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脑补小米SU7面世全过程,一代神车就此诞生。

3月28日晚,小米SU7正式发布,看了一眼发布会,我在心里脑补了一下雷总一路走来的艰辛,大概就是如下这么一个过程。

2019年9月1日,我们成立了小米汽车公司。其实很早之前,我们就准确的判断出了新能源汽车将会是未来汽车行业的主流,这是一个趋势。为什么当时没有立即立项造车呢?是因为我们公司从诞生开始,就没有研发创新的基因,那时候造车成本太高了,就算重金砸进去,也不一定把车造出来,许家印贾跃亭这两位先驱者的失败,就是血淋淋的现实。

而时间来到了2019年,新能源汽车上下游产业链已经开始成熟了,我坚信要不了几年会更加成熟,这样我们就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试错成本。跟当年决定做手机一样,当产业链相当成熟的时候,你只需要投入少量的资金,把零配件买回来,找代工厂加工组装就行了,对外就可以说是我们自己研发的,这一点对于我们这种买办公司来说重关重要,所以我们决定2019年9月1日注册汽车公司,我们几万人的团队,开始一边研究ppt,一边观察整个行业的动向,以便做到进退自如。

接下来第一步就是汽车命名的问题了。我们定位于大中型纯电轿车,然而过去十几年,SUV在国内大行其道,我们就想在命名的时候,怎么在不改变我们初衷的前提下,又能蹭到SUV的热度呢?我们调研了几乎市场上所有车型的命名方式,绞尽脑汁的想了好几个月,也没想到一个令人满意的名字。

就在我们焦头烂额时,一个同事还在读幼儿园小班的儿子给了我们启发,既然想蹭SUV的热度,那干脆把字母V逆时针旋转90度,不就得到数字7了嘛,这样就会得到SU7。我们猛地一拍大腿,果然是自古英雄出少年啊,字母加数字,符合主流命名方式,一举两得。于是,我们首款车型就正式命名为SU7。

第二步就是汽车外观了。这个问题就跟找女朋友一样,长的好看才会心动,继而才有可能行动,所以外观一定要漂亮。我们对比了市场上几乎所有的轿车外观,还对一百万人群进行了调查问卷后惊人的发现,超过99%的受访者喜欢保时捷的外观,然而最终这99%的人群中,仅仅只有不超过1%的受访者买得起保时捷。我们当时就决定,我们要一定造一款人人都能买得起的保时捷,而这款车就是我们的SU7,这样外观也定下来了。

第三步就是采购零部件,找代工厂组装整车了,当然对外肯定说得是我们自己新建的超级工厂了,这些都简单,毕竟能用钱摆平的事那就不叫事,我们身后那些股东,哪一个会差钱?

仅仅是长的像保时捷,消费者也不一定会买单,众泰不就是例子嘛,这一点我们心里清楚,所以我们得有所不同,得用细节上的高大上打动消费者,而这才是我们最拿手的地方,毕竟我们过去在手机上就是这么干的,什么奥氏体304不锈钢,雷达锅盖。

经过我们团队几万人的研究总结后,我们觉得可以从以下细节入手,用用上一些高大上的词汇去描述出来,一定会让消费者趋之若鹜。

1,半隐藏式门把手。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新能源汽车都采用隐藏式门把手,这样做固然可以减少风阻,达到省油的效果,然而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当遇上极端雨雪天气,气温下降时,隐藏式门把手完全不能打开,这给很多车主带来了烦恼,那怎么解决呢?给我们运送办公作品的货拉拉师傅给了我们启发。

他的面包车把手正好介于普通门把手和隐藏式门把手之间,不仅减少了风阻,也能在极端天气条件下打开,太完美了。可是面包车门把手这听着太low了,于是我们又发挥特长,给它重新包装表述一下,这就是我们独特的半隐藏式门把手,采用固定式设计,无需物理抬起,通过按压内部微动开关就能实现电动解锁,这味一下子就对了。

2,无边框鹅卵石后视镜。我们都知道纯电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是一个痛点,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整个几万人造车团队做了大量的工作和资源投入,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研究,最后决定采用无边框类鹅卵石设计,这样可以更大程度的减少撞风面积,降低风阻系数,我们的风阻系数仅为0.195Cd。要知道,当车辆达到一定速度时,90%的能耗都将消耗在对抗风阻上面,而降低风阻,就能显著降低能耗,对新能源汽车来讲,风阻系数每降低10 count,行驶里程可以增加7-8km,保时捷都做不到,我们做到了,这是人类汽车工业的伟大进步。


3,车载手机支架。我们发现所有的新能源汽车几乎都没有手机支架,网上购买的手机支架又总是左右摇晃,很影响驾驶安全,我们作为一线手机厂商,这个问题一定要解决。我们预留了3.5mm钛合金螺纹孔,消费者只需花费99元就能买到我们独家手机车载支架,固定位安装牢固不晃动,头部360°灵活旋钮,横竖屏随心贴换。

有些厂商还要花费几百上千亿去研究车机系统,研究智能驾驶系统,你们有的我们都有,而且我们只需要99元,几乎是零成本,它不香吗?

此外,我们还研发了其他诸如梅花轮毂,4个雨伞收纳槽,16.8亿种驾驶模式等等,可谓是细节到了极致。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本来2023年底就想发布SU7的,想到离2024年的315晚会不远了,就想等等看看,观察一下行业动向,以便进退自如

好在一切顺利,股东们又在催促了,于是2024年3月28日晚,我们终于发布了SU7,24小时后,我们的订单已经来到了88898台,事实证明我们成功了。造车,不要500亿,更不要1000亿,造车只需要100亿,就是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