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发布

2025年06月05日21:12:06 科学 1469

在2025年世界环境日,中国科协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在京发布2024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

1.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碳循环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机制

气候变暖导致的多年冻土融化会使土壤中封存的有机质被微生物分解,释放出大量温室气体,进一步加剧气候变暖。本项目以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为研究对象论证分析,相关成果为我国实现“碳中和”战略目标提供了科技支撑。

2024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发布 - 天天要闻

2.气候变化下关键大气成分演变规律与调控原理

本项目提出了气候变化下有机气溶胶和臭氧污染防治的可行框架和实施路径,用科技支撑了我国重点区域的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2024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发布 - 天天要闻

3.环境气象多要素智能感知及大模型预报系统的研制与应用

本项目突破环境气象监测与预报瓶颈,研发了自主可控的新方法,实现了“装备技术-感知机理-AI大模型”全链条协同创新。研制的感知技术和AI大模型广泛应用于多个部门和行业。

2024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发布 - 天天要闻

4.排放与大气过程集成耦合模式EPICC-Model研发及开源发布

本项目通过自主研发,打造了适配国产异构计算平台的模式开源底座,标志着我国模式研发从单一团队主导到开放协作新范式的重大转变,推动了国产模式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对大气污染精准预报与科学调控有重要意义。

2024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发布 - 天天要闻

5.全球土壤微生物源碳估算新公式及其对碳循环的影响

本项目通过整合全球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估算全球土壤微生物源碳储量达758Pg,全球每升温1℃,该碳库将减少6.7Pg,为统筹生态保护、粮食安全和碳中和目标提供了理论基础。

2024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发布 - 天天要闻

6.我国城市地面沉降格局及机制研究

本项目首次量化了2015至2022年间我国82个大中型城市的地面沉降速率与格局,揭示了地面沉降的潜在成因及可能影响,为制定我国未来城市减灾政策提供了数据支撑。

2024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发布 - 天天要闻

7.气候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作用机制

本项目揭示了物种多样性与冠层结构在调节物候与碳汇中的协同作用,为研究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作用机制提供新途径、为制定适应与缓解气候变化的科学策略奠定理论基础。

2024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发布 - 天天要闻

8.渐进式生态修复理论与河流修复实践

本项目创立了渐进式生态修复理论并发明了固化载体微生物净水与修复技术,将恢复水文学推向科学探索前沿和工程应用新领域,不仅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关键科技支撑,也为全球生态保护与修复实践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2024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发布 - 天天要闻

9.智能化烟气碳污协同减排关键技术及应用

本项目提出了碳污减排工艺机理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思路,通过攻克关键技术,首创碳污协同减排系统,为实现重点耗煤行业燃烧烟气碳污协同减排,支撑我国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关键科技支撑。

2024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发布 - 天天要闻

10.黄河流域增容-减污-降碳技术体系与应用

本项目针对黄河复杂系统治理难题,形成了以“理论-模式-应用”为主线的大流域系统治理技术体系,将科技紧密嵌入管理、治理和行业,用科技支撑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和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

2024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发布 - 天天要闻

(央视新闻客户端 总台央视记者 张春玲)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活力中国调研行|“上新”!合肥绘制“未来产业图谱” - 天天要闻

活力中国调研行|“上新”!合肥绘制“未来产业图谱”

新华社合肥7月1日电 题:“上新”!合肥绘制“未来产业图谱”新华社记者郭晨、班娟娟、姚远在安徽省合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有一条孕育了数十家量子科技企业的“量子大街”。过去的10多年里,方圆几公里内,一个拥有中电信量子、本源量子、国仪量子等代表性企业的量子产业集群在此崛起,成为全国乃至全球领先的量子科...
中国人民大学-西湖大学未来人类联合研究院成立 - 天天要闻

中国人民大学-西湖大学未来人类联合研究院成立

7月1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中国人民大学获悉,中国人民大学与西湖大学携手成立“中国人民大学-西湖大学未来人类联合研究院”,并面向全球发布“未来人类十大议题”,聚焦人类文明演进的重大挑战与突破方向,以中....
巨子生物承认检测方法有局限,华熙生物发文暗指其“伪科学” - 天天要闻

巨子生物承认检测方法有局限,华熙生物发文暗指其“伪科学”

6月30日,华熙生物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文章《推动行业进入以检测结果为宣传依据的时代》,意有所指地表示,主张免受科学检验的必定属于伪科学。文章直指,在重组胶原蛋白的测量问题中,声称没有统一的检测方法就无法准确测量,就是一种典型的“免受检验策略”,试图让自己的主张免受科学检验和公共监管。巧合的是,在此之前...
CMJ | 上海六院周健教授团队:通过机器学习鉴定糖代谢紊乱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 天天要闻

CMJ | 上海六院周健教授团队:通过机器学习鉴定糖代谢紊乱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2型糖尿病是我国主要慢性代谢性疾病之一,其主要临床特征包括高血糖、胰岛素抵抗和肝糖输出增加等。因此,迫切需要进一步鉴定与糖代谢稳态调节密切相关的新型生物标志物,从而为建立疾病预警体系和个体化诊疗方案提供新的理论依据。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周健团队、代...
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海荣:脑机接口突破性进展将在医疗康复领域 - 天天要闻

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海荣:脑机接口突破性进展将在医疗康复领域

6月3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副校长郑海荣,在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等主办的科技创新院士报告厅上,围绕AI时代的生物智能前沿——“脑机接口与生物智能”做了分享,他认为脑机接口将引领医疗新变革,是解决未来重大医疗需求的关键路径,脑机接口的突破性进展将出现在医疗康复领域。郑海荣以科幻电影《阿凡达》中通过意...
机场的大敌,可能不是飞鸟,国家该管管了! - 天天要闻

机场的大敌,可能不是飞鸟,国家该管管了!

如今,无人机的身影随处可见,不管是用于拍摄壮丽风景,还是助力农业喷洒农药,它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 可谁能想到,这小小的无人机,一旦不受控制地乱飞,就会成为机场安全的巨大威胁。 ....
【职引未来】青春无悔 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 - 天天要闻

【职引未来】青春无悔 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

【职引未来】 当前,不少高校毕业生选择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到这些地方就业,青年学子将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又将收获怎样的人生体验? 日前,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张新颖在接受光明网记者专访时表示,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奋斗,青年学子收获的不仅是...
我坐在100米高空上吊起美好生活 - 天天要闻

我坐在100米高空上吊起美好生活

我叫于野,今年24岁,陕西宝鸡人。 父母望子成龙,希望我考上大学,可我却贪玩无心读书,16岁就下工地干起了塔吊司机,如今已是一个8年塔吊经验的老司机了。 开塔吊被称为高危中的高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