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孩子在很小的时候都会有很多奇思妙想,包括你和我小时候。但是为什么长大后很多的我们却变得麻木呆板,甚至无聊冷漠?你希望自己的宝贝孩子长大之后是什么样的?仍旧对这个世界保持新鲜感和活力?还是为了活着而日复一日单调乏味地仅仅活着?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见到这样的人,他已经年近半百,却对周围的一切抱有好奇之心。儿女给买了一部智能手机,他欢天喜地地接受并且像个小孩子似的询问操作方法。渐渐的,他学会了发微信,学会了刷抖音,学会了看视频,你看看他每天辛苦地劳碌之后乐呵呵地看着手机,乐天知命而又积极进取。这样的人真是很让人佩服又让人喜欢。
相反,还有一种人,儿女买来手机,明明很喜欢却要表现得很挑三拣四,抱怨不要乱花钱,然后一直说智能手机一点都不好,自己老了玩不转。任你怎样三番五次想要教他他都使劲摆手说不学不学太难了一定学不会。
所有的老年人曾经都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孩,每个孩子小的时候脑子里都会有许许多多奇奇怪怪的想法,是什么让他们最后变成截然不同的两类人呢?抛开社会影响不说,家庭影响一定是极其重要的。
今天,娃突然对我说妈妈我不想去外太空了,我只想呆在地球上,听了他的话我很好奇,因为他一直都希望自己能去外太空看一看,今天突然这样一说我就很纳闷,便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地球表面有臭氧层,而其他星球没有,不能保护自己,所以不想去了。哈哈,说得还挺有道理,我笑着说可以啊,只要你觉得有道理就可以大胆决定!他听了好像得到了巨大支持一样,接着又开始了天马行空的想法,比如万一地球地震了他要开着火箭离开等等,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想象里……我没打断他,只是用眼神鼓励他,听他一本正经地说着。
在这样一种倾听中,我不断地反思着,如果他说不去外太空了之后,我打断他,质问他为什么出尔反尔不懂得坚持之类的,他一定会感觉自己是不被理解的,更别提接下来的想象了。孩子是很小的,他也知道自己很小,所以处处都特别希望得到理解和肯定,他们也在不停的试探中成长。只要有益于孩子的身心健康,能不打断就不打断,耐心去倾听,不要过度纠正,时间长了,孩子的自信心得到了鼓励,自我效能感便逐渐增强,慢慢地,他就可以真正成为他自己,他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也会永葆青春,哪怕华发已生也可以保持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