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一个视频,作者说他的孩子十三岁,给孩子买了一本莫言的书送给孩子作礼物。他说也许有人认为莫言的书把人性描写太恶了。但他认为早点让孩子了解人性的真相是好事。免得孩子到他这个年龄再重塑价值观太痛苦了。
视频的作者应该是莫言的忠实读者。他认可莫言,热爱莫言的作品可以理解。我们先不讨论莫言及其作品的是是非非。单从童蒙教育的角度来说。我不主张给未成年人看揭露社会阴暗面的书。
我们只给青少年儿童看阳光正面的东西,并不是否认阴暗面的存在,也不是要把孩子放在温室里。而是为了保护青少年儿童的赤子之心。
《礼记》说“童蒙养正圣功也!”青少年儿童心智未开,三观还没有树立起来,很容易受环境影响。父母、老师这个时候最关键的就是要长养他们的浩然正气。
从什么时候开始养正?从胎教就要开始养正。周文王的母亲太任,她怀孕的时候,“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不好的东西不看,不好的声音不听,不好的话不说。胎儿虽然没有出世,但他与母亲的身心息息相关的。母亲的喜怒哀乐,都会影响胎儿的心智。
正是因为周朝的三太(太姜、太任、太姒)非常注重胎教,所以才培养了周文王、周武王、周公三位圣人。
孟母三迁,也是说明童蒙养正的重要性。
现在很多年轻父母提倡“早点让孩子了解社会的真相,了解社会的阴暗面”。其实都是按成年人的喜好在做,并没有深入了解教育的真谛。
《三字经》告诉我们“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就是说人的本性是纯净纯善的,而且人的本性都是相近的,但人的习性就千差万别了。习性差别是怎么产生的?就是环境的影响。而影响最大的就是教育。
这就是古圣先贤为什么如此重视教育的原因。什么是教育?教者,上所施下所效。育者,长善救失也。”所以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抑制习性中的恶,长养习性中的善,慢慢回归本性的纯净纯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