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热”了一年多,北京时间10月1日上午,命名为擎天柱(Optimus)的特斯拉人形机器人原型机终于得以亮相。相关消息也冲上热搜!
从外形上看,擎天柱与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之前展示的PPT还有很大的差别:舞台上的原型机没有“套皮”,身形也显得没有那么纤细。
对于更进一步的实用性功能,马斯克先通过演示视频进行了一番展示。随后,马斯克将下一代产品直接请上了台,但可惜的是,现在的它还需要3个人在旁边辅助。(说好的智能呢?)
这是特斯拉第二次举办AI Day活动,在一年前的AI Day上,马斯克首次推出特斯拉机器人概念。当时,擎天柱是由真人假扮的。
马斯克说,未来,擎天柱的生产规模可达几百万台,售价可低于2万美元。预计3到5年间,即可量产上市。
浇花、送货都能干
擎天柱有哪些使用场景?办公室内,它能灵活地提起水壶浇花、双手搬运物料至目标位置、准确定位周围人员并主动避让。
特斯拉弗里蒙特工厂中,擎天柱已经开始投入简单工作,工程师为其规划了相应行动路线。
擎天柱身体共有28个自由度,在此之前,小米发布的首款机器人为21个自由度。擎天柱的关节采用仿生学关节设计,模拟人类关节与肌腱形态,手部则采用人体工程学设计,拥有11个自由度。
行走,对于人类来说可能是再简单不过的日常动作,但机器人要实现稳定行走则充满巨大挑战。“机器人还需要有‘大脑’,也就是人工智能。”马斯克说。在设计、训练与制造擎天柱的过程中,特斯拉大量应用了人工智能技术。
“更广泛的应用”大概是马斯克对人形机器人有很高兴趣的重要原因,据马斯克的设想,特斯拉机器人将工业生产与家庭服务“通吃”,未来的价值比汽车大,甚至“将会彻底改变经济”。
中国电子学会的《2021年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335.8亿美元,2016~2021年的平均增长率约为11.5%。其中,工业机器人144.9亿美元,服务机器人125.2亿美元,特种机器人65.7亿美元。随着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控制,机器人市场也将逐渐回暖,预计到2023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突破477亿美元。
探索从未停止
可以说,人形机器人是机器人产业界中提出最早、但前景仍旧最不确定的方向之一。
早在1927年,美国西屋公司就已经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人形机器人“Televox”,虽然这台机器人本质只是块电路板,只能进行极其简单的特定操作,但依旧打开了人类对于人形机器人的想象力。
此后的100年间,不断有企业试图革新技术、完善功能,以求终有一天创造出“人类的替身”。
到了2000年时,本田公司推出了第一代“真”人形机器人 Asimo,这款机器人拥有人类一般的行动能力,可以完成行走、奔跑和跳跃等动作,虽然其更多的意义在于展示和教学,还不能代替真人,但在当时已经让人叹为观止。
在今年8月的小米秋季新品发布会上,一款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CyberOne正式亮相,小米的“造人”计划也在短期内引爆了资本市场。
正如马斯克此前所说,“要让人形机器人达到跟手机一样的普及,它的市场份额将难以估量”。但目前的事实却是,即使是已经量产的人形机器人,销量情况和市场前景也不容乐观。
其中最典型例子就是波士顿动力,他们的机器狗Spot,以灵活、智能被业界认可。
但作为一家纯技术驱动的公司,波士顿动力已经经历过数次“卖身”,其技术越进步,商业价值越不被看好。今年6月份,现代汽车集团、波士顿动力公司和软银集团宣布,现代汽车集团已完成对波士顿动力公司控股权的收购,这笔交易对后者的估值为11亿美元,较6年前下降了66%。
上海新闻广播综合自上观新闻、科技日报、虎嗅APP、物联网智库等
编辑:严萍
责任编辑:向晓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