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多国禁止的“二代瘦肉精”,美国为何依然使用?基本都出口了

提起瘦肉精,大家肯定不会陌生,我国早在1997年就明文规定了禁止在饲料中畜牧生产中使用这种药物,并且在2011年的“3·15晚会”也曾曝光过这些“健美猪”的违规养殖问题。

然而这些明知对人体有害的瘦肉精,对于不法养殖户来说“诱惑力”太大了,只需在饲料中添加一点瘦肉精,猪肉的瘦肉率就能提升一个档次,所以在2021年的“3·15晚会”上再次曝光了河北沧州青县存在部分经销商贩售“瘦肉精”羊肉问题,可见我国对瘦肉精的“零容忍”态度。

不过,一方面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在禁止瘦肉精,而一贯注重“食品质量”美国却依然选择使用“二代瘦肉精”,还在2020年的时候光明正大的向台湾地区出售使用“二代瘦肉精”的猪肉,那么,这“二代瘦肉精”为何物?对人体的伤害大不大?为什么美国不顾食品质量问题依然使用呢?

瘦肉精就是美国发明的

瘦肉精,是一大类药物的统称,其作用就是进入动物体内后可以改变营养代谢方式,抑制脂肪的积累,促进肌肉和骨骼的发育,实现提高瘦肉率,比较常见的瘦肉精有盐酸克仑特罗、沙丁胺醇硫酸沙丁胺醇等,而我们常说的“瘦肉精”,指的就是盐酸克仑特罗。

1963年,美国氰胺公司首次合成盐酸克仑特罗,最初这种合成物是用来给哮喘患者使用的,但是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Cyanamid公司意外发现,动物在一定剂量的食用盐酸克仑特罗之后,会出现生长速度加快、脂肪储存量降低的特点,于是1984年盐酸克仑特罗首次作为饲料添加剂,应用猪、羊的养殖中,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同时,欧美国家较高的食品质量要求下,消费者拒绝食用肥肉,这一购买倾向影响下,加速了盐酸克仑特罗的使用范围,“瘦肉精”一词开始出现。然而广泛使用之后,一系列问题也随之显现,1989年-1990年间,西班牙、法国、意大利、美国相继出现大量食用盐酸克仑特罗中毒的事件后,美国开始禁止盐酸克仑特罗的使用。

但瘦肉精所带来的客观经济效益太过明显,美国养殖企业并不打算彻底抛弃这一“利器”,于是作为盐酸克仑特罗的替代品,莱克多巴胺,在2000年被美国 FDA 批准作为新型饲料添加剂,开始以“二代瘦肉精”的身份继续活跃在养殖企业中。

莱克多巴胺作用机理和盐酸克仑特罗类似,均为β-肾上腺受体激动剂,但是它的特点是毒性小、代谢快,没有明显的副作用,瘦肉率更高,根据研究数据显示,在13.5%的动物体蛋白质水平下,使用20mg/kg莱克多巴胺的个体瘦肉率提高了5.46%。

“二代瘦肉精”的利益阴谋

莱克多巴胺虽然毒性小,但是在过量摄入后依然会出现中毒的症状,世界上已经有160个国家禁止在食品中添加莱克多巴胺,但是美国却提出了完全相反的论证。

莱克多巴胺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主要通过尿液和胆汁以原成分排出,经过多项动物实验,美国等肉类出口国认为,莱克多巴胺在动物体内的代谢速度非常快,导致肉类中的积累量不足以达到致人中毒的剂量,并制定了肉类残留量10-30ppd的标准,允许在市面上销售。

这里我们可能会问,美国的消费者难道不知道莱克多巴胺的毒性吗?

然而我们忽视了两点问题:第一,美国是全球猪肉出口大国之一,生产的猪肉绝大多数被出口海外,本国消费的猪肉量非常的少;第二,莱克多巴胺主要通过肾脏和肝脏代谢,在猪身体的不同部位残留量差别很大,美国人不吃猪下水,而内脏的残留量远高于肌肉。

至于这些关于验证莱克多巴胺毒性的动物实验,数据就更加的令人质疑了,因为目前大部分的实验数据还都是那些莱克多巴胺生产公司提供的,曾经一项人体实验数据更加的令人质疑,参与实验的志愿者仅有6人,并且其中一名志愿者还因为身体不适提前退出,这样的实验得出的“安全”结论,也就是那些愿意相信的人才会相信吧。

我国对“二代瘦肉精”的打击力度

瘦肉精在我国引进的历史并不算光彩,1987年,瘦肉精“促进生长,提高瘦肉率”的效果在我国的科研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在那个本土猪瘦肉率低的年代,瘦肉精的出现无疑解决了当时我国猪肉产能不足的难题,引进瘦肉精的科学家还因此多次获得国家奖项。

至于后来的事情我们也都清楚了,1997年我国就禁止了瘦肉精的使用,但根据不完全统计,在禁止之后的1999年-2005年间,我国有大约2455人因食用“瘦肉精”猪肉中毒,对于“二代瘦肉精”莱克多巴胺,2002年就已经不允许在饲料中添加,2011年全面禁止生产和销售莱克多巴胺。

作为猪肉消费大国,2021年我国的猪肉年产量5296万吨,猪肉进口量在371万吨,因此我国对进口猪肉啊安全性检测非常严格,在2019年查出来自加拿大的一批猪肉含有莱克多巴胺残留,我国立即暂停了与加拿大的肉类贸易。

目前我国的进口猪肉主要来自西班牙、巴西、美国等国家,美国也意识到中国对猪肉安全的严格把关,要求养殖企业不再使用莱克多巴胺,以求可以出口到我国,只是每年我国从美国进口的猪肉比例仅占1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