。
比如说前边我看到孩子玩手机会很生气,这个时候的时间落脚点是在当下。我为什么会生气呢?是因为怕耽误了他的学业,这时候我是站在未来,对未来有一种不确定的恐惧。我看到的是他玩手机这一行为,这是关注到了细节。也就是视觉层面,而没有站在更高的层面看他这一天的生活状态。我将玩手机做了一个不可能的框架,就是说只要玩手机一定会影响学习。原来的思维模式将我框在了一种消极的方式。
有了这四个思维位置后,就可以有效引导自己的思维,避免被无意识的自发奋斗行为所控制,从而有效理性地解决问题。
《谁说我不可以》,是一本有效的可以解决自我破坏、自我内耗一本手册。通过对日常我们没有意识地的一些行为进行拆解,提供了一些拿来即可应用的方式和方法,每个人用自己的积极思维意识来主导自己的生活,过上我们自己想要的独立自主的生活。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