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红3”船完成本年度第三个科考航次
实现南海深水油气勘探大功率可控源电磁新技术首次示范应用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7月10日讯 日前,中国海洋大学新型深远海综合科考实习船“东方红3”船结束“南海深水油气勘探大功率可控源电磁新技术首次示范应用”航次任务返回青岛,靠泊奥帆基地码头。
本航次历时23天,完成测线4条,测线总长度86公里,成功布放并回收海底电磁采集站(OBEM)80台次,完成6次发射拖曳作业,大功率水下电磁发射系统实现最高功率128KW、1500A电流输出,圆满完成计划任务并检验了系统装备性能。

据悉,海洋电磁探测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海洋地球物理方法,分为海洋大地电磁法(被动源OBEM)和海洋可控源电磁法(主动源CSEM),两类海洋可控源电磁探测技术采用水平电偶极子源激发电磁场,通过分析来自海底的感应场信息,实现异常电磁场识别与地震勘探形成技术互补,在深水油气勘探、海底淡水勘查和海底地质调查中应用前景广阔。
该技术起源于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开始在国外海洋油气资源勘探领域初步应用。2010年,航次首席科学家李予国教授从美国Scripps海洋研究所回到中国海洋大学,依托该校综合学科实力,汇聚海洋地球物理、海洋地质、自动化与控制、材料科学、海洋科学、机械设计等方向的技术力量,组建学科交叉融合的海洋电磁探测技术与装备研发创新团队,瞄准国际技术前沿,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打破国外技术封锁,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电磁探测技术与装备。经过15年的发展,在海洋电磁基础理论、探测技术与装备研发、资料处理解释方法及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助推我国跻身国际海洋电磁探测技术研究与应用先进行列。

本航次是团队重要成果——深海大功率可控源电磁探测技术的首次示范应用,勘探工作严格按照技术规范执行,在超额完成计划探测任务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和优化作业方案,实施了多次大功率激发和变频率二次探测,提升了采集资料信噪比和探测精度。海上作业期间,所有测线数据均通过严格质量检查,符合预期标准。后续,团队将开展数据处理与反演工作,相关成果将为深海资源勘探及海洋地质研究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本航次也是2025年“东方红3”船完成的第三个科考航次,任务执行过程中,全体船员发挥“不畏艰险、探索不已、勇于超越、敢为人先”的“东方红精神”,以高质量完成航次任务为核心,以全方位服务科考团队为己任,全力配合、密切协作,为顺利完成航次任务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支持和条件保障。(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杨琪琪)
责任编辑: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