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的科学素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指标。科普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没有科学基础的中小学生和成年人,另一类是针对有科学基础、多学科的科研人员的“高端科普”,这类科普有助于学科交叉的发展,我们现在缺乏高端科普。
公民的科学素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指标,科普工作是科学家回报社会最直接的方式。5月17日,在上海科技节的第四届上海科技传播大会主旨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学术主任蒲慕明表示,ai时代不缺乏科学信息,科学信息甚至是泛滥的而非缺少的。科普不应仅仅只是提供材料和信息,而是从专家的角度帮助公众获得较准确的信息,培育人工智能时代的科学公民。
“我们不只是为了培养科学家做科普,我们更需要广大的科学公民。科学公民是维护社会诚信和正义的主力。”蒲慕明表示,科学公民在未来需要具备ai的能力,具有辨伪的能力,能够助力引导、管控ai发展的机制,使ai符合社会的需求。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学术主任蒲慕明。
以下是演讲实录,略有删减。
人工智能到来后,我们的职业在未来数十年之内将面临巨大变迁。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针对欧美国家职业的未来变化做了一个深入研究,他们估计未来5年之内20%-30%的职业会被ai取代,欧美国家有1.2亿职业需要转型,包括批发零售业、制造业、金融业等重复性高的工作,生成式ai对客户运营、营销、软件工程等职业的影响也很大。另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显示,到2050年,估计发达经济体60%的工作岗位可能会受到ai的影响,其中一半会被直接替代,另一半会通过人机协作的模式提升效率。从长期趋势来看,到2050年,通用人工智能使得90%以上的职业可能会被重构,但具体的时间仍然存在争议。
我个人的结论是,未来数十年,不会是ai取代人,而是会用ai的人取代不会用ai的人。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要考虑教育内容和模式的变革。
传统教育讲究“传道”,也就是加强社会伦理教育和群体生活规范训练,建立诚信、公德、责任感,这是我们教育的重点。至于“授业”,我们常常重视专业教育,学一个行业所需要的能力,现在要改成通用技能教育。学生提出问题、老师解答是“解惑”,老师要从教授知识转变成传授给学生自我学习求知的能力,教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求知、如何解答问题。这些变革带来的另一个变化就是中小学和高校的课程——ai应该成为同语文、数学一样的基础必修课。
ai也带来了教育模式的变革。ai时代,教师的功能从教育的主导地位转向辅助地位,教材会越来越多样化,使用新的辅助教材、新型互动慕课、虚拟现实技术,将是我们可以预见的教育模式变革。个性化的教育尤其重要,ai让教育因人而异得以实现。根据学生的进度、学生的理解调整教育模式,设计适合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教育资源也可以得到普及,低成本、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将普及到农村和边远地区。
科普是传播科学知识和精神,要兼顾信、达、雅,讲究严谨精确、简略通畅、优雅表述,并且以信为上。科普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没有科学基础的中小学生和成年人,这类科普是普遍在做的,另一类是必须要加强的科普,我称之为“高端科普”,也就是针对有科学基础、多学科的科研人员,这类科普有助于学科交叉的发展。但我们仍然缺乏高端科普,需要大家努力。
在ai时代,科普教育应成为继续教育的主要模式,不断接受继续教育才可以适应新的环境、实现职业转型。现在的科普要更加重视ai的科普,包括ai的使用、ai的限制性与危险性,尤其要重视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既需要依靠科学发展,也需要广大民众理解这些问题。环境污染、气候变迁、慢性病,这些尚未解决的问题都是科普的重心。
科普工作是科学家回报社会最直接的方式。我个人也做了一些科普工作,有一些体会。什么才是最好的科普切入点?质疑、讨论公众关注的科学问题,以此作为切入点来做科普,能够引起大众的兴趣。ai时代不缺乏科学信息,科学信息甚至是泛滥的而非缺少的。科普不应仅仅只是提供材料和信息,而是从专家的角度帮助公众获得较准确的信息,培育人工智能时代的科学公民。
科学公民是具有相当的科学素养、以科学态度从事各行各业的公民。科学教育和科普的重要目标是培育未来的科学家和科学公民。我们不只是为了培养科学家做科普,我们更需要广大的科学公民。科学公民是维护社会诚信和正义的主力。公民的科学素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指标,现代社会有很多危机都需要科学公民积极参与、探索解决,科学公民在未来需要具备ai的能力,有辨伪的能力,能助力引导、管控ai发展的机制,使ai符合社会的需求。